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本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力学学科高层次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
力学是工程科学的基础,兼有技术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双重属性。
力学现象遍及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各个层面,力学与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和几乎所有的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使力学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新世纪力学面临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新的需求与挑战。
培养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力学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治学严谨,学风良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以及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的书刊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国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需要,本学科按以下研究方向培养博士研究生:
1.跨物质层次的固体破坏理论与多尺度计算力学
固体破坏理论的变形与强度理论、完整性、寿命预估,材料多尺度性能与微细观建模和理论,跨物质层次的固体变形与强度理论,力学大规模计算、虚拟现实、优化理论和工程定量化。
2.电磁热机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结构
先进材料、电磁热机等多场耦合介质和智能结构应力场原理及方法、多尺度效应、非线性效应、微尺度效应、宏微观结合分析,纳米材料及结构中的力学问题。
3.动力学与控制现代理论
结构、机械和装备非线性动力学、多体动力学理论和主被动振动控制理论,交叉和边缘学科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卫星编队轨道及卫星姿态控制
4.结构完整性与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
振动监测及控制技术,天地动力学环境等效模拟理论与技术,武器装备集成系统动力学和信息动力学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至3年,其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本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一年。
四、培养方式
1.研究生入学1周内,导师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并提交系审查,经系主任批准后,报院、学校备案。
2.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爱国主义与法制教育。研究生应该认真参加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及时事形势教育。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3.对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应多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有听讲、自学、辅导、讨论班等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课与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和系(教研室、研究所)检查和督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各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环境,也可和其他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吸收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指导。
5.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硕士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6.为培养硕士生从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能力,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名硕士生应参加实践,合格者记入2学分。
7.积极组织开展以硕士生为主的学术交流活动,硕士生应参加有关教研室的讨论班或其它学术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向有关专家请教。参加8次以上学术讲座,记1学分。同时学术报告会也可由硕士生组织,教研室教师应积极参加并指导这种学术活动。
五、课程学习
本学科硕士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至少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另外必修环节4学分(包括讲座环节2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根据具体研究方向的不同,在下述学位课程中1-3为必选课,4-12至少修5-6门满18学分,参加考试。具体选修课程由指导教师与有关系(教研室、研究所)确定。参加考试。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和必修环节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01001)1学分
2)自然辩证法概论(101002) 2学分
3)第一外国语(101003) 4学分
4)计算方法(B)2 学分
5)《数理统计》或《应用数学基础》(2选1)2学分
6)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基础2学分
7)非线性振动与动力系统混沌现象3学分
8)高等计算力学2学分
9)工程结构动力分析2学分
10)现代控制理论基础3学分
11)高等弹性力学2学分
12)高等流体力学2学分
13)讲座环节(学术讲座8次1学分,前沿专题讲座1个系列1学分) 2学分
14)实践环节2学分
六、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技能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2.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为一年,内容包括:文献阅读、科研调查、选题报告、理论分析、软件设计、实验工作、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环节。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途径,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硕士生所在教研室应组织选题报告会并对选题进行审查和把关,选题的准备工作在第二学期课程学习的同时就应着手进行,最迟在第三学期应正式做选题报告并提交论文工作计划。选题鼓励硕士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对国民经济有一定的意义或学术上有一定意义的课题。
3.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硕士生在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应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科研中的问题。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己的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力求文字简明,条理清晰,分析严谨,理论推导和运算正确无误,在阐明论文的目的意义时,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学位论文应进行评审和答辩,硕士论文基本完成后,应由教研室组织预答辩,对论文进行质量监督和提出修改意见。预答辩通过后,修改并正式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报学院送论文评阅人评审,依据论文评阅意见和规定的社会评价材料,再报学院批准,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5.有关硕士学位和答辩的具体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参照《西安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工作手册》中“西安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关于硕士学位学术水平的几点意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