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攀 河南商报评论员
今年北京高学历大学生报名当“村官”十分积极,共有1800余人递交了申报表,除研究生外,还有17名博士毕业生。据《北京晚报》报道,今年北京市共有1.9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当“村官”,虽然今年的“村官”名额从2000名增加到了3000名,但由于毕业生报名踊跃,今年的录取比例达到了6.3:1,比2006年的竞争还要激烈。(4月8日新华网)
农民需要大学生,但大学生未必需要农民,一是就业环境不如城市,二是受就业观念的影响。所以,看到大学生尤其是高学历大学生报名当“村官”和这则新闻图片上“到农村去”的标语时,我心里十分感动。然而,当再看到这个“村官”之前的“北京”定语,以及北京出台的各种政策优惠后,又产生另外一种感觉:与其说“到农村去”,不如说“到北京去”。
原来,根据北京市人事局的规定,非北京生源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当“村官”,两年连续考核合格者,可办理北京市户口;大学生“村官”工作满两年后,如果报考研究生,总分加10分,3年合同期满后还可推荐免试入学;另外,在3年合同期满考核合格后,通过相关公务员考试的,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表现优秀的,可列为副处级后备干部。
留京指标是高校留京指标和用人单位的“进外地生指标”的总称,主要用于解决外地生源大学毕业生在京就业户口落地问题。而拥有北京户口,成为北京人,是很多非北京生源大学生的梦寐以求。每年的六七月份,很多人都在为留京指标发愁,在私下,一个留京指标被炒到数万元的例子并不鲜见,而有的在京单位甚至以此谋利。
从北京对大学生当“村官”的政策看,显然,当“村官”是留京的最好途径。更何况,按照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本科生被聘为村长或书记助理,前三年的平均月薪为2000元~3000元,还可在此基础上浮动。而这个标准远高于北京大学课题组调查的去年本科毕业生平均1549元的起薪。
因此,从达到留京目的,以及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争当北京的“村官”,能以最低的成本“曲径通幽”。这也是北京地区的大学生,特别是高学历的大学生争当“村官”的根本原因。当然,这种功利行为也无可厚非。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在人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中向前发展的。大学生当村官,为自己留京的同时,也实现为农民的目的。
但是,笔者还有有必要提醒相关部门,在选拔“村官”上要看能力而非重学历。之所以这样提醒,是因为当前一些地方对高学历人才的迷信仍旧严重。比如,河南最近向高层次“海归”人才“抛绣球”,其中一项优惠政策是,高层次“海归”人员来豫工作可直接被任命为县处级领导干部。有人因此戏谑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回河南也能弄个副县长干干。
当然,在人才选拔制度日臻完善的情况下,方鸿渐式的“海归”人员想滥竽充数恐怕不那么容易。但不可否认的是,设置“海归”和“高学历”这两个门槛,等于把那些非“海归”以及那些低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拒之门外。外国的月亮未必有中国的园,留学的“海归”未必有国内的精英更适合工作,为“海归”就业大开绿灯,不仅是人才歧视,也是高学历迷信。
现在,北京“村官”炙手可热,很多硕士生和一些博士生都来凑热闹。北京负有选拔“村官”责任的部门切不可盲目迷信高学历。因此,比起本科生和大专生,在“到农村去”的硕士、博士更容易“孔雀东南飞”,农村毕竟不是搞科研的地方,而他们所学未必在农民身上用得上。既然都是“到北京去”,还不如实实在在从对农民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