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中,占有最高的分数比重,地位举足轻重。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系统的理论内容,还因为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在考场上组织答案时,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贯通性。笔者多年阅卷的经验表明,回答哲学题目的水平与整个试卷的分数呈正相关性。所以,考生们一定要重视这门关系到整个考研政治大局成败的课程。
黑格尔说“开端包含目的性”。为应试而学哲学,复习的开端尤为重要。如何开始才最有效呢?必须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遵循科学的步骤,建立框架,梳理线索,掌握难点,把握考点;既要顺理成章(把握理论线索破解难点),也要顺藤摸瓜(抓住命题脉络把握考点)。
建立理论框架,解决应试难题
复习哲学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为什么要建立理论框架?试卷上的考题全都是按哲学的理论系统出的,答题也必须按理论系统回答。要弄明白考题的设置和理清答题的思路,就得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这非常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对其研究对象的理论再现。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道理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两个理,而是一个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客观世界中,生活在客观规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概括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物质的。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法?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处于辩证关系当中。学问有不同的学科,生活有不同的领域,似乎各有各的规律。但实际上,世界是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统一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与物质系统同构的逻辑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试中这一套东西就能够为你所用;弄“夹生”了,就什么都不是,还会左右你的思路,影响答题。
当我们大体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框架之后,就对政治复习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考试中遇到一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题目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到预先准备好的逻辑框架中去。对于复习效率高的考生来说,这个过程几乎是“半自动”的状态。其他的同学,也完全可以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毕竟主观性试题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观性试题考的也都是联结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论框架和板块中都各有归属,不可能“出圈”。只要在复习中把基本原理系统地梳理好,并能结合其前后关系很好地记忆并理解,目前这种考试就难不倒我们。
梳理解题线索,形成“连环套”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总总,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许多难点便可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个“连环套”。其中最根本最有用的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既是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重要的解题方法。
这个原理表现在第一章中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中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中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原理;在第六章中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第七章中表现为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抓住了并参透了这个最基本的线索,就能够抓住几个政治复习的总开关,形成融理解、记忆、答题于一炉的复习态势,即使题目出得活、出得难,又何足惧,考生一样可以大显身手。
砸开知识关节点的“硬核桃”
许多同学认为,复习考研哲学的拦路虎,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些难点在构建体系时表现为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如果这些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可以绕开;但问题在于它们往往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想在短期内达到较高的应试水平,我们就一定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
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系统”;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重构”、“思想的社会关系”、“文化”、“文明”、“以人为本”等。
有考过的同学问:“我掌握了不少基本原理,但遇见题还是会心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对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所导致的。对原理的理解不到位,就没有在试卷上多拿分少丢分的实力。要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必须抓牢几个核心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比一般人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加分析的地毯式强行记忆,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背”哲学不是背圆周率那样单纯记忆的东西,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记忆,那真是事倍功半,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
抓题路,复习政治≠背政治
不少人以为,考研哲学的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其实不然。直接地用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来命制题目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目前的题目全都是以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为基础,将知识点下的某一具体概念或命题结合生动鲜活的现实材料或具有现实意义的古典材料,来命制材料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题目五花八门,内容丰富有趣,却又暗藏杀机。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经过认真复习结果成绩却不理想的考生感到委屈,甚至陷入迷茫,觉得照此下去,考研哲学岂不是题海无边:以往考“按图索骥”、“闻一多画马”、“鸭免双关图”、“六人扛木头”、“许衡不摘梨”、“逆捞镇水兽”、“丁玲识成仿吾”,今后或许会考“李白磨杵”、“牛顿吃鸡”、“天方夜谭”、“西行漫记”……古今中外无所不考。
这似乎是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但它其实不过是一个假问题。它产生于我们在考研政治复习上的一个认识误区——将复习政治等同于“背政治”,甚至仅仅归结为死记硬背。众多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的识记,被绝对化为脱离理论内容的生吞活剥。更有少数同学倦于看书、懒得听课,把希望寄托在临考前的押题“直接命中”上。其实,所谓的“直接命中”,不过是在众多问题中恰好出现同样的几个字、一段话而已,并不意味着重复性的命题,对答题根本无益。
题海茫茫,如何应对才可以获得政治高分呢?管用的办法,就是抓住题路、抓住考点。千题百题,不过就是那几路题。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基本命题点、高频命题点、理论疑难点和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就不难做到顺藤摸瓜,游刃有余。
以上方法,就是考研哲学复习必须学会的“锋利无比,莫之能御”的几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