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复习“考研哲学“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考研政治 >> 正文 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复习“考研哲学“

考研试卷库
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复习“考研哲学“

关于具体的题型和原理,其他老师谈了很好的意见。我想就复习哲学过程中的一些总体性问题和复习方法谈一点看法,给同学们出出主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研究生入学政治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系统而深刻的理论内容和试卷上最高的分数权重,还因为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考场上组织答案时,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种贯通性的特点。笔者多年阅卷的经验证明,回答哲学题目的水平与整个试卷的分数呈正相关性。同时,由于哲学学科的抽象性,复习哲学比较"吃功夫",而且最忌"夹生"。有些学科,你学一点就是一点。哲学不同,要么真正学会,它也就真能为你所用,为你拿分。如果夹生,它就什么都不是,占着脑筋,让你头痛。所以,哲学的确是关系到整个考研复习成败的课程。

  为应试而学习哲学当然不是要培养哲学家,但却要求达到"好学生"的水平。毕竟考研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标准化考试,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课学习。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采取科学的方法。

  进入一门学科,最为切近的通道是要按照它固有的理论系统去理解和把握它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有它固有的理论系统。这个理论系统不是别的,就是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规律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天才人物马克思所创立的,但却不能认为是他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而是他研究出来的,是他的研究对象的理论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两个理,而是一个理。学哲学所感到的难以逾越的抽象晦涩,其实是由于没能领悟体会到哲学原理的深层结构与我们的身边事(社会生活),心中事(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结点,如果有机会经过恰当的点拨,捅透这层"窗户纸",以当代青年学生的聪明才智,其实费不了多大事。但是,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考试当前,题目又灵活难测,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和巩固理论框架。由此就能"顺藤摸瓜"地把握考点,从而水到渠成地组织答案。

  目前,我们硕士研究生政治考试大纲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容是一个由七章组成的理论体系。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也就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试题不算多,可它的问题很重要。象"哲学基本问题",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你看头一个问题的方式,虽然是德国人提出来的,象不象是中国的"盘古开天地"? 理解了它,就算是跨进了哲学的门槛。理解了后一个,就算是窥见了现代哲学的堂奥。考试解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第二部分是"唯物论",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这一章的试题不多也不少。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为什么?因为你是"唯物主义"呀!你当然得先把你"唯"的这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上并不都是老生常谈,除了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考点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问题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第三部分是"辩证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这一章简直是"题窝"。十年来题目层出不穷,分值占到十年中题目总分值的近四分之一。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当然要如实地认识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正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着的"一幅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卷"。正确反映世界本来面貌的世界观必然体现为科学的方法论,表现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

  第四部分是"认识论",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无独有偶,这一章是毫不逊于上一章的"题库",十年来真题分值达到总分值四分之一。原因是类似的。也是因为理论上重要。"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相比较,后两者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这就决定了认识论的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加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精神实质上与党的十六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因此,认识论部分应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是"唯物史观",由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共同组成。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第五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主体的作用(第六章);它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第七章)。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的依据尽出于此,"三个代表"的提出又发展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和命题趋势值得注意。

  毌庸讳言,"考研哲学"复习不是一般地学习哲学理论和哲学知识,而是专门针对考试的复习。所以必须强调针对性和效率,必须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

  针对性来自复习目的,来自考场,来自试卷上的真题。近年来,研究生政治考试的哲学命题已经非常灵活和综合,单纯识记性的考点逐渐弱化,而代之以强调考察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这就使得传统的机械背诵式方法被全面扬弃。这也是一部分同学尽管努力复习但分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总之,用已经过时十年的方法复习哲学,效果自然等同于缘木求鱼。

  如西谚所云:每个不幸家庭各有其不幸,而每个幸福家庭之幸相同。考哲学亦然。失败固各有其因,但成功则有共性规律。无他,方法对头,肯于努力而已。方法对则努力与之相得益彰,方法不对则努力难以为继。

  "要想背,先得会"对于复习哲学正是简洁而朴素的真理。

  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个道理又好象是个悖论。不少人觉得,一方面,先要会了才能背;另一方面,书一离开视野即口不能言怎能算会?于是先背下再说。其实"背"哲学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那样的东西。如前所述,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偏偏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它,那就真是倒行逆施,结果绝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根本莫明其妙,如坠五里雾中。有的同学认为,来不及深入理解了,先背下来行不行?也行。但是,背了之后,一定要想一想原理之间的联系,多少要有一点理解,背下来的东西才能用得上,才能在试卷上形成有效答案。

  从总体上说,哪怕多少建立一点对于学科框架的理解甚至感觉,都是非常有效和非常管用的。具体的做法是,每复习一个章节,必先观察其框架的层次结构,这从目录上即可得到大致反映。然后,自已设问,为什么设置成这样的顺序?每一个层次回答什么问题?一般说来,只要能想到做这一步,当代的青年学生问题都提得很准。即使提不出准确的问题,也因此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切入点,再看书时就有特殊感觉,大不同于机械识记。

  这里仍以整个哲学原理的理论框架为例提供一个理解方法的参照系。我们说,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都是关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体系,那末,为什么要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部分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对它的回答可以很简单:世界只有一个。但是它有多方面的性质,所以,关于世界的道理就要根据其各方面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展开。或者更明白的说,世界有多方面的性质,而我们的嘴只有一张,不能一句话说尽世界。只能分成几个部分,但这不同部分的分量,轻重缓急不一样。所以,谁先谁后不能随便安排。试想,如果不先解决世界是不是"物质性"的问题,"唯物论"和"唯心论"在"辩证法"里边就难保不认错了亲家(黑格尔正是无与伦比的辩证法大师)。其他部分道理皆然。如此一来,哲学原理的呆板面孔就变得亲切平易了。

  在复习中,对于内容的掌握和记忆是体现成效的重要方面。在读书时,每学习一个问题或原理,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要注意体会原理和论点的关系及各个论点的相互关系。二是要处理好每个论点与论证、论据的关系。前者久为人所熟习。但后者怎样处理,常常不被注意。其实,这正是复习哲学大有文章的地方。不问巨细地全盘掌握,费力甚多,考试中未必得心应手;而复习中注意消化和扬弃论据,突出论点。在考场上却能临机应变,左右逢源。对此,虽则上过考场后人人心中有数,但真正有意义的却是未雨筹缪。具体地说,在复习中,对于论点以下的内容,"心知其意"即可,不宜作为记忆的内容。对于论点,一定要层层系统化。须知,原理和论点才是考试阅卷的"采分点",若能从目录层层落实至论点,可以说高分在握。

  复习到这个程度,就应该进行解题练习了。而过早地强调"解题"甚至过早"押题"却是"空中花园"。有一种片面性就是对"应试技巧"的迷信,以为掌握了个别的几招就能拿到一大片分数。实际上,怎能设想在没下基本功的时候凭借一招一式去和拳王对垒。怎能把关乎改变人生的考试付诸偶然因素。

  解题练习是为考试增添胜算的重要砝码。要分两步进行,是性质不同的两步。

  第一阶段的解题练习。在经过前一段复习,对于理论内容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为了达到验证学习效果,发现漏洞,暴露理解误区的目的,需要进行解题练习。这一阶段的解题练习既可按章节分散进行,也可相对集中。这一阶段,可以利用的练习题较多,但一定要使用少量真题加以校正。由于学科性质的高度抽象性和内容的极大普遍性,哲学练习题若想达到理想的信度、效度是很不容易的,要求出题者有相当水平,这当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即使是真题也偶见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但真题毕竟真实反映了考点、难度和来题角度、命题趋势变化等重要信息。这对于保证复习效果是不可或缺的。惟真题数量有限,要科学利用,不宜一下用尽。但偶尔过眼,并不等于用过。可将历年真题分为两份,在两个复习阶段使用。

  第二阶段的解题练习可在复习的后期进行。次数不必多,题量不求大。这时的目的性单纯而明确,就是实战练习。练习本身的重点不完全在于检验已经掌握的理论,而在于体会面对题目形成思路、组织答案的感觉,以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大面积激活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形成战斗力。

  以上方法和步骤并非舍此必败的不变公式,却是成功复习的典型形态。

  实在说,读硕士学位并不是从录取之日开始,而是从复习考研之时起步。这一人生阶段,最为郁闷,然而最堪回顾;最为落寞,然而最是辉煌。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