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考研政治预测:毛概锁定30个重点(下)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考研政治 >> 正文 2009年考研政治预测:毛概锁定30个重点(下)

考研试卷库
2009年考研政治预测:毛概锁定30个重点(下)

十七、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度并实行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理论。

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

十八、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宁曾经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主要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个方面

2.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接受了和平赎买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十九、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及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二十、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中心工作、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1.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并反复阐述的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基本方针,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基本方针。

二十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学说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学说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它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深刻论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引导人们在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十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学说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第二,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十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有益探索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毛泽东做了有益的探索。

(1)毛泽东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2)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建成”作了明确区分。

(3)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他又指出:之所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

(4)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根据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实际状况的考察,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上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二十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果及其意义

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多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要“把国内外,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3)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5)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品格上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二十五、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1.关于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强调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加重一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的积累更多更快些。

2.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凋,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毛泽东从农业关系到几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农业是积累的主要来源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同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他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4.到1962年,中央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思想。

5.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二十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在纠正1958年出现的“共产风”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不要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久,他又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则,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我们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实行无偿占有,违反了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2.关于管理体制改革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问题。适当调整中央同地方、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关系,把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矿企业,以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毛泽东肯定了鞍山钢铁公司“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二十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4.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毛泽东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这就是:(1)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2)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3)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4)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5)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6)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毛泽东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两条,即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

5.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956年1月,中央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指出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6.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一次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的任务。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7.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1955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指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2)1957年4月,毛泽东公开表示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台湾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意愿。195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为国防部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又建议国共两党谈判,实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同时,始终没有放弃以武力解放台湾的准备。

(3)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关于对台工作的思想又有新的发展。这就是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方针。“一纲”就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当局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决定;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须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相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

(1)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

(2)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并发展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3)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的一个时期,世界局势动荡,中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公开的和潜在的威胁和压力,毛泽东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社会主义的利益,维护世界和平、民族解放,逐渐形成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二十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总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前提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质。

二十九、正确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当时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做法,阻挠平反像“天安门事件”那样的冤案,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把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视为“砍旗”;一是借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勋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是坚持毛泽东的个别结论,更不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是坚持由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针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做新分析、新判断和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三十、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它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第三,它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表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把第二句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使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更全面更正确。

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核心,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地说,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哲学等方面,都有独创性成果。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