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考研政治 >> 正文 节选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

考研试卷库
节选2010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与重要知识点: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管世界的辩证统一。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理论的观点

  3.“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

  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0.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3.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4.“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8.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1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0.“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2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2.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3.价值评价是判明()

  A。客体是什么B。客体怎么样

  C。客体对主体的利与害D。客体本身的事实性质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是()

  A。《实践论》B。《矛盾论》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自由王国()

  A。是指人们可以创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B。是指人们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C。是指人们获得绝对自由那样一种社会形态

  D。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这样一种社会形态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工人炼钢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D。农民种田

  4.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5.下面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A。认识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

  B。认识主体是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

  C。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观念把握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D。认识中介是各种认识工具、手段要素及其运用和操作系统

  6.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7.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坚持辩证法

  8.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9.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11.“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A。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

  B。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

  C。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

  D。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3.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14.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D。价值具有多维性

  15.“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16.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

  A。感性认识无关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17.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

  18.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

  19.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表现在()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B。难以直接用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依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20.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效益是()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21.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三、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观测天体,并详细记录了行星在公转过程中位置的变化。开普勒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多年的刻苦计算,否定了19种假说,于1609年、1619年先后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后来,牛顿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抽象的程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于1687年正式公布了万有引力定律。到20世纪时,人们发现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问题。适应解决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问题的需要,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请说明:人类对天体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哪些理论?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使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采取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的办法,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舍饲养畜。此外,前不久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对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请回答:

  (1)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不少领域都将准许外国资本进入,有人担心外国资本会占领中国市场。在保险领域,我们试验性地准许两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广州和上海两地。开始,美资背景的友邦保险公司以全新的经营方式和优质服务,一下占领上海市场91%的市场份额。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资保险公司既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又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最终在竞争中,使市场份额逐渐上升到81%。

  谈一谈上述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人们的理性规定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正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即把客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所以,“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3.【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

  4.【答案】B

  【解析】“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列宁的全话是:“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因此题中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道题目较难,需要考生好好的分析。

  5.【答案】A

  【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性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所以答案应选A。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知识点。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的本质和作用。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其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其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说,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本题的答案: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大不一样。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能把两者区分开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是实践的先导。列宁曾经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把人们的思想变成客观现实,可见,C是唯一正确选项。科学的认识往往是具有超前的预见性的,是实践活动的先导,由此可知A和B项是错误的。实践与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合一”的观点是错误的。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理。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新的课题、积累丰富的经验材料、并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在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问题时,为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治政思想所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强调了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主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

  13.【答案】C

  【解析】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跟着感觉走”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14.【答案】C

  【解析】略

  15.【答案】B

  【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16.【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8.【答案】C

  【解析】略

  19.【答案】D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真理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观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本题的正确选项十分明确,也比较规范。题中的其他选项,虽然也涉及真理和实践的某些特征、属性和功能,但都不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21.【答案】D

  【解析】“当一位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这句话说明了真理性认识是要发展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说明认识或真理也存在绝对性特点。所以D项所述符合题意。A和C项明显错误,B项否认了可能性的客观性,也是错误的。

  22.【答案】D

  【解析】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从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3.【答案】C

  【解析】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所以C项是正确的。

  24.【答案】D

  【解析】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自由王国的概念的理解。自由和必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必然的完全束缚,而是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性,自觉按照规律办事,实现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

  【解析】选项BC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答案】B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精神的产物,否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BD两项符合题意。

  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基本概念的理解。

  4.【答案】CD

  【解析】很明显,CD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表述;AB是对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解释,故排除。

  5.【答案】ABCD

  【解析】属识记内容。

  6.【答案】BCD

  【解析】实践的基本环节有: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所以A项不属于实践活动的环节。

  7.【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应用。

  8.【答案】ABC

  【解析】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影响对事物理解的深度,D项过于绝对,不正确。

  9.【答案】ABD

  【解析】在认识论中,与认识和实践这一基本关系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亲身体验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A、B、D选项和题干中的名言都表达了共同的思想,那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两个阶段,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亲身参加实践结合起来,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10.【答案】BC

  【解析】马克思的这段话考查的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题目较为简单。答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

  11.【答案】BC

  【解析】本题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D两项题目中并未体现。

  12.【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3.【答案】ACD

  【解析】读懂题干中的话,可知先行后知,知又促进行。

  14.ABCD

  【解析】以上各项都是价值的特性即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正确表述。

  15.【答案】BD

  【解析】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他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为之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题目中的观点正是这种主张的表现。

  16.【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识点的掌握,A错误,C过于绝对。

  17.【答案】ABC

  【解析】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8.【答案】CD

  【解析】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19.【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证明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之间的关系原理。

  20.【答案】AB

  【解析】如何理解并实现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这是哲学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个人价值内在地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作为主体,体现自我价值,表现为自我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人有作为客体,体现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价值的这两个方面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要想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一是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在人类生命之中,这样就能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统一起来。二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科学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由此,本题的A、B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而C、D两项则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悖。

  21.【答案】ACD

  【解析】本题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首先肯定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的发明是农民的,然后指出农村改革的许多东西,都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创造与党的指导的统一。这一宝贵经验和基本原则不仅对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实现思想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他要求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次要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再次,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诉求,总结群众的经验;最后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研究生活实践,反映群众诉求,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们所反对的是对理论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并非一切理论本身,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实现思想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所以B项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是错误的。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2.【答案要点】

  (1)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从第谷的观测资料到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规律、再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体现了这一哲学道理。

  (2)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占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谷长期观测天体,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创造了这一条件;二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开普勒和牛顿的思考与研究工作,创造了这一条件。

  (3)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开普勒多年刻苦思考,先后否定19种假说,牛顿在更广阔内、更抽象的程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说明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答案要点】

  (1)促进西部经济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其导向作用不同;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国经济发展从忽视生态环境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体现了生态价值观的变化。

  (3)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国家的对内职能。国家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增加财政投入等经济手段和健全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实现国家的上述职能。

  4.【答案要点】

  (1)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外开放中,要有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认真筹划,避免盲目性。

  (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归根到底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5.【答案要点】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6.【答案要点】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7.【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