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研政治试题特点:依据大纲、紧扣热点、难易适中、小有瑕疵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政治科目今天上午刚刚结束,文都考研政治名师徐之明、蒋中挺老师来为大家点评政治试题。请跟大家打声招呼。
徐之明: 同学们好
蒋中挺:同学们好。
主持人:两位老师这次考研试题整体上有什么特别?
徐之明:根据我们各个渠道的消息,题目还不是很完整,有一些题目跟我们掌握的跟同学们得到可能还有一些差距,根据目前得到的题目的情况,我对今年整个考题的概括,16个字,依据大纲、紧扣热点,难易适中,小有瑕疵,今年的题目我看下来以后基本上没有超纲的题,都是在我们考试大纲里面的,命题是比较的规范,紧扣热点也是今年命题的特点,这几年都是紧扣热点,整个的思想政治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光是政治是紧扣热点,包括在哲学里,在政经里面都有这个特点。
第三是难易适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偏题,很多的题是骨架性的题。
最后是小有瑕疵,从我的角度上来讲,我是讲马原这门课,马原这个题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一会儿我会讲到单项选择题第二块,这是一个疑问题,第二我们今年整个马原的分值的配备,分析题10分完全是考哲学,这个角度上没有体现我们课改的精神,以前我们的哲学政经是单独立课,今年的分析题10分应该是比较全面地反应哲学政经特色的,全部投放到哲学上,新的课改以后考试的方式和去年没有课改以前,没有与时俱进。
第三今年的政治经济学占的比重是非常非常的低,基本上一个单选,一个多选,在整个马原的22分当中,政治经济学只占了二十二分之三,这是不正常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其他的学说是散在各个著作里的,这个命题方式从政经的比重比较低,也是折射出整个高教思想中,比较懂政治经济学的老师应该说比较少,今年的命题组的几个人,我估计他们基本上都是学哲学出身的,对政经了解得比较少,也不懂得它的意义,命题有点善事。
今年整个的瑕疵,第一有疑问题,马原是纯哲学的没有反应课改的变化,第三是政经的比重太低。这是我粗浅的评价。
主持人:蒋老师怎么看?
蒋中挺:我完全同意徐老师的观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道德基础,完全是依据大纲的,没有任何超纲的内容,这18分紧扣热点的问题,难易程度思修是难易比较的简单,18分应该拿15到16分,甚至于拿满分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所以说从毛特来看基本上贯彻了徐老师讲的观点,完全依据大纲的内容,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毛特的最后的主管分析题考民生的话题,可以说考前很多的老师,可以说包括很多的专家,都反复地强调民生话题是今年的热点词汇,所以说从思修、毛特两门课比较能够充分地现实和贯彻紧扣大纲,依据大纲紧扣热点,难度也比较适中,应该考生会得到比较不错的分数。
主持人:两位老师能不能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份试卷,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给大家讲解一下,都考察了哪些知识点?
徐之明:今年我们马原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各考了四道,分析题考了一道,单选和多选,能力型的题为主,有一些记忆型的题,这个题应该说也是符合我们考纲要求的,考纲评价目标的时候说了一个很重要的话,什么是考研,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察能力,单选多选是体现出来了,单选选择题的第一道,这个题是以记忆型为主,前面给了很大一段话,真正考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根本目标?这是我们马原导论里面的内容,应该是记忆型的题,毛概是最高纲领,答案是A。B、C、D,都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这个题不难一般可以选对,第二个题是案例题,考的是哲学,坚持就是胜利,这个题应该说是疑问题,在给的ABCD的选项里面,我的估计制定的标准答案是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因为其他几个选项显然跟这个题干没关系,我们C、D是可以考虑,D的选项本身有疑问,有其因必然有其果,这个未必,应该说有因就有果,不是有这个原因就有这样的结果,同学们考研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考上,有很多因素的制约,C从这个角度上看,AB肯定不能选,B本身是有疑问,命题的人命得不够精细,量变未必必然引起质变,量变一定要超过度才能引起质变,这个题写得比较的科学稳妥,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这个题就是一个好题,所以这题是疑问题。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是一个量,坚持可以导致胜利,不一定是必然,同学们考研都坚持了下来不一定可以考上,是必要的条件,但不能搞成规律性的,这个题是有点瑕疵在里边。
第三个题是右边这张照片,反应气候变暖的,很有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发出的警示,这个题的答案是D,因为A、B、C,A、B两个答案本身就是错的,这个题应该是用排除法可以做出来
第四题是理解性的很熟写在讲义里边,答案是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个题,货币跟资本的区别在于资本能够增值,货币不能增值,在世界当中有增值能力的就是劳动力,A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本身是错的,B是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个跟题干没有关系。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这是错的说法,劳动力的价值是能够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由劳动者的劳动重新创造出来而不是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这是我对三个马原三个单选题的点评。
我们讲讲三个多选题,马原的多选题考了三个,第一个题题干也非常的长,辞典的改变,实际上真正要把握的是最后一句话,辞典辞条示意表明人的意识,最重要的是人的意识,人的意识的特点和属性,前面是引出这个东西,这个题的答案我推荐是A、C、D,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C意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生活也是客观事件,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力表现出来,B为什么人的意识取决于词语含义的变化本身说法是错的,这个题的答案是ACD。
第18题,这个题也是应该可以说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孕育着新的科技知革命,这是唯物史观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合力推动的结果,这个题的答案是CD,AB本身是错的,这个题用排除法来做。
第19题也是哲学,19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给了一个案例题,这个题答案是我推荐的答案是ACD,A这里边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我们很熟悉。
20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考了20年前苏东剧变美国的学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是答案BCD,A本身是错的,BCD本身是我们的原理是对的,这个题也不难。
我们的马原还考了一分析题,就是第一道,这个题也是我们这几年马原考试一贯的思路,给了一个故事,问这个故事里面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我也看了,网上推荐下来的答案,这些答案有的答案我觉得是有点问题了,讲的梅兰芳表演出了一个错,结果梅兰芳就是把这个错误变成的经典,前面的故事看一下就可以了,提问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都是难免的,错误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也人人平等,为什么?这个地方是用两个原理,第一用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谬误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是有些人只是真理没有谬误,有时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第二个原理是用认识和实践是具体和历史的统一,我们每个人认识的过程中,不管是大师还是群众都会受环境的限制,客观事物非常的复杂人的认识能力也非常的有限,所以用两个原理,第一真理和谬误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认识和实践是具体和历史的统一,把这两个原理写上去,如果写一个也会得分,两个可以更完整,有的看网上推荐的答案必然性和偶然性,好象感觉是没有,感觉不是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