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与2009年政治大纲变化对比之马基原理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考研政治 >> 正文 2010与2009年政治大纲变化对比之马基原理

考研试卷库
2010与2009年政治大纲变化对比之马基原理

部分 章节 2009 2010 变化情况分析 A类变化:科目增加、合并或删减 B类变化:章节增加、合并或删减 C类变化:知识点增加或删减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 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A类变化:科目增加、合并 C类变化:知识点增加或删减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移到第二章。 2. 删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删除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含义 、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B类变化:章节增加、合并 C类变化:知识点增加或删减 2010年大纲的第二章 将2009年大纲第二章(唯物论部分)和第三章(辩证法部分)合为一章。 这一部分内容为2009年大纲的第一章内容。 删去以下考点: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考点表述变化: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社会的物质性。发展与过程 “意识能动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移到辩证法部分, “规律及其客观性” 移到本章第三部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新增“形式与内容”。 删去考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考点表述变化:矛盾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在2009年大纲中,考点“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属于第四章认识论的内容。 在2009年大纲中,考点“规律及其客观性”属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容,考点“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属于唯物论内容。新增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3.对立统一规律 B类变化:小节合并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删去考点:“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考点表述变化: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除了考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移到本章第三大考点(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外,这一部分内容基本无变化。 删去考点:真理的具体性、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考点表述变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考点表述变化:“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移到本章第三大考点(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考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在2010年大纲中,考点“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移入第二章的辩证法部分。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社会的文化结构 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内涵 B类变化:章节合并 C类变化:知识点增加或删减 2010年大纲将2009年大纲的第五、六、七三章合并为一章。 删去考点: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 删去考点: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特性。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删去考点: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新增考点:阶级分析方法;个人与社会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考点表述变化: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删去考点: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删去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删去考点: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新增考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的类型。 A类变化: 科目合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B类变化:章节删减,原大纲中第一章导论内容已删除。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1.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C类变化:知识点删减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B类变化:小节增加 此节知识点为新增部分
2.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C类变化:知识点删减
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C类变化:知识点删减,其中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市场机制。已删除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含义;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C类变化:知识点删减与新增,1.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已删除。 2. 新增知识点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属于新增知识点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C类变化:知识点删减及变化 知识点删减:1.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 知识点排序变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B类变化:小节增加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B类变化:小节合并,将原大纲中第三章的2.3和第四章的2.3以及原大纲中第七章部分内容合并在一起, C类变化:知识点新增: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四)资本的运行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 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C类变化:知识点合并, 删除知识点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B类变化:小节合并,此处原大纲中第四章2.3与原大纲第三章的2.3已合并。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B类变化:新增小节 此部分知识点为新增部分
(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B类变化:章节删减,此处原大纲中的第五章被删除。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B类变化:章节删减,此处原大纲中第六章被删除。
(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B类变化:章节合并及删除。此处原大纲第七章内容被合并到新大纲第六部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第一节内容中。
科学社会主义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改革;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改善党的领导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A类变化:科目增加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