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一)绪论 考试内容: 1.概念:测树学、误差、精确度、准确度、有效数字等
2.理解和应用:测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测树学在林业中的地位,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准确度和有效数字
考试要求: 1. 了解测树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在林业中的地位; 2. 熟练掌握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准确度及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
(二)基本测树因子与测树工具 考试内容: 1.概念:基本测树因子、树木直径、树高、年龄、树干横断面积、冠幅、冠长、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树木材积等
2.理解和应用:基本测树因子的测定方法,测树仪器(测径仪、测高器、角规、生长锥)的测定原理和使用方法
考试要求: 1. 熟悉测树工具的使用方法; 2. 熟练掌握基本测树因子的概念、测树工具的测定原理及测树工具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考试内容: 1.概念:孔兹干曲线式、形数、胸高形数、正形数、实验形数、形率、胸高形率、正形率、形高等
2.理解和应用:伐倒木材积测定原理与方法,结合形数、形率的概念、关系及变化规律理解单株立木材积测定的特点、理论和方法
考试要求: 1. 了解树干的形状; 2. 熟悉伐倒木、单株立木材积测定原理,熟练掌握伐倒木近似求积式、伐倒木区分求积式的应用,熟悉形数和形率的关系。
(四)林分调查 考试内容: 1.概念:林分调查因子、林层、树种组成、林分年龄、平均胸径、平均高、优势木平均高、疏密度、郁闭度、标准地、固定标准地、每木检尺等
2.理解和应用:林分调查因子在反映林分内部结构特征中的作用,林分调查因子的测算方法和技术标准,标准地定义、种类、用途及选设标准地原则和要求,标准地调查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工作步骤
考试要求: 1. 了解标准地调查的意义; 2. 熟练掌握各林分调查因子的测算方法,熟悉标准地的设置、测量及调查工作。
(五)林分结构 考试内容: 1.概念:林分结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相对直径等
2.理解和应用:林分非空间结构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同龄纯林直径结构特征,异龄林直径结构特征,树高结构特征,同龄纯林直径和树高结构拟合方法,异龄林直径和树高结构拟合方法,相对直径的意义
考试要求: 1. 了解同龄纯林直径和树高结构拟合方法及异龄林直径和树高结构拟合方法; 2. 熟练掌握同龄纯林的林分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及其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的关系。
(六)立地质量与林分密度 考试内容: 1.概念:立地质量、地位级法、地位指数法、基准年龄、林分密度、株数密度、每公顷断面积、林分密度指数SDI、树冠竞争因子CCF等
2.理解和应用: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考试要求: 1. 了解地位指数表编制方法; 2. 熟练掌握立地质量的概念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掌握林分密度和生长量的关系。
(七)林分蓄积量测定 考试内容: 1.概念:标准木、标准木法、材积表法、一元材积表、二元材积表、三元材积表等
2.理解和应用:标准木法、材积表法、形高表法、标准表法、平均实验形数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的具体方法、步骤,材积表和形高表的简要编制方法,角规控制检尺测定林分每公顷株数和每公顷蓄积量的原理和方法
考试要求: 1. 了解形高表法、标准表法和平均实验形数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熟悉材积表的编制过程及角规测树原理; 2. 掌握标准木法、材积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
(八)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 考试内容: 1.概念:原条、原木、材种、造材、经济材、薪材、商品材、废材、出材量、单株木材种出材率、林分材种出材率等
2.理解和应用:各材种的基本概念、国家木材标准
考试要求: 1. 了解国家木材标准; 2. 掌握各材种的基本概念。
(九)树木生长量测定 考试内容: 1.概念:生长量、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总平均生长量、定期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生长率等
2.理解和应用:树木生长方程的概念和性质,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方法,树干解析的外业调查和内业计算方法
考试要求: 1. 了解树木生长方程; 2. 掌握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掌握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和树干解析的外业、内业作业。
(十)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 考试内容: 1.概念:毛生长量、纯生长量、净增量、枯损量、抚育采伐量、进界生长量、一次调查法、材积差法、林分表法、一元材积指数法等
2.理解和应用: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测定理论和方法,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的种类和特点
考试要求: 1. 了解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的特点; 2. 掌握一次调查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
(十一)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测定 考试内容: 1.概念:生物量、现存量、净生产力、连年生产力、全部称重法、木材密度法、标准枝法、林分碳储量等
2.理解和应用:森林生物量组成与分配,树木生物量和含碳率测定方法,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测方法
考试要求: 1. 了解森林生物量组成与分配,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估算模型; 2. 掌握生物量的概念及树木各器官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