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大连大学712文学理论与写作考研大纲
大连工业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712 科目名称: 文学理论与写作 考试时间:3 小时 考试方式:笔试 总 分:150 分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的开设与讲授意 图使学生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文学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和 把握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初步培养和提高运用文 学理论进行阅读、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文学文本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研究 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批评建立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质。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文学作为活动的四大要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文学创造的主 客体问题、文学的创造过程、文学创造的什么价值追求,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典型、意境以及意象,叙事 性作品及抒情性作品的构成特点、文学风格问题、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 接受的发生与具体过程等等。 本课程所设置的内容为考试范畴。要求学习者在掌握课程所学知识的基础 上,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掌握文学理论的理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考量和分 析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实现理论把握现实的学习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性质,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二)课程内容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性质,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2.掌握: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及其性质。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不列入考试范围) 第三章 文学活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以及文学活动的地位;掌握文学 活动的构成,掌握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 (二)课程内容 人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以及文学活动的地位;文学活动的构 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及其具体含义;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人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以及文学活动的地位。 2.掌握:文学活动四要素,掌握文学活动构成的具体含义。 3.掌握: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等等并能给予相应的评价。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学的多重含义,掌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课程内容 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 别 2.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的表现、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含义,文学作为 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话语,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掌握:文学的多重含义。 2.掌握: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及其典范形态。 3.熟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不列入考试范围)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理解并掌握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之间 的区别,掌握文学创造的客体以及文学创造的主体;掌握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之间 的双向关系。 (二)课程内容 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 2.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之间的区别 3.文学创造的客体以及文学创造的主体 4.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 2.理解:并掌握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之间的区别。 3.掌握:文学创造的客体以及文学创造的主体。 4.掌握:文学创造的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关系、掌握主体客体化以及客体主体 化的理论内涵。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创造过程,掌握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掌握文学创造过程的构思阶 段,掌握文学创造过程的物化阶段。 (二)课程内容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材料储备的主体特征、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2.文学创造过程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构思方式;文学 3.创造过程的物化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词语提炼到技巧运用、 即兴与推敲。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理解:并掌握文学创造的具体过程。 2.掌握:文学创造发生阶段的具体特征。 3.掌握:文学创造构思阶段的具体方式及其心理机制。 4.掌握:文学创造物化阶段的具体过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领会艺术真实 的主要特征;了解艺术概括的含义与方法;了解文学的伦理与情感;领会形式 创造应遵循的规律。 (二)课程内容 1.文学的真实:(1)文学中的求真,(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3) 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2.文学的伦理与情感:(1)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2)情感与 “诗意的裁判”,(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3.美的创造:(1)审美理想的烛照,(2)文学形式的升华,(3)文学形 式之美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艺术真实及其主要特征;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 原理;艺术概括及其具体规定;“诗意的裁判”的出处及其内涵;人文关怀的 定义。 2.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艺术概括 的价值意义;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关系。 3.掌握:“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正确认识“有 意味的形式”。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了解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领会不同类型和 体裁作品的文体区异 (二)课程内容 1.文学作品的类型:(1)现实型文学,(2)理想型文学,(3)象征型 文学,(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2.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1)诗,(2)小说,(3)剧本,(4)散文与 报告文学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现实型文学及其特征;理想型文学及其特征;象征型文学及其特 征;诗及其特征;小说及其特征;剧本及其特征;散文及其特征;报告文学及 其特征。 2.理解: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 特征。 3.掌握: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 表现的艺术特长;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 方面的异同。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领会文学言语、文学形 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及审美意象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课程内容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2)文学作品 的文本层次 2.文学典型:(1)典型论的发展,(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3)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意境:(1)意境概念的形成及界定,(2)文学意境的特征,(3)意 境的分类 4.文学意象:(1)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2)审美意象的基 本特征,(3)审美意象的分类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典型及其特征;文学意境及其特征;文学意象及其特征。 2.理解: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文学 形象的合情合理性。 3.掌握:文学作品的三个层面;意境创造的情景交融方式;文学意蕴的三 个层面。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叙事的含义与特征;领会叙述内容、叙述话语与叙述动作的相关理论 (二)课程内容 1.叙事界定:(1)叙事理论与叙事学,(2)叙事的含义与特征,(3)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4)叙事的构成: 2.叙述内容:(1)故事,(2)结构,(3)行动 3.叙述话语:(1)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2)视角 4.叙述动作:(1)叙述者与作者,(2)叙述者与声音,(3)叙述者与 接受者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叙事的含义与特征;视角的定义;行动元与角色的内涵 2.理解: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情节与事件的关系;聚焦的变换对于阅读的 意义。 3.掌握: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叙事作品中叙述者 声音的特点。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领会抒情作品的构成及抒情话语的表现功能 (二)课程内容 1.抒情界定:(1)抒情与抒情性作品,(2)抒情与现实,(3)抒情中 的自我与社会,(4)抒情与宣泄 2.抒情性作品的构成:(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2)抒情性作品的结 构, 3.抒情方式:(1)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2)抒情角色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抒情及抒情性作品;抒情话语;情景交融。 2.理解:为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 3.掌握:文学抒情与叙事的主要区别;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 言的表现功能。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风格的内涵;领会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1.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1)独特的言语形式,(2)创作个性的自然 流露,(3)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4)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2.风格的定义和内涵:(1)创作个性是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的和 谐统一是基本条件,(3)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外部特征 3.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1)风格类型的划分,(2)文学风格的审美 价值 4.文学风格与文化:(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 化,(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4)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文学风格;创作个性;日常个性;文学的时代风格;文学的流派风 格 2.理解:风格的基本内涵;文学风格、创作个性及日常个性三者的关系;风 格的审美价值。 3.掌握:正确理解“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结合作品深入理解文学的 地域风格。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内涵;领会文学消费的文化属性 (二)课程内容 1.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1)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2)文学消费的 二重性,(3)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2.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1)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2)文学接受作 为认识活动,(3)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4)文学接受作为审美 交流活动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文学消费;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欣赏;高雅文学;大众文学; 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的审美交流属性。 2.理解: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 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阐释活动。 3.掌握: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意识形 态性质。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及高潮过程;领会文学接受发生、发展及高潮过 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心理内容 (二)课程内容 1.文学接受的发生:(1)期待视野,(2)接受动机,(3)接受心境, (4)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2.文学接受的发展:(1)填空、对话与兴味,(2)还原与异变,(3) 理解与误解,(4)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3.文学接受的高潮:(1)共鸣,(2)净化,(3)领悟,(4)余味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期待视野及其形成原因;接受心境的内涵;隐含的读者的内涵;正 误与反误的内涵;共鸣的内涵;净化的内涵;领悟的内涵;余味的内涵;意蕴期 待的内涵;审美动机的内涵;第二文本的内涵。 2.理解: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的关系;隐含的读者是 怎样形成的;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和兴味。 3.掌握:文学接受中产生异变的原因;正确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解;期待视 野的三个层次;净化的作用;共鸣产生的原因;领悟的基本特征;文学接受心境 的三种情况;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领会文学批评的几种基本模式及主要操作原则 (二)课程内容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1)文学批评的界定,(2)马克思主义的文学 批评及其标准, 2.文学批评的模式:(1)传统批评模式,(2)现代批评模式 3.文学批评的实践:(1)了解对象,(2)选点切入,(3)确定要旨,(4) 布局安排,(5)力求创新 (三)考核要求与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文学批评的内涵;作品的艺术性;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 学批评;文化批评。 2.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关系。 3.掌握: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不同。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本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在每个单元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并列举具体知识点。“理解” 部分所提示的内容,要求学习者不仅熟知概念,还要理解理论原理,并能够联系 实际分析问题。“掌握”部分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强调灵活运 用理论的能力。 (二)本大纲-的实施要求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本课程考试命题的内容范围、能力层次 和考试重点军一本大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命题时,识记性试题占 40%,礼 节性试题占 30%,掌握性试题占 30%。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 难四种。 (三)学习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1.必读书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2.参考书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北京:三联书店,1984 年版 杨铸.《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四)试题类型 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述题,材料题,写作题
上一篇文章: 2018年大连大学713体育学综合考研大纲 下一篇文章: 2018年大连大学7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大纲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