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美学本科教学大纲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考研试卷库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美学本科教学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
普通文章 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录取研究生学费标准
普通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2016年硕士博士研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新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丽丹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传英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苏立昌教授简介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安徽师范大学美学本科教学大纲

1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美学 Aesthetic
课程编号:0111010
课程学时:34 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建议教材: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基本的美学理论知
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的课程。具体而言,本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有三:理解
和掌握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创造论等美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社会、
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运用美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美育自觉性和在教学中
贯彻美育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的命名
二、美学在西方
三、美学在中国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二、美学的理论构成与学科系统
三、美学研究的方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美学的命名,理解美学的理论构成与学科系统,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及美学在现
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思考题:
1.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为什么要研究美学?
2.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历来的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2
3.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4.研究美学应采取什么方法?
第二章 美的本质与根源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的本质的难解性
一、难解的原因
二、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几种主要途径
三、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本质问题的讨论
四、美的本质问题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二、黑格尔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内涵
四、美的感性特征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三、美与真、善的辩证关系
四、审美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中西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观点。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审美价值的根源。
难点:中西美学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内涵。审美价值的根源。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价值与审美价值,理解美的感性特征,掌握人的本质力量的内涵、中西美学关于美
的本质的理论观点。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美的本质难解?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有哪些代表性学说,如何评价?
2.为什么说审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怎样?
3.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为何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价值?
5. “美的规律”的内涵是什么?
6.真、善、美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7.应当怎样认识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3
第三章 美的形态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美
一、社会美的范围和特征
二、社会实践主体的美——人的美
第二节 自然美
一、“自然的人化”的内涵。
二、自然美的形态
三、自然美的特征
第三节 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本质
二、生活丑与艺术美
三、艺术美的价值构成
四、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
五、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人的美的特征。“自然人化”与自然美。艺术美的本质及化丑为美的美学依据。
难点:“自然人化”的内涵。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自然美的形态和特征,理解艺术美的本质、“自然人化”的内涵,掌握各类艺术的
审美特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艺术美”?
2.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特征是什么?
3.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包括哪些方面?人的形体美与人格美的关系怎样?
4.何谓“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如何?
5.应当怎样认识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物之美?
6.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有哪些特征?
7.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是什么?
8.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如何?生活中的丑为什么会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
9.艺术美的价值构成是怎样的?
10.艺术分类的美学根据是什么?
第四章 美的范畴
课程教学内容:
4
第一节 崇高
一、西方美学关于崇高的论述
二、崇高与人的本质力量
三、崇高的美学特征
四、崇高与壮美
第二节 悲
一、悲的广狭二义
二、悲的本质与审美特征
三、悲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 滑稽(喜)
一、滑稽的内涵。
二、滑稽的本质与审美特征
三、滑稽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优美
一、优美的审美特征
二、不同领域中的优美
第五节 丑
一、丑的涵义
二、丑在艺术表现中的美学意义
三、丑在现代派美学理论中的地位
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崇高、优美、悲的审美特征。西方美学对于崇高的探讨。
难点:崇高的审美特征。 丑的美学意义。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西方美学对崇高的探讨,理解崇高、优美、悲的审美特征,掌握丑在现代派美学理
论中的地位。
思考题:
1.西方美学家是怎样论述崇高的?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他们的见解?
2.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有何不同?
3.壮美、阳刚之美是否等同于崇高?为什么?
4.什么是悲?作为审美范畴的悲有何特点?
5.悲剧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6.什么是滑稽?它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7.什么是丑?丑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8.应当怎样看待现代派、后现代派艺术对于丑的表现与推崇?
5
第五章 美感及其特征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
一、美感的涵义
二、美感的心理分析
三、美感的本质
第二节 美感的产生与发展
一、美感形成的历史根源
二、美感的发展
第三节 美感的特性
一、重感觉而超感觉
二、富个性而隐共性
三、超功利而含功利
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美感的涵义。美感的特性。
难点:美感形成的历史根源。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美感形成的历史根源,理解美感的涵义、特征,掌握美感的本质。
思考题:
1.何谓美感?为什么说“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
2.美感与快感的关系是怎样的?
3.美感在人类历史上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巫术、图腾崇拜同美的形成有何关系?
4.何谓“比德”?何谓“畅神”?为什么说“畅神”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
美意识的觉醒”?
5.美感的特性有哪些?
第六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知和审美感知
二、审美感知的特点
第二节 想象
一、想象的审美心理功能
二、想象的形态
6
三、想象的美学品格
第三节 情感
一、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
二、审美情感的心理功能
第四节 理解
一、逻辑理性与审美理解
二、前提性理解与融汇性理解
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功能。
难点: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的区别。逻辑理性与审美理解的区别。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想象的形态、逻辑理性与审美理解的关系,理解想象的审美心理功能和审美情感的
心理功能,掌握审美感知的特点和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的区别。
思考题:
1.审美感知在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它有哪些不同于日常感知的特点?
2.在审美心理诸因素中,想象为何特别受人重视?
3.想象有哪些具体形态?
4.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有何区别?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动力作用表现在哪里?
5.立普斯的“移情说”和传统美学的“感物动情说”主要区别是什么?
6.如何看待美感中的理解因素?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审美理解有哪两种主要类型?
第七章 审美欣赏与判断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欣赏的主客观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二节 审美欣赏的一般过程
一、自觉审美态度的确立
二、形式感知阶段
三、同情共感阶段
四、再造与超越阶段
第三节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一、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及其表现
7
二、审美趣味的共同性及其表现
三、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审美判断的标准
一、审美判断标准的历史生成
二、审美判断标准的主观性
三、审美判断标准的客观性
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审美判断的标准。
难点: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
课程教学要求:
了解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理解审美判断的标准,掌握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
证关系。
思考题:
1.形成具体的审美欣赏关系,应当具备哪些主客观条件?
2.为什么美的欣赏需要社会化的感官?
3.明确的审美态度何以是进入美的欣赏的前提条件?
4.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层次?
5.怎样理解审美趣味的个性差异?
6.审美趣味的共同性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它与差异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7.审美判断究竟有无标准?为什么?
8.应当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审美标准?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教学时数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实践活动 其他
一导论 3 讲授
二美的本质与根源 6 讲授
三美的形态 6 讲授 讨论
四美的范畴 6 讲授
五美感及其特征 5 讲授
六美感的心理要素 5 讲授
七审美欣赏与判断 3 讲授 讨论
合计 34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平常学习以课堂讨论、论文写作为考核方式。课程学习结束进行书面闭卷考试,主要考
查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是美论和美感论内容,测评学生的理解、判
断、分析、综合等能力。其中知识性考查约占总分的 40%,能力性考查约占总分的 60%。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8
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参考书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79 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3.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版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5.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年版
六、大纲说明
(1)本大纲设置的目的是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要训练培养学生的美学理论思维能
力和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2)本大纲试图在对中西美学史作宏观把握的情况下,主要凸显美学学科的基本特点、
规律、主要的概念、范畴、命题以及主要的美学批评方法等。
(3)本大纲要求对一些美学重点、难点问题,通过中西比较、古今比较等方法,结合
审美历史与现实,作有点有面、深入浅出的讲解,并根据需要选择一些论题开设讨论课、辩
论课等授课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对一些经典美学论著多读熟读,夯实美学理论基础。
七、制定人:乔东义 审定人:李 平 批准人:钱奇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