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师范大学古代汉语本科教学大纲
1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Ancient Chinese 课程编号: 0111002 课程学时:10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建议教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998 年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 年第3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 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属于语言课的范畴。 课程任务:要求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和增强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通过古代 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 的基本知识,提高其阅读文言文和讲授文言作品的能力,为语言学其它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条 件。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继承古代优秀文化 遗产,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和教学目的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三、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要求 二、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的,了解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 思考题: 1.什么是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是什么? 3.如何学好古代汉语? 2 第二章 怎样查字典辞书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查检字音、字义的工具书及其使用 一、汉语字典检字法 二、介绍几部常用的字典(《康熙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 语大字典》、《说文解字》) 第二节 查检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及其使用 一、《辞源》 二、《辞海》 三、《汉语大词典》 第三节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及其使用 一、《经传释词》 二、《词诠》 三、《诗词曲语辞汇释》 四、《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课程的重点、难点: 常用古汉语工具书的性质、基本内容、编纂体例及使用方法。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有哪些,这些工具书的性质、基 本内容及编排体例如何,以便利用字典辞书解决古书阅读中遇到的字词方面的各种问题。 思考题: 1.目前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汉字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如何使用? 2.查检字音、字义的工具书主要有哪些?说说它们的基本内容、编纂体例及使用价值。 3.查检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有哪些?说说它们的基本内容、编纂体例及使用价值。 4.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主要工具书有哪些?说说它们的基本内容、编纂体例及使用价 值。 第三章 汉字的构造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六书”与汉字形体结构 一、“六书”概说 二、汉字形体构造的四种方法 第二节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一、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3 二、掌握部首是分析字形求本义简便有效的方法 第三节 分析字形求本义应注意的问题 一、字义的失传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课程的重点、难点: “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形与字义,部首与本义。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六书”说与汉字形体构造的四种方法,明确部首与字 义的关系,学会分析字形求本义,并认识到汉字形体的演变对于分析字形求本义的影响。 思考题: 1.什么是“六书”? 试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掌握部首是分析字形求本义简便有效的方法? 3.分析字形求本义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四章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第二节 异体字 一、什么是异体字 二、异体字的形体分歧 第三节 繁简字 一、汉字的简化 二、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今字的概念,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异体字的形体分歧,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字形与字义的复杂对应关系,掌握古书常见的古今字、异体 字和繁体字。 思考题: 1.什么是古今字?如何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 2.异体字形体分歧有哪几种情况?哪些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3.繁简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阅读古书时哪类繁体字最值得注意? 4 第五章 单音词和复音词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汉语中的单音词 一、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二、单音词的连用 第二节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一、联绵词的构成与理解 二、偏义复词的构成与理解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汉语单音词的特点,联绵词,偏义复词。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以及阅读古书关于单音词 应注意的问题,正确理解古汉语中两类特殊的复音词。 思考题: 1.阅读古书时关于单音词的连用应注意什么问题? 2.什么是联绵词?按语音形式联绵词可分为哪几类?阅读古书时关于联绵词应注意什 么问题? 3.什么是偏义复词?如何理解偏义复词? 第六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第二节 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一、词义的扩大 二、词义的缩小 三、词义的转移 第三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一、词义褒贬色彩的不同 二、词义轻重的不同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5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古今词义在词义范围和感 情色彩方面存在的差异,避免以今况古,误解古书。 思考题: 1.试述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2.什么是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 3.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方面存在何种差异? 第七章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词的本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二、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第二节 词的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 四、词义的引申系列 课程的重点、难点: 词的本义及其探求,词义引申的类型与规律,词义的引申系列。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词的本义,什么是词的引申义;懂得如何探求词的本 义,如何掌握词的引申义;了解词义引申的类型、规律,以及如何整理词义的引申系列。 思考题: 1.什么是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什么是词的引申义?如何掌握引申义? 3.什么是辐射型引申?什么是连锁型引申? 4.词义引申的规律有哪些? 第八章 同义词及其辨析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同义词及其辨析 一、什么是古汉语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辨析 第二节 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一、变文避复而无异义 6 二、“浑言”与“析言” 课程的重点、难点: 同义词的辨析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古汉语同义词,了解古书如何使用同义词,掌握同义 词辨析的基本方法,从而准确理解古书文义。 思考题: 1.什么是古汉语同义词?如何辨析同义词辨析? 2.辨析同义词应注意哪些问题? 3.什么是“浑言”?什么是“析言”? 第九章 词类的活用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词类的活用 一、词类活用界说 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分 第二节 使动用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二、使动用法的类型 第三节 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的类型 第四节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二、方位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第五节 名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二、名词作状语的辨析 课程的重点、难点: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了解词类活用的主要类型及其辨识。 思考题: 1.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区分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2.什么是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7 3.什么是意动用法?如何区分使动与意动?意动用法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4.如何理解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5.名词作状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主要有哪些? 第十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疑问代词作宾语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二、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第二节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不严格 第三节 宾语用代词复指 一、名词宾语用“是”、“之”复指前置 二、“惟(唯)„„是/之„„”式 三、宾语本身是代词的前置 四、“是/此之谓” 第四节 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 一、数词作状语 二、数词作谓语 课程的重点、难点: 宾语前置,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在词序方面的主要差别。 思考题: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2.如何理解“惟(唯)„„是/之„„”式和“是/此之谓”式? 3.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第十一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与特点 一、汉语句子的分类 二、什么是判断句 8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与特点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代汉语判断句中 “乃”、“即”、“维(惟)”的词性与作用 第二节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一、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二、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复杂的内容 三、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与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活用。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判断句存在的主要差别。 思考题: 1.常见的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有哪几种? 2.如何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3.如何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中“乃”、“即”、“维(惟)”的词性与作用?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有哪几种情况? 第十二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两种方法 一、什么是被动 二、表示被动的两种方法 第二节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与常见句式 一、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二、常见的被动句式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常见的被动句式及其构成。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法以及常见的被动句式。 思考题: 1.什么是被动?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方法是什么? 2.说说古代汉语常见的被动句式及其构成。 9 第十三章 古代汉语的习惯句式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用来表示询问的习惯句式 一、“如(若/奈)„„何”、“如(若/奈)之何”、“如(若/奈)何” 二、“„„孰与„„”、“„„何如„„” 第二节 主要用来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 一、“何(以)„„为” 二、“不亦„„乎” 三、“何„„之有(为)” 第三节 主要用来表示测度的习惯句式 一、“无乃„„乎” 二、“得无„„乎” 三、“其„„乎” 第四节 主要用来表示感叹的习惯句式 一、“何„„之„„” 二、“何其„„” 课程的重点、难点: 常见习惯句式及其用法。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表示各种语气的常见习惯句式。 思考题: 1.主要用来表示询问的习惯句式有哪些?如何理解? 2.主要用来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有哪些?如何理解? 3.主要用来表示测度的习惯句式有哪些?如何理解? 4.主要用来表示感叹的习惯句式有哪些?如何理解? 第十四章 古代汉语副词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程度副词 一、少(附论“稍”) 二、颇 第二节 范围副词 一、但(附论“徒、特、第、直”) 10 二、独 三、仅 第三节 时间副词 一、曾(附论“尝”) 二、复(附论“再”) 三、仍 第四节 情态副词 一、且 二、固 三、盖 第五节 否定副词 一、“不”和“弗” 二、“毋”和“勿” 三、未 四、“非”和“否” 五、微 第六节 表敬副词 一、尊人的表敬副词:请、幸、谨、敬、惠、辱等 二、自谦的表敬副词:窃、忝、猥等 课程的重点、难点: 常用的古今差别较大的副词的用法。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副词的特点、作用与分类,掌握常用的古今差别较 大的副词的用法。 思考题: 1.概述古代汉语副词的特点、作用与分类。 2.说说古代汉语中古今差别较大的副词的用法。 第十五章 古代汉语代词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二、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三、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 四、尊称与谦称 11 五、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 第二节 指示代词 一、近指代词:是、此、斯、兹 二、远指代词:彼、夫 三、泛指代词:之 四、特指代词:其 五、谓词性指示代词:若、尔、然 六、特殊指示代词:焉 第三节 疑问代词 一、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二、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三、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第四节 无定代词 一、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第五节 辅助性代词 一、者 二、所 课程的重点、难点: 主要的古今差别较大的代词的用法。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汉语代词体系的不同,掌握主要的古今差别较大的代词 的用法。 思考题: 1.古代汉语代词体系与现代汉语代词体系相比,有什么重要的不同? 2.根据语法功能,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可分为哪两类?每类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什 么? 3.为什么说“其”、“之”、“彼”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与“之”在用法上有 什么不同? 4.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5.远指代词“彼”、“夫”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6.代词“若”、“尔”、“然”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什么? 7.指示代词“焉”在词性和用法上有什么重要特点? 8.疑问代词可分为哪几类?说说每类代词各包含哪些词,以及它们各自的用法。 9.无定代词包含哪两类?说说它们的用法。 10.“者”、“所”在用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11.说说“者”字短语与“所”字短语的语法构成及其理解。 12 第十六章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介词 一、于(於、乎) 二、以 三、为 第二节 连词 一、与 二、而 三、则,然则 四、虽,虽然 五、然,然 而 六、之 课程的重点、难点: 常见的介词和连词的主要用法。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汉语介词和连词用法上的差异,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介 词和连词的主要用法。 思考题: 1.说说介词“于(於、乎)” 、“ 以”、“为”的主要介引功能。 2.说说连词 “而”、“则”、“ 虽”、“ 之”的主要连接功能。 3.古代汉语的“然则”、“虽然”、“ 然而”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什么不同?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气词 一、句尾语气词 二、句首、句中语气词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头、词尾 一、词头 二、词尾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句尾语气词“也”、“矣”、“哉”、“夫”、“乎”、“欤”、“邪”的语气作用,句首、句中语 气词“夫”、“惟(维、唯)”、“其”、“也”的语气作用。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基本面貌,掌握常用语气词 13 所表达的语气作用以及词头、词尾的构词作用。 思考题: 1.说说常见的句尾语气词“也”、“矣”、“哉”、“夫”、“乎”、“欤”、“邪”所表达的语气 作用。 2.说说常见的句首、句中语气词“夫”、“惟(维、唯)”、“其”、“也”所表达的语气作 用。 3.古汉语常见的词头、词尾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十八章 古书的注解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书注解概说 一、阅读古书,为什么要参考旧注 二、古书注解简史 第二节 古书注解的类型 一、传、笺 二、疏、正义 三、章句 四、集解(集释) 第三节 古书注解的体例与方式 一、古书注解的体例 二、古书注解的方式 第四节 古书注释术语 一、曰,为,谓之 二、谓 三、貌、之貌 四、犹 五、之言,之为言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课程的重点、难点: 古书注解简史,古注的类型、体例与方式,常用注释术语。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书注解的历史,古注的类型、体例与方式,掌握常用的古 注术语,学会利用旧注解决古书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思考题: 1.阅读古书,为什么要参考旧注? 2.简要叙述古书注解历史概况。 14 3.常见的古书注解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4.举例说明古书注解的体例和方式。 5.解释常用古注术语,说说它们的用法和使用特点。 第十九章 诗律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诗体的发展 一、古诗 二、近体诗 三、古风(古体诗) 第二节 近体诗与古诗的区别 一、句数 二、押韵 三、平仄 四、对仗 课程的重点、难点: 近体诗的押韵特点,平水韵,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粘对与拗救,近体诗的对仗。 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体诗与古诗的区别,近体诗的押韵特点、平仄格式及对仗 要求,能正确分析一首具体的近体诗的格律。 思考题: 1.什么是古诗?什么是近体诗?什么是古风? 2.近体诗与古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平水韵? 4.说说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5.什么是粘对?什么是拗救? 6.什么是借对?什么是流水对?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节 教学时数 讲 课 实 验 上 机 实践活动 其他 一绪 论 2 讲授 郑伯克段于鄢(文选) 2 讲授 二怎样查字典辞书 2 讲授 齐桓公伐楚(文选) 2 讲授 三汉字的构造 6 讲授 作业、讨论 晋灵公不君(文选) 2 讲授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3 讲授 作业、讨论 鞌之战(文选) 2 讲授 五单音词和复音词 3 讲授 15 六古今词义的异同 4 讲授 作业、讨论 冯諼客孟尝君(文选) 2 讲授 七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5 讲授 讨论 鲁仲连义不帝秦(文选) 3 讲授 八同义词及其辨析 2 讲授 讨论 《论语》几则(文选) 3 讲授 讨论 九词类的活用 6 讲授 作业、讨论 礼记·大同(文选) 2 讲授 十古代汉语的词序 2 讲授 作业、讨论 十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2 讲授 齐桓晋文之事(文选) 3 讲授 十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2 讲授 十三古代汉语的习惯句式 2 讲授 作业、讨论 许行(文选) 3 讲授 十四古代汉语副词 5 讲授 讨论 氓、七月(文选) 3 讲授 十五古代汉语代词 6 讲授 哀郢(文选) 2 讲授 十六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 4 讲授 五蠹(文选) 3 讲授 十七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 讲授 十八古书的注解 4 讲授 作业、讨论 逍遥游(文选) 3 讲授 十九诗律 4 讲授 作业、讨论 合计 102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 本课程开课两个学期,分别安排考查、考试各一次。第一学期结束考查一次,形式:开 卷;全年结束考试一次,内容为全年所学,形式:闭卷。主要考查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阅读等能力。成绩考核采用作业与 考试相结合方式,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为: 考查(闭卷或开卷)成绩评定方法:考查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考试(闭卷)成绩评定方法: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1998 年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 年第 3 版 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修订本):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2.《古代汉语教程》(第二版):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古代汉语》(第二次修订本),荆贵生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古代汉语读本(修订本)》(教育部推荐教材):南开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6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六、大纲说明 1.本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自学与课堂讨论 相结合为辅的方式进行。 2.本大纲所使用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课 时内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建议以利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等。 3.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先修课程:《现代 汉语》、《语言学概论》,相关课程是:《古代文学》。 七、制定人:温志权 审定人:詹绪左 批准人:钱奇佳
上一篇文章: 安徽师范大学汇编语言本科教学大纲 下一篇文章: 安徽师范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本科教学大纲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