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理工大学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考研试卷库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17年西安理工大学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
普通文章 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录取研究生学费标准
普通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2016年硕士博士研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新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丽丹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传英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苏立昌教授简介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2017年西安理工大学61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 年硕士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14
科目名称: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第一部分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
“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综合性基
础课。本课程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对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
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考查考生对教育
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
本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如何建立学科理念,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外教育史
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
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为专业素养提升和思辨能
力加强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课程(一)《中国教育史》(第 3 版) 孙培青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 中国教育的起源
2.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
3.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 夏、商的教育概况
2. 西周的教育概况
3.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衰废和私学兴起
4. 孔丘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影响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 诸子百家与私学发展
2. 齐国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3.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4. 孟轲的教育思想
5. 苟况的教育思想
6. 道家的教育思想
7.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8.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2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2.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黄老之学”、“独尊儒术”
3.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4.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5.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 魏晋的学校教育
2. 南朝的学校教育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第九章清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20 世纪 20 年代的教育
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教育学基础》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认识
2. 教育的历史发展
3.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 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功能
1. 教育功能的概述
2. 教育的个体功能
3. 教育的社会功能
4. 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概述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3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 教师
2. 学生
3. 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与课程理论
2. 课程组织
3.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课堂教学
1. 教学与教学理论
2. 课堂教学设计
3. 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1.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2.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3.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4.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5.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 班级组织
2. 班级管理的内容
3.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 学生评价
1. 学生评价概述
2. 学生学业评价
3. 学生品德评价
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1.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2.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3.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4. 21 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1. 教师即研究者
2.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3.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4
《教育心理学》莫雷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3.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1. 学习概述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认知派学习理论
4.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篇 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 知识的学习
1. 知识学习概述
2.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
3.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4.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四章 学习策略的学习
1. 学习策略概述
2. 学习的认知策略
3. 学习的监控策略
4. 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指导
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1. 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2. 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 动作技能概述
2. 动作技能的形成
3. 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第七章 学习的迁移
1. 学习迁移概述
2.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3. 学习迁移的当代理论
4.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与教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1. 品德及其结构
2.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3.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4. 关于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5.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5
第三篇 影响学习的因素
第九章 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1. 学习动机概述
2. 学习动机理论
3. 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十章 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1. 认知发展与学习
2. 智力差异与学习
3. 学习风格与学习
4.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第四篇 教学心理
第十一章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设计
2.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3. 教学评价设计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1. 课堂管理概述
2.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3. 课堂环境管理
4. 课堂纪律管理
第十三章 教师心理
1.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
2.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
3.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
4.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第一编古代文明与教育
第一章、史前教育
1. 教育的起源
2.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
3. 史前社会的教育
4. 史前社会的“成年礼”
第二章、学校的肇端
1. 文明的进程与学校的兴起
2. 古代东方国家的世俗学校教育
3. 古代东方国家的宗教学校教育
第三章、古希腊教育的兴衰
1. 荷马时代的教育
6
2. 古风时代的教育
3. 古典时代的教育
4.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古罗马教育的蜕变
1. 罗马共和时期的文明与教育
2. 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明与教育
第五章、中世纪教育的兴衰
1. 中世纪文明的基础
2. 宗教教育
3. 世俗教育
4. 中世纪大学
第二编 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
第六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
1. 文艺复兴与“全人”理想的出现
2.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
3.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
第七章、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演变
1. 宗教改革与国民教育思想的兴起
2. 国民教育体制在新教国家的建立
3. 宗教改革中各教派的教育改革
4. 宗教改革时期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八章、17 世纪教育的沿革
1. 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
2. 科学教育的萌芽
3. 实在论教育学说
第九章、18 世纪教育的演进
1. 启蒙运动
2.“新教育”的构想
3. 教育世俗化与国民教育体制的起源
4. 中等教育的革新
5. 大学教育的演变
第十章、19 世纪欧美国家教育的发展
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2.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3.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4. 实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5.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6. 教育科学化运动
7. 高等教育的革新
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
1. 新教育运动
2.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3. 新传统教育思潮
7
4. 儿童研究运动
5. 综合中学运动
6.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7. 现代教育的逆流
第十二章、战后初期各国教育的重建
1. 战后西欧国家的教育重建
2. 亚洲国家的教育重建
3. 非洲国家的教育重建
4. 拉美国家的教育重建
第十三章、20 世纪 60——80 年代欧美国家教育的演变
1. 冷战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
2.“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世界的教育改革
3. 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变革
第十四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1.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2. 人力资本理论
3. 终身教育思潮
4. 激进主义教育思潮
5. 环境教育思潮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郑金洲
第一章 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别
第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
第三章 如何进行研究设计
第四章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第五章 如何编制问卷
第六章 如何进行访谈
第七章 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第八章 如何进行实验研究
第九章 如何进行行动研究
第十章 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和评定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
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用相关词语描述:
了解基本概念——较低要求;理解、熟悉教育原理——一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较高要求。
8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
(2)其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级,每份试卷中四种难易度,试题分数
比例一般为 2:3:3:2。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知识”占 15%,
“理解(熟悉、能、会)”占 40%,“掌握(应用)”占 45%。
(4)试题主要题型有概念解释、简答、资料分析、论述等多种题型。其中资料分
析可以从文献资料和现实案例中选择。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的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试题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难易程度要适当。一般应使本学科、专业本科
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取得及格以上成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