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赣南师范大学《综合化学》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研大纲
1 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综合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法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二、试卷内容 考试内容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试卷结构:共 100 分,其中《无机化学》约占 30%,《分析化学》约占 30%,《有机化学》约占 40%。 三、试题类型 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三、参考书目: 《无机化学》(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有机化学》(第五版),李景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无机化学 (一)无机化学原理部分 1、原子结构 了解原子能级、原于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及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掌 2 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能写出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构型,能够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 素的性质。了解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理解离子键的基本含义(概念,离子的电荷、构型、离子半径),理解晶格能的含义。理解价键理论,掌握σ 键、π 键以及杂化轨道的概念。熟悉杂化轨 道类型(sp,sp2 ,sp3 ,dsp3 ,d2 sp3 ,sp3 d2 )与分子构型的关系。理解影响共价分子键参数的主要因素。会用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说明ABn 型共价分子和原子团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了解分子轨道理论,能够写出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并判断分子的稳定性及磁性。了解不同类型 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特性及与质点间作用力的关系。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特点,并用以解释有些物质的某些物 理性质。 3、化学热力学初步 掌握焓和焓变的概念,吉布斯自由能和熵以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状态函数的特点;掌握盖斯定律、并学会利用热力学函数表计算标准状态下化学 反应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熵变;初步掌握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理解范特霍夫等温式并学会计算非标准态下的吉布斯自 由能变;初步掌握利用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的计算、理解 △G 、△H 、△S之间的关系;学会估算热力学分解温度和反应温度等。 4、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了解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掌握化学平 衡常数的概念和平衡常数表达式;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和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5、电解质溶液 掌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等有关计算。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溶解度;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能应用化学 平衡原理分析水、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掌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等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熟练掌握有关离子浓度和pH值的计算;掌握 Ksp 的意 义及溶度积规则;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并进行有关计算。 6、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能熟练运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和表示方法。掌握电极电势和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3 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进行有关计算。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应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会用能斯特方程式讨论离子浓度变化(包括生成沉淀和配合物)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7、配位化合物 掌握配合物组成的基本知识,掌握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用于解释配合物的有关性质。掌握配位平衡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的概念; 掌握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计算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 (二)元素化学部分 熟悉主族元素(氢、碱金属、碱土金属、硼、铝、碳、硅、锡、铅、氮族元素、氧、硫、卤素)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如氧化物、卤化物、氢化物、硫化物.氢 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等)的典型性质(如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和热稳定性等),以及某些性质在周期系中的变化规律。 过渡元素侧重铬、锰、铁、钴、镍、铜、银、锌、镉、汞等元素,其要求除与主族元素基本相同外,应突出过渡元素通性,重要配合物及重要离子在水 溶液中的性质。会判断常见反应的产物,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三)综合部分 灵活、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原理解答无机化学问题。 第二部分:分析化学 第一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本章重点] 有效数字的定位和运算规则,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滴定分析法计算。 第一节 概述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4 第二节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一)准确度和精密度 (二)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第三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及其修约规则和计算规则 第四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二)滴定分析法计算 第二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本章重点] 酸碱平衡理论及其处理,具体包括:酸碱溶液 pH 值、酸碱组分浓度的计算,终点误差计算等。 第一节 概述 (一)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二)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第二节 分布系数的计算 一元酸溶液和多元酸溶液 第三节 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 (一)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 (二)pH 的计算 第四节 酸碱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 pH 的计算 (二)缓冲指数和缓冲容量 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 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5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 (一)强碱滴定强酸 (二)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三)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 第七节 终点误差 (一)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强酸滴定一元弱碱) (二)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 第八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混合碱的测定 (二)铵盐中氮的测定 第三章 络合滴定法 [本章重点] 络合平衡理论及其处理,具体包括:各种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及络合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第一节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EDTA 及其螯合物 第二节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一)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 第三节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第四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一)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金属离子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第五节 络合滴定法基本原理 (一)络合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 (二)准确滴定判别式和分别滴定判别式 6 第六节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单一金属离子络合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 第七节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络合掩蔽法 第八节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 第四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本章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处理,条件电位及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氧化还原滴定法的主要方法应用。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一)条件电势 (二)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基本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三)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第五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7 [本章重点] 沉淀平衡处理,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沉淀溶解度的计算,银量法的主要方法应用。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概述 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第二节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溶解度和溶度积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第三节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晶型沉淀和无定型沉淀的生成 第四节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一)共沉淀现象和继沉淀现象 (二)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 第五节 沉淀条件的选择 (一)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二)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第六节 重量分析中的换算因数 第七节 沉淀滴定法 (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 (三)法扬司法 第六章 吸光光度法 [本章重点] 光吸收基本定律。 第一节 概述 8 (一)光吸收基本定律 (二)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第二节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一)显色条件的选择 (二)测量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 第三节 光度分析法的误差 吸光度测量误差 第四节 其他吸光光度法和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一)示差吸光光度法 (二)弱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三)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第七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本章重点] 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显著性差异和极端值的取舍的处理。 第一节 标准偏差 (一)样本标准偏差 (二)相对标准偏差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正态分布 (二)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第三节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T 分布曲线 (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三)显著性检验 (四)异常值的取舍 第四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八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本章重点] 液液萃取分离和离子交换分离法及其分离富集原理。 9 第一节 液液萃取分离法 (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二)萃取分离技术 第二节 离子交换分离法 (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第三节 液液色谱分离法 (一)纸上色谱分离法 (二)薄层色谱分离法 第三部分:有机化学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及特性 第一节 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和特性 1、有机化合物的含义;2、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二、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2、有机化学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节 共价键的属性 一、共价键理论 二、共价键的属性 10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 烷烃 [本章重点] 烷烃系统命名 烷烃的结构 卤代反应历程 第一节 烷烃的通式和同分异构 一、烷烃通式 二、烷烃的同分异构 第二节 烷烃的命名 一、习惯命名 二、系统命名 三、烷基的命名 第三节 烷烃的结构 一、碳原子的杂化形式 二、σ 键的形成 三、烷烃的构象 四、烷烃的构象 1、锯架式;2、纽曼式 第四节 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氧化;2、卤代;3、热裂 11 第五节 卤代反应历程 一、氯代反应历程 二、游离基的稳定性 第三章 烯烃 [本章重点] 顺反异构的命名、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历程、自由基加成反应历程 第一节 烯烃的结构 一、碳原子的 SP2 杂化 二、π 键的形成 第二节 烯烃的通式和同分异构现象 一、烯烃的通式 二、同分异构现象 第三节 烯烃的命名 一、习惯命名 二、系统命名 第四节 烯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催化氢化和氢化热及烯烃的稳定性;2、亲电加成;3、氧化反应;4、聚合反应 第五节 烯烃的制备 一、醇脱水 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第六节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 Markovnikov 规则 一、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二、马氏规则、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诱导效应的解释 三、反马氏规则、自由基型的加成反应 12 第七节 烯烃的工业来源和用途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本章重点] 炔烃的亲核加成、炔烃与烯烃加成反应的异同点、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 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一、乙炔的结构、SP 杂化 二、炔烃的命名 第二节 炔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亲电加成;2、水化;3、氧化;4、炔化物的生成及应用;5、还原 第三节 炔烃的制备 第四节 二烯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 二、二烯烃的结构 三、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1、共轭加成(1,2-加成、1,4-加成);2、双烯合成(Diels-Alder Reaction) 四、共轭效应 五、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 第五章 脂环烃 [本章重点] 13 小环烃的加成 双环的命名 第一节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分类 二、命名 1、单环化合物 2、双环化合物 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氧化反应 三、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 2、加卤素 3、加卤化氢 第三节 环烷烃的结构 一、环的结构和稳定性 二、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三、脂环烃的顺反异构 第六章 对映异构 [本章重点] 14 手性分子 R/S 命名 含一个、二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对映异构现象 第一节 手性和对称因素 一、手性和对称性 1、手性;2、对称因素 二、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1、旋光度;2、比旋光度 第二节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 一、Fischer 投影式 二、楔型式 三、构型的确定 1、D/L 构型的确定;2、R/S 构型的确定 第三节 含二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一、两个不同手性碳 1、对映异构体;2、外消旋体;3、非对映异构体 二、两个相同手性碳 1、内消旋体;2、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的区别 15 第四节 不含手性碳原子旋光化合物 一、联苯型 二、丙二烯型 第五节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第七章 芳烃 [本章重点] 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位基定位效应的解释和应用 第一节 苯的结构 一、碳原子的杂化形式 二、大π 键 第二节 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单取代芳烃 二、二取代芳烃 三、三取代芳烃 第三节 单环芳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6 二、化学性质 1、亲电取代;2、加成反应;3、氧化反应 第四节 苯环取代定位规则 一、两类定位基 1、邻、对位定位基;2、间位定位基 二、定位效应的解释 1、间位定位基的定位效应;2、邻对位定位基的定位效应 三、取代定位效应的应用 第五节 多环芳烃芳香性与 Hiickel 规则 一、联苯 二、萘 三、蒽和菲 四、Hiickel 规则和非苯系芳烃 1、Hiickel 规则;2、非苯系芳烃 第八章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的应用 [本章重点] 共轭结构的红移现象 17 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峰的裂分和自旋偶合 分子离子峰 第一节 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紫外光谱(UV) 第三节 红外光谱(IR) 一、红外光谱图 二、红外特征吸收峰 第四节 核磁共振氢谱(1 HNMR) 一、基本知识 二、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 三、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 四、峰的裂分和自旋偶合 五、磁等同和磁不等同的质子 第五节 质谱(MS)简介 第九章 卤代烃 [本章重点] 18 卤代烷的重要性质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重要化学性质 SN1 反应、SN2 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卤代烷 一、卤代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卤代烷的性质 1、亲核取代;2、消除反应(反式消除机理);3、与活泼金属的反应;4、还原反应 第二节 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 一、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 二、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 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一、SN1 反应 二、SN2 反应 三、影响因素 第十章 醇、酚、醚 [本章重点] 饱和一元醇的性质 19 消除反应历程(E1、E2) 酚、醚的性质 醇、酚、醚的制备 第一节 醇 一、分类与命名 1、醇的分类;2、醇的命名 二、饱和一元醇的性质 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酸性);2、取代反应;3、氧化反应 三、消除反应历程(E1、E2) 第二节 酚 一、酚的结构 二、酚的性质 1、酚羟基的性质;2、苯环上的取代反应;3、氧化反应 第三节 醚 一、醚的结构 1、简单醚;2、混合醚 二、醚的性质 1、与硫酸的反应;2、醚键的断裂 20 第十一章 醛和酮 [本章重点] 醛、酮的化学性质 ɑ,β -不饱醛酮的结构和性质 醛、酮的制备 亲核加成反应及其历程 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亲核加成反应 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2、与格氏(Grignaed)试剂的加成反应;3、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反应;4、与醇的加成反应;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 6、与磷叶立德的加成反应(Wittg Reaction);7、与希夫(Schiff)试剂的反应 二、还原反应 1、催化氢化;2、用金属氢化物加氢;3、麦尔外因-庞道夫-维尔莱还原法;4、直接还原成烃 三、氧化反应 四、歧化反应(Cannizzaro Reaction) 五、a-H 的酸性和性质 21 1、互变异构;2、卤代反应;3、羟醛缩合反应;4、醛酮的其他缩合反应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第五节 醛、酮的制法 第六节 重要的醛酮 第七节 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一、乙烯酮 二、ɑ,β -不饱羰基化合物 三、醌 第十二章 羧酸及取代羧 [本章重点] 羧酸的化学性质 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影响羧酸和取代酸酸性大小的因素 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第三节 羧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性 22 二、羰基上 OH 的取代反应 1、成酯反应;2、成酰卤反应;3、成酸酐反应;4、成酰胺反应 三、脱羧反应 四、a-H 卤代 五、还原 第四节 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一、氧化法 二、羧化法 三、水解法 第五节 重要的一元和二元羧酸 第六节 取代酸 第七节 酸碱理论 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 [本章重点]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氨解反应,酯缩合反应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一节 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和光谱性质 23 第二节 酰卤和酸酐 一、水解 二、醇解 三、氨解 第三节 羧酸酯 一、酯的物理性质 二、酯的化学性质 1、酯的水解、醇解和氨解;2、与格氏试剂作用;3、还原;4、酯缩合反应 第四节 油脂、蜡、肥皂和合成洗涤剂 第五节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一、乙酰乙酸乙酯 二、丙二酸二乙酯 三、C-烷基和 O-化烷基化 第六节 酰胺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七节 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解反应小结 第八节 碳酸衍生物 24 第十四章 胺 [本章重点] 胺的化学性质 胺的制备 重氮化合物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一节 胺的结构和命名 一、结构 二、命名 第二节 胺的物理性质 胺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第三节 胺的化学性质 1、碱性;2、酸性;3、烃基化反应;4、酰化反应;5、与亚硝酸作用;6、氧化;7、芳胺的特性;8、季铵盐和相转移催化 第四节 胺的制法 1、氨的烃基化;2、硝基化合物的还原;3、腈、肟、酰胺等的还原;4、还原氨化;5、Gabiel 合成合成法 第五节 胺的用途 第六节 芳基重氮盐 1、取代反应;2、还原反应;3、偶联反应 25 第十五章 周环反应 [本章重点] 电环化反应 环加成反应 第一节 周环反应的理论 一、周环反应 二、轨道和成键 三、前线轨道理论 第二节 电环化反应 第三节 环加成反应 第四节 σ 迁移反应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本章重点]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呋喃、噻吩、吡咯和吡啶的结构、性质和制法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五元杂环化合物 26 一、呋喃和噻吩 二、吡咯 三、糠醛 四、噻唑、咪唑 五、吲哚 第三节 六元杂环化合物 一、吡啶 1、结构;2、性质;3、来源和制法 二、嘧啶 三、喹啉 四、嘌呤 第十七章 碳水化合物 [本章重点] 单糖的构型推导 单糖和双糖的性质 第一节 单糖 一、单糖的构造式 27 二、单糖的构型 三、单糖的反应和构型的确定 1、单糖的反应;2、构型的确定 四、单糖的环状结构 五、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第二节 双糖 一、非还原性双糖 二、还原性双糖 三、重要的双糖 1、蔗糖;2、麦芽糖;3、纤维二糖;4、乳糖 第三节 多糖 一、纤维素及其应用 二、淀粉 第十八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 [本章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 28 第一节 氨基酸 一、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分类 二、氨基酸的构型 三、氨基酸的性质 四、氨基酸的制备方法 第二节 多肽 第三节 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分类 二、蛋白质的结构 三、蛋白质的性质 第四节 核酸
上一篇文章: 2018年赣南师范大学《作文》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研大纲 下一篇文章: 2018年赣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考研复试考研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