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大纲自命题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奠基篇(1840-1895)约 50% 开拓篇(1895-1917)约 30% 发展篇(1917-1956)约 10% 创新篇(1956-2007)约 10% (四)题型结构 解答题: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论述题: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要求考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 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 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考试内容: 奠基篇 (1840—1895)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2.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3.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恩格斯走向唯物 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唯物 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批判蒲鲁 东的价值理论,初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3.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共产党宣言》在 1848 年革命中的检验和发展。 4.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5.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证和重 大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奠定。 6.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同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 总结;批判《哥达纲领》,阐述共产主义学说。 (三)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1.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论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马克思主义的宗教 观;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 (四)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 1.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 2.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关于私有制的 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3.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论述;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区 分哲学阵营的论断; 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 4.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新的历史条 件下无产阶级革命问题。 5.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科学阐述 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开拓篇 (1895—1917) (五)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1.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 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2.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卢森堡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倍倍尔的理论批判; 考茨基的理论批判。 3.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理论的泛滥及其危害;拉法格的理论批判;普列汉诺夫 的理论批判 (六)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1.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 批判民粹派的社会发展观,论证俄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 反对“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批判经济派及孟什维主义,阐述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2.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批判经验批判主义; 批判寻神说和造神说。 (七)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1.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揭露机会主义,阐明两种发展观;批判继承辩证法的丰富遗产;辩证法是活 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 2.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列宁长期研究资本主义的理论成果;科学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 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伟大意义。 3.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新贡献;国家与革命的 理论。 发展篇 (1917-1956) (八)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1.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最初的构想;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新经济政策的最初实践;对社会 主义的全新认识。 (九)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斯大林的理论;若干争论的问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农业集体化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商品货币关系;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和社会 主义经济规律。 (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突破“城市中心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党内路线斗争的理论总结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征;关于民主革命“三大法宝”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一)毛泽东关于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思想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战略转变的思想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由新民 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2.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十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卢卡奇和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相对主义解释;总体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阶级 意识理论。 2.柯尔施与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反对科学主义方法;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精 神结构。 3.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他的西方革命道路 实践哲学;西方革命道路理论。 4.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梅洛一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列斐 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创新篇(1956-2007) (十三)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 1.苏联的改革和“新思维”的出台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严重后果;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苏 联的改革和“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改革的特点和局 限。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思潮和流派 1.“欧洲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的继续;法兰克福学派;萨特的“存在主义马 克思主义”。 3.“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趋向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 义”。 4.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趋势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理论趋向;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十五)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1.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思考;对超常规建设方法的尝试和经验教训的初步总 结;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中发展战略日益趋“左”;中国发展走入歧途。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积极成果及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构想。 3.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艰难曲折的历史分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 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十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科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十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程 4.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国际战略的选择及其影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2. 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上一篇文章: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笔试科目书法理论和素描考研大纲自命题考试大纲 下一篇文章: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麻醉学考研大纲自命题考试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