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834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 2013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 试) (科目:834 自然地理学) 一、 考查目标 《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 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主要考查考 生对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对 自然地理研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 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结构 基本概念 约30% 基本原理与简要问题回答 约40% 综合论述与综合分析 约30% 注:以上比例与实际出题可能有一定出入。 (二)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简答题: 6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60 分 分析论述题:3 小题(选作 2 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三、考查内容 (一)绪论 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的概念和区别;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 性”划分的涵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规律、 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岁差、章动和极移;地理坐标的定义;地球 的圈层构造及特征;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三)地壳 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与矿物、造岩矿物及常见矿物;岩石的定 义,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构造及岩浆岩的主要类型;沉积岩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变质岩的成因及其变质作用类型;构造运动的特 点与基本方式,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地质构造的定义、 最常见的四种类型地质构造;板块构造学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 学说的概念和理论;火山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地貌;地震的概念、分类 及地震带;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的概念,地壳演化简史。 (四)大气和气候 大气组成的成分、水汽、固、液体杂质及相关概念等,大气各成分间 的比率随高度和时间而变化的特征;大气的结构,大气分层及各层次的特 征;太阳辐射、大气能量及保温效应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气温的周期 性变化规律,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大气湿度的概念,湿度 的变化与分布;大气水分蒸发及其影响因素、凝结和凝结条件;水汽地表 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降水的形成、类型,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降水 量的地理分布;大气运动的概念,作用于空气的力及相关定义、自由大气 中的空气运动,以及风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环流、 季风环流及局地环流的特性及其运动;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气团和锋面、 气旋、反气旋的生成、发展、结构和天气以及相关概念;气候的概念,气 候系统的组成及特性;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形成和变 化规律;低、中、高纬度及高地气候型的气候变化特性;气候变化简史, 地质时期和现代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因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五)海洋和陆地水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 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组成,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潮汐 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及其类型、波浪的折射、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洋流 模式和主要洋流,大洋水团及其环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7万年来的海平 面变化、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以及21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海洋资源、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 念,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河流水情要素,流速、流量的定义;河川径 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径流的变化特点以及特征径流;河流补给的形式、 补给的特点,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流域的水量平衡概念;河流分类的意 义和原则,我国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的成因、 类型、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湖水的性质;沼泽的成因、水文特征以及 分类;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动态和运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 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及其变化规律;成冰作用过程与冰川类型,地球上 冰川的分布,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地貌 地貌的成因,基本地貌类型以及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风化作用 的类型,风化壳的基本特征、类型及其分布;块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崩落 与崩塌、滑落和蠕动有关的重力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流水作用的 类型和基本特征,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 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准平原与山麓面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岩溶作 用的化学过程、岩性与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 特点;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特征; 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 演变规律;风沙作用的形式,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单元的特点、形 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海岸带的组成、结构,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单元的 特点,海岸的分类以及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物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 规律。 (七)土壤圈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 态的特征,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分和 土壤空气等;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 土壤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形成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主要 成土过程;土壤的分类、分布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土壤的水平、垂直分 布规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分布规律,世界土壤分布特征; 各种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土壤资源的概念及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概念,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的基本特性;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 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的概念、种类组成、 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特性、群落的结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的动 态、群落的分类;生态系统的概念、组分和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 系统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陆地生态系 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水域生态系统的主 要特征与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生态农业;城市生态系统的主 要特征;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 威胁现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意义。 (九)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 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基本特征、形 成背景及本质含义;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区划的概念、原则、方法及等级系统;土 地的含义与土地的分级,土地的分类;土地评价的概念、对象、原则与方 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人地关 系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书 伍光和,等(编著).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上一篇文章: 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835经济地理学考研大纲 下一篇文章: 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833化学综合(无机及有机化学)考研大纲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