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吉首大学706体育学综合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吉首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体育学) 考试科目代码:[706] 考试科目名称: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学校体育学:120 分 运动生理学:90 分 运动训练学:90 分 (4)题型结构 简答题: 10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200 分 分析论述题:3 小题,每小题 30 分或 40 分,共 10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运动生理学 (一)考试要求 1、考察对基本概念和机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 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 2、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 点及体育锻炼对其功能的影响; 3、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生理指标 测试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4、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运动实践过程中 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绪 论 1、识记:(1)稳态 ;(2)兴奋和兴奋性; (3)反应和适应。 2、理解:(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现状;(3)运 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肌肉收缩 1、识记:(1)肌纤维的结构;(2)肌管系统;(3)粗肌丝、细肌丝的分子组 成;(4)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5)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 (6)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特点;(8)骨骼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9)不同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理解:(1)动作电位的传导;(2)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3)肌电;(4) 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5)肌丝滑行学说;(6)骨骼肌的特性;(7)骨骼 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3、运用:(1)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2)骨骼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应用。 第二章 呼吸与运动 1、识记:(1)呼吸的概念;(2)呼吸的三个环节;(3)人体的主要呼吸肌; (4)人体主要的呼吸形式;(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6)氧脉搏和氧储备的 概念;(7)氧运输的形式;(8)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2、理解:(1)肺内压;(2)胸内压;(3)潮气量;(4)补吸气量和深吸气 量(5)补呼气量;(6)肺活量;(7)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8)肺通气量和 肺泡通气量;(9)肺换气和组织换气;(11)肺牵张反射;(11)化学因素对 呼吸的调节;(12)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13)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 3、运用:(1)运动时如何合理运用憋气;(2)运动时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 适应的呼吸。(3)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第三章 血液与运动 1、识记:(1)血液的组成;(2)血液与体液的概念及区别;(3)内环境的 概念;(4)血液的功能;(5)血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2、理解:(1)血液的理化性质;(2)红细胞压积。 3、运用: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 第四章 循环与运动 1、 识记:(1)心脏的一般结构;(2)心肌的生理特性;(3)心肌收缩性的 特点;(4)血压的形成及正常值;(5)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6)心脏的体 液调节;(7)心脏的神经调节。 2、理解:(1)心动周期;(2)心脏的泵血过程;(3)心音;(4)心脏泵功 能的评定;(5)心电图;(6)各类血管的功能特性;(7)静脉血压及影响因 素;(8)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 3、运用:(1)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第五章 胃肠道与肾脏排泄 1、识记:(1)消化与吸收;(2)物理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 2、理解:(1)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过程 (2)营养物质在胃肠道的吸收(3) 尿液的形成过程;(4)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5)肾脏在维持机 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3、运用:(1)运动对肾脏泌尿机能的影响。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运动 1、识记:(1)食物热价及氧热价;(2)呼吸商;(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 能量统一体理论;(4)三大供能系统及其特点。 2、理解:(1)ATP 的分解放能与合成;(2)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3、运用:能量统一体理论在运动中的应用。 第七章 激素与运动 1、识记:(1)内分泌、外分泌的概念;(2)激素的概念;(3)激素作用的一 般特征和作用;(4)生长激素的作用;(5)血管升压素的作用;(6)甲状腺 素的作用;(7)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8)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9)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10)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 2、理解:(1)激素作用的机理与过程;(2)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 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的作用;(3)催产素的作用;(4)糖皮质激素的作用;(5) 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6)激素分泌的调控。 3、运用:(1)结合激素的作用特点,试分析为什么兴奋剂在运动中屡禁不止。 第八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1、识记:(1)感受器与感受器官的概念;(2)感受器的一般特征;(3)视觉 器官的组成;(4)听觉器官的组成;(5)本体感觉的结构;(6)神经系统的 基本结构和功能;(7)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 2、理解:(1)感觉信息的传导;(2)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3)眼的感光功 能;(4)听觉的形成;(5)位觉的形成过程;(6)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7) 姿势反射。 3、运用:(1)空间视觉、眼肌平衡与运动;(2)试说明牵张反射在运动中的 意义;(3)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运动中的教学。 第九章 免疫与运动 1、识记:(1)免疫的概念;(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3)抗 原和抗体的概念;(4)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2、理解:(1)体液免疫的过程;(2)细胞免疫的过程;(3)中等负荷对免 疫机能的影响;(4)大负荷对免疫机能的影响;(5)运动性免疫模式;(6) 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7)运动性免疫抑制调理。 3、运用:(1)在运动中如何避免出现免疫抑制;(2)在运动中,若出现运动 性免疫抑制,如何进行调理。 第十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1、识记:(1)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其分型;(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3)进 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的概念;(4)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5)运动 负荷的生理学本质。 2、理解:(1)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3) 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理;(4)运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5)运动能 力的提高的本质。 3、运用:(1)在运动训练中如何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2)运动训练效果 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一章 肌肉力量 1、识记:(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2)肌肉力量的分类。 2、理解:(1)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3、运用:(1)试述在运动训练中如何提高肌肉力量;(2)肌肉力量的检测方 法。 第十二章 有氧、无氧能力运动能力 1、识记:(1)需氧量与摄氧量的概念;(2)氧亏的概念;(3)运动后过量氧 耗的原因;(4)个体乳酸阈的概念;(5)最大摄氧量的概念。 2、理解:(1)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2)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3)个 体乳酸阈的测定方法;(4)无氧阈的测定方法。 3、运用:(1)最大摄氧量在运动中的应用;(2)个体乳酸阈在运动中的运用; (3)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4)无氧阈在运动中的 应用(5)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十三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1、识记:(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3)恢复过 程的特点。 2、理解:(1)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与特征;(2)运动性疲劳的诊断方法; (3)促进恢复的方法。 3、运用:(1)结合运动特点,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疲劳的机理;(2)试结合运 动特点,分析如何消除不同运动项目所致的疲劳。 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运动 1、识记:(1)儿童少年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理解:(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 因素;(3)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4)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 特点。 3、运用:(1)如何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来指导教学和训练;(2)如何通 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第十五章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识记:(1)女子氧运输系统的特点;(2)女子运动系统的特点;(3)女子 身体发育的特点;(4)女子身体成分特点。 2、理解:(1)女性生理阶段的划分;(2)女性运动能力的特点;(3)月经周 期及其调节;(4)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5)妊娠与运动能力。 3、运用:(1)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谈谈在运动中如何健身和运动训练;(2) 女运动员在月经期如何安排运动训练;(3)如何给孕妇指导运动健身。 第十六章 环境与运动能力 1、识记:(1)高原环境的概念;(2)高原应激的生理反应;(3)高原适应的 生理基础 2、理解:(1)高原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生理学基础;(2)高原训练的要素; (3)热应激的生理反应;(4)热适应的生理学反应;(5)冷应激的生理学变 化;(6)冷服习的生理特点;(7)人对水环境适应的生理特点。 3、运用:(1)在运动中如何进行高原训练,在运动中有哪些注意事项;(2) 在热环境中,如何对运动员进行训练;(3)在冷环境中,如何对运动员进行训 练;(4)在水环境中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十七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1、识记:(1)体适能概念 ;(2)体适能的分类;(3)有氧适能;(4)肌适 能;(5)康宁;(6)运动处方概念、分类、要素。 2、理解:(1)有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2)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3)运动 处方的制定原则;(4)运动处方的实施步骤。 3、运用:(1)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 第十八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1、识记:(1)肥胖的诊断标准;(2)体成分的估算方法;(3)减肥运动处方 的原则。 2、理解:(1)能量平衡;(2)肥胖的成因;(3)现代肥胖的原因;(4)运 动减肥的机理;(5)运动员控制体重的注意事项和原则。 3、运用:(1)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 第十九章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1、识记:(1)衰老的概念;(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3)老年人健身的原则 2、理解:(1)老年人的划分标准;(2)运动对延缓衰老有何作用。 3、运用:(1)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谈谈如何指导老年人健身。 (三)参考书目 [1]王步标,华明等《运动生理学》(第 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2]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 运动训练学 (一)考试要求 《运动训练学》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于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理 解与掌握,考察学生认识分析运动训练中各种现象的能力,检验学生运用训练学 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1、识记:(1)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2)运动训练学概述。 2、理解:(1)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社会价值;(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 体系。 3、运用(或掌握):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 第二章 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 1、识记:(1)运动训练负荷释义;(2)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3)运动 训练方法释义;(4)运动训练过程及其构成。 2、理解:(1)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2)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3) 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4)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 3、运用(或掌握):(1)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2)常用运动训练方法 及其应用。 第三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1、识记:(1)运动训练原则释义;(2)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变运 动训练负荷的构成;(3)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4)竞技需要与 区别对待训练原则释义;(5)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6)适宜 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释义。 2、理解:(1)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2)竞技需要 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基 础;(4)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3、运用(或掌握):(1)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2) 贯彻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3)贯彻系统持续与周期安 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1、识记:(1)体能与体能训练释义;(2)力量素质释义;(3)速度素质 释义;(4)耐力素质释义;(5)协调素质释义;(6)柔韧素质释义;(7)灵 敏素质释义。 2、理解:(1)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2)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3)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4)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5)协调素质训练 应注意的问题;(6)柔韧素质训练注意的问题;(7)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 3、运用(或掌握):(1)各种力量素质的训练及评定;(2)各种速度素质 的训练及评定;(3)各种耐力素质的训练及评定;(4)各种耐力素质训练的常 用方法和手段;(5)协调素质的训练与评定;(6)柔韧素质的训练与评定;(7) 灵敏素质的训练与评定。 第五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1、识记:(1)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2)运动技术原理。 2、理解:(1)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2)运动技术训练的 基本要求。 3、运用(或掌握):(1)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2)不同项群技术训 练要点。 第六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1、识记:(1)竞技战术概述;(2)运动员竞技战术能力概述。 2、理解:(1)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2)战术特征分析。 3、运用(或掌握):(1)战术方案的制定;(2)战术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第七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1、识记:(1)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 能及战术能力的关系;(3)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与特点。 2、理解: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问题。 3、运用(或掌握):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与评价。 第八章 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 1、识记:(1)运动员知识能力释义;(2)运动员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2、理解:(1)运动知识的构成;(2)运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3、运用(或掌握):运动员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九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1、识记: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结构。 2、理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3、运用(或掌握):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第十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1、识记: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及年度训练计划的类型。 2、理解: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3、运用(或掌握):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 第十一章 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1、识记:(1)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2)训练课的结构。 2、理解:训练课的负荷量。 3、运用(或掌握):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三) 参考书目 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年 学校体育学 (一)考试要求 《学校体育学》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等各项工作开 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运用学校体育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学校体 育工作实践、思考与解决学校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识记:(1)学校体育;(2)学校体育学;(3)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4) 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5)体质教育思想;(6)成功体育思想; (7)终身体育思想 2、理解:(1)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3) 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4)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5) 苏联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6)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3、运用:(1)试析军国民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2)试析自然主 义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3)简述 20 世纪后期我国学校 体育发展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识记:(1)学生身体发展;(2)学生心理发展;(3)社会适应;(4)社 会适应能力;(5)学生动作发展 2、理解:(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2)促进学 生心理发展的要求;(3)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4) 提高学生动作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3、运用:(1)试析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2)试析学校体育对学 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3)试析学校体育对促进动作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识记:(1)学校体育的结构;(2)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2、理解:(1)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 3、运用:(1)试析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因素;(2)试析实现学校体育 目标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1、识记:(1)体育课程的特点;(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3)体育与健康 课程实施 2、理解:(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 本质;(3)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 3、运用:(1)试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2)试析体育与健康课 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识记:(1)体育教学;(2)体育教学目标;(3)体育教学内容 2、理解:(1)体育教学本质;(2)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3)制定体育教学 目标的程序;(4)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5)制定体育教 学目标基本要素;(6)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7)体育 教学内容的特点 3、运用:(1)试析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2)试析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七章 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识记:(1)体育教学方法;(2)讲解法;(3)动作示范法;(4)完整法; (5)分解法;(6)预防与纠正错误法;(7)自主学习法;(8)发现 式教学法;(9)合作学习法;(10)领会教学法;(11)体育教学组 织形式 2、理解:(1)讲解的基本要求;(2)动作示范的基本要求;(3)预防与纠正 错误的手段;(4)自主学习法的特点及教学步骤;(5)合作学习法 的特点及教学步骤;(6)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3、运用:(1)试析完整法与分解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2)试析领会教学 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3)试析体育课组织管理的实施 第八章 体育教学设计 1、识记:(1)体育教学设计;(2)学段(或水平)教学计划;(3)学年与学 期教学计划;(4)单元/模块教学计划;(5)课时教学计划 2、理解:(1)体育教学设计的层次、依据与原则;(2)体育教学设计与教学 计划的区别;(3)学段(或水平)教学计划的设计;(4)学年与学 期教学计划的设计 3、运用:(1)试析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2)试析单元/模块教学计划 的设计;(3)试析课时教学计划的设计 第九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1、识记:(1)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3) 体能评价;(4)知识与技能评价;(5)态度与参与评价;(6)情意 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 2、理解:(1)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目标;(2)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内容; (3)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4)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 3、运用:(1)试析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方法及评价主体;(2)试析体育教 师教学评价的方法及评价主体 第十章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识记:(1)课程资源;(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2、理解:(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特点;(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分类; (3)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4)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发与 利用;(5)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 3、运用:(1)试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试析体育场地 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试析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十一章 体育课教学 1、识记:(1)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2)体育实践课结构;(3)体育实践课 密度(4)体育实践课运动负荷 2、理解:(1)体育实践课结构的依据及构成;(2)体育实践课密度的安排与调 控(3)体育实践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4)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 准备;(5)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的准备 3、运用:(1)试析体育实践课密度的测定与评价;(2)试析体育实践课运动负 荷的测定与评价;(3)试析体育实践课的看课与分析课 第十二章 课外体育活动 1、识记:(1)课外体育;(2)课外体育活动 2、理解:(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2)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3)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3、运用:(1)试析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2)试析课外体育活动的组 织实施 第十三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识记:(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2)身体训练;(3)技术训练;(4)心理 训练;(5)战术训练;(6)重复训练法;(7)变换训练法;(8)循 环训练法;(9)竞赛训练法 2、理解:(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目标及特点;(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的组织形式;(3)运动队的组建;(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3、运用:(1)试析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2)试析学校课余体育训 练效果的评价 第十四章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识记:(1)学校课余体育竞赛;(2)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3)竞赛规 程计划;(4)淘汰法;(5)循环法;(6)顺序法;(7)轮换法 2、理解:(1)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及特点;(2)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形式;(3)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和规程;(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 划的制定 3、运用:(1)试析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2)试析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评定 成绩与名次的方法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1、识记:(1)体育教师;(2)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2、理解:(1)体育教师的性格(2)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3)体育教师的专 业能力;(4)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 3、运用:(1)试析体育教师的特征;(2)试析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三、参考书目 [1]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第 3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文章: 2019年吉首大学707文学理论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下一篇文章: 2019年吉首大学7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