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连大学教育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大纲
文章搜索   高级搜索   
考研试卷库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0年大连大学教育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大纲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上海理工大学各学院博士生导师联系方式
普通文章 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录取研究生学费标准
普通文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2016年硕士博士研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新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丽丹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王传英教授简介
普通文章 南开大学苏立昌教授简介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2020年大连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材料分析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四、适用学科

    全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适用,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五、考核内容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60分

 中国教育史    约30分

 外国教育史    约30分

教育心理学    约30分

教育学原理

考核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班级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核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的涵义;教育功能的种类。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原因;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条件。

(四)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我国现行教育目的。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课程理论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

2.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近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概念、特征及优缺点。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五)德育实施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

 

十、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特征、发展阶段;班集体的培养措施;班级规则的制定与表述。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一、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4.教师的职业素养

坚定的教育信念;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5.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容;培养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

(二)学生

1.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独立个体;学生是具有主观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系统学习间接经验的人。

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类型;现代师生关系的特征;现代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措施。

中国教育史

考核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考核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齐国的稷下学宫;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察举制度;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科举制度的建立;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书院的发展;私塾与蒙学教材;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六)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颜元的教育思想。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

  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洋务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起步;“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严复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清末的留学教育。

  (三)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1922年“新学制”。

外国教育史

考核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考核内容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古代西亚教育;古代埃及教育;古代印度教育。

二、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三、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中世纪大学。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弗吉里奥;维多里诺;伊拉斯谟;蒙田。

     

  六、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学校

七、欧美主要国家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八、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九)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

    (十)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心理学

考核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考核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特征)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六、主要参考教材

庞国彬,靳涌韬主编,《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柳海民主编,《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