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湖北师范大学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汉语综合 科目代码:714)
一、考查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笔试。汉语综合由“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课程组成。
“现代汉语”是大学本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本课程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认知、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特点和发展规律。本大纲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同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实际问题的能力。
“古代汉语”是大学本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是从古代文献的阅读与理解入手,探求古代汉语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对传世典范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语言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汉语发展的规律。要求考生熟读经典作品,掌握约1100个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熟练掌握语音、语法、文字、词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中国语言学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现代汉语 约75分;
古代汉语 约7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填空题:16个空,每空1分,共16分;
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增订六版);或黄伯荣、李炜主编《现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上下册),2016年第二版。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二册),中华书局(2017年校订重排本)。
三、考查范围
现代汉语
(一)绪论(约5分)
要求考生了解现代汉语概念的含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现代汉语的特点及国际地位,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差异及分布概况。
(二)语音(约10分)
要求考生了解语音的性质、语音的基本单位、汉语的记音符号和国际音标;了解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原理,掌握辅音与声母、元音与韵母的关系,声母的发音、描写以及零声母概念,韵母的发音、结构以及押韵和韵辙,普通话声调系统和古今调类的演变概况;掌握普通话音节结构特点和拼写规则;掌握普通话比较典型的语流音变规律;掌握音位的基本理论和普通话音位系统。
(三)文字(约10分)
要求考生了解文字的性质,汉字的起源、特点、作用和形体演变概况;掌握汉字的结构;了解汉字整理和标准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规范汉字,具有纠错能力。
(四)词汇(约15分)
要求考生了解词汇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各级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类型;掌握词义的性质、分类和构成;了解义项、义素等语义单位,并能进行分类或者分析;了解什么是语义场,掌握反义词的基本类型,能进行同义词辨析;了解词义和语境的关系;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了解汉语中熟语的特点、分类及其个性表现;了解词汇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词汇规范化的基本原则。
(五)语法(约20分)
要求考生掌握语法和语法体系的定义、性质、单位以及句法成分;了解划分词类的依据和标准,掌握现代汉语各类实词的词性和用法、各类虚词的词性和单个虚词的用法,能分辨词的兼类、借用、活用和误用现象;掌握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的分类标准,能从语法层次、语法结构、语义关系等方面对短语进行分析,能处理歧义短语;掌握句法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能运用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语义成分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句子的结构;把握现代汉语单句的系统性,了解句型、句式、句类的分类依据,各类句子的结构特点、语气特点及其使用条件,句式变换的方法和作用;了解单句中常见句法失误,掌握检测方法和修改原则;了解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复句的意义类型和结构类型,掌握竖线图解法,具备对复句中常见错误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掌握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作用、种类和用法。
(六)修辞(约15分)
要求考生掌握修辞的含义、修辞和语境的关系,了解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用的联系与区别;了解什么是辞格,辞格的分类以及各类的定义、特点和表现作用;了解语体的定义与分类。
古代汉语
(一)文字(约15分)
要求考生对汉字性质、起源、形体演变、汉字结构、古书用字(如假借、通假、古今字、异体字、简繁字)等方面有基本的了解,有初步的释读古文字和阅读古籍的能力。
(二)语音(约10分)
要求考生对古今语音异同、古音标注(如反切、直音、四声)、文字异读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注解读出文章中关键字的正确读音并理解其意义。
(三)词汇(约15分)
要求考生对古代汉语词的音节类型、结构类型、词义特点、词义引申、词义演变、文献用词特点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识别同源词、偏义复合词并进行辨析的能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能够理解它们在文献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语法(约15分)
要求考生对古代汉语词的词类划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一般用法和活用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对古代汉语的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分类和用法有基本的掌握;对词以下的语法单位、实词虚化和虚词实用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对文言文的句类、句型、语序特点有基本的掌握;能够分析文献中各种基本的语法现象,辨析异同,解释文意。
(五)文献阅读(约10分)
要求考生对常见古代文献的篇章能够准确断句标点,解释句子和段落的意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分析文章的表达意图、表达方法,并且对古代文献的注释文字及其术语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六)注解和翻译(约10分)
要求考生对常见古代文献的篇章能够用现代汉语转译出来,对文章中特殊的语音、文字、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能够解释,对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给出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