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温州大学化学(一级学科)考研大纲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0年温州大学化学(一级学科)考研大纲

考研试卷库
2020年温州大学化学(一级学科)考研大纲

2020年温州大学考研大纲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业务课考试大纲                        

070300 化学(一级学科)

1. 硕士点概述

温州大学于2010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该硕士点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重点开展纳米材料化学、有机及分子药物化学、能源化学、生物与环境分析化学、应用高分子化学等五个方向的研究。

我校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依托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十二五”浙江省化学重中之重一级学科和“十三五”浙江省化学一流学科(A类)、中国轻工业制笔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皮革工程重点实验室、温州市新材料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温州市制笔行业技术研究中心、 温州市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拥有各类大型仪器设备数十台,包括500 MHz核磁共振仪、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高分辨质谱、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总价值逾1.75亿元,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校化学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5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2人、浙江省“千人计划”4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1人。拥有纳米材料化学及应用、有机化学与皮革化工2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与浙大、绍兴文理联合申请)、温州市重点创新团队。近五年,化学学科教师承担了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子课题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90余项。2013~2018年间共发表SCI论文近600篇,其中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CS Nano, Chem. Mater., Chem. Commun., Org. Lett.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IF>5)2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根据美国ESI(基本数据指标库)数据,温州大学化学学科排名连续6年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2. 主要研究内容

(1)碳材料化学;(2)金属材料化学;(3)功能陶瓷材料化学;(4)无机合成化学;(5)功能配位化学;(6)无机纳米材料化学;(7)超分子化学;(8)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9)电分析化学;(10)生物传感器;(11)环境污染物分析与控制;(12) 有机合成化学;(13)天然有机化学;(14)药物合成;(15)物理有机化学;(16)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17)不对称合成;(18)燃料电池;(19)先进动力电池;(20)太阳能电池与太阳能利用;(21)超级电容器;(22)微纳结构材料物理化学;(23)生物物理化学;(24)药物分子设计与筛选;(25)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应用;(26)高分子材料资源化与利用;(27)高分子助剂;(28)绿色化学品开发。

3. 硕士点负责人及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硕士点负责人:

夏远志,博士,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化学专业,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3-2015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访学,现任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韩国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有机化学,在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领域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2400余次。荣获温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大学“优秀教师”、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特邀青年学者”等荣誉。

主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黄少铭,1991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3年 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任南京大学副教授。1996-2005年先后在英国Sussex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美国Duke大学从事研究。2005年3月回国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同年9月任职温州大学,2009.5-2014.5任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 2014.5-2016.6任温州大学副校长。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任浙江省重中之重化学一级学科(十三五为一流学科(A类))化学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理事、浙江省海高会理事,Nano-micro. Lett .副主编和J. Nanomater.编委。先后完成和承担国家级项目(包括973前期专项、863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科技厅重点项目、温州市科技局重大项目等。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230余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166余篇,被SCI引用近10000次, H指数52,单篇被引用超过100次有28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二等奖。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高校特聘教授(钱江学者)、浙江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千人计划等荣誉称号。

王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11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浙江省温州人。1992年本科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同年留校任教。2004和2007年分获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访学北京大学、加拿大Windsor大学。现为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化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高校本科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重点资助人员以及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现任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温州市新材料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温州大学浙江省化学一级学科重中之重学科方向带头人,温州大学浙江省化学优势专业负责人,温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

杨小平,教授,博士,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千人计划”,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996-2001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并获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分别在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2002年)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系(2003-2012年)先后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2012年加入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发展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超分子化学,功能配位化学及纳米化学等。已在国内外化学核心期刊上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影响因子超过3.0的60多篇(其中包括1篇Angew. Chem. Int. Ed.,6篇J. Am. Chem. Soc.,1篇Coord. Chem. Rev.)。目前为多种国际化学核心期刊审稿人。

吴华悦,男,汉族,1962年3月生,浙江兰溪,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同年进入温州师范学院任教,现任温州大学有机及药物化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新药创制平台理事会理事,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温州工作站负责人。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温州大学“高级人才工程”,获温州大学“教坛名师”称号。指导的研究生硕士论文入选2008年度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主持和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已在Org. Lett.; J. Org. Chem.; Adv. Synth. Catal.; Green Chem.; Chem. Commun.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余篇,申请专利7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2项,目前正从事药物及中间体的合成研究和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是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的评审专家。

李新华,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200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从事功能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Cryst. Growth  Des.、J. Chem. Inf. Comput. Sci.、J. Mol. Graph. Model.、Chem. Phy. Lett.、中国科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功能超分子材料的设计、性质与应用基础研究”,2012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徐清,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浙江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导师:黄宪院士),2004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作为特别研究员,与韩立彪教授合作从事手性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2009年2月进入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2年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先后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申请和获批多项专利,其中多篇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论文等,相关研究成果获2012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研究方向为不对称合成和催化、高选择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开发应用、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绿色化学和绿色合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杨植,温州大学化材学院教授,湖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博士;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问学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纳米结构碳材料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及在锂硫电池、燃料电池、电催化等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已发表SCI论文55篇(第一/通讯23篇), 论文被它引2400余次, H因子23。其中在温大以来,在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IF大于10.0的期刊发表论文8篇,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Small、JMCA、Nanoscale、Journal of Power Sourc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IF大于6.0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7篇入选ESI高引论文,3篇入选ESI热点论文,5篇通讯作者论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单篇最高引用580次,曾受邀为国际著名电化学能源杂志(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撰写综述。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项目各一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温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现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Nano 等30种国际权威杂志的审稿人。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