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试题答案
20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B卷参考答案要点
一、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全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
2)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典型代表是休谟和康德。对不可知论最有的驳斥就是实践。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形象性和直接性是其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抽象性和间接性是其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的经验论
3、 可能性与现实性
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现实的发展是不断产生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过程,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是一个川流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此把握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只有从坏处设想,向最好处努力,才能争取主动权。
4、 社会基本矛盾
指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5、社会形态
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复杂的过程;人类历史有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种社会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只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这一理论指出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提供了把握历史规律的可靠根据。
二、论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论述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两重性。
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2)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如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但要看到,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造成科技应用的消极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上的非至上性,人们不能准确预见科技应用的负面影响,也有技术上的不成熟,还有因人们只考虑自身利益乱用滥用科学技术造成的。要克服科技应用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用更加完善的技术取代落后的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避免人为的乱用和滥用技术造成技术应用的消极作用。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当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改造自然界和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恰好相反,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推动社会进步。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是形而上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这一追梦过程中,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这要求人们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并创造条件。4)提高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考生结合中国梦在此基础上展开)
3、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原理,并说明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根本特点所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实际上就是检验认识的内容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在检验真理时,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比,才能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比。2)实践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即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主观的认识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样,实践就成为“主观”和“客观”之间的桥梁。人们能够根据实践的结果与原来的主观认识相比较,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如果实践的结果与预期目的相符合,那么证明了人的认识是正确的,具有真理性。反之,则是错误的,因而是谬误。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4、 试述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的。2)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都变为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于是,实践使人成为主体性的存在。3)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主体性主要包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开创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必须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因此,高扬人的主体性,凝聚全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需要指出,人的主体性也包括人性、利益性、非理性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展开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才能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