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文章索引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学校 专业
科目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东华大学公示2013级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
普通文章 湖南大学空军国防生2013全国大学生校园
普通文章 李亚栋、南策文、雒建斌三位清华教授新
普通文章 2013年五四青年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
普通文章 西南政法大学2012考博报名/考试地点变更
普通文章 武汉科技大学2012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
普通文章 考博顺利通过考试须知
普通文章 【考博】博士生入学考试十大必杀技-考研
普通文章 考博成功的因素-考博信息网
普通文章 考博专业课复习应当如何进行-考博信息网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考研心路
普通文章 “最孝博士”——黄碧海,用爱唤醒母亲
普通文章 如此读研还有价值吗
普通文章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
普通文章 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制几年?
普通文章 请问河海大学对“同等学力考生”报考博
普通文章 博士生招生常见问题解答——请问博士研
普通文章 请问河海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如何报名
普通文章 请问如何索取“河海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
普通文章 请简单介绍一下河海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
普通文章 2013201020112012年河海大学英语考博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http://www.kaoboinfo.com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资源大小:0.1-10.0 MB

        资源类型:rar
        发布时间:2011-11-9 20:20:00
        资源评分:★★★
        资源简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1913年,北大设物理门,开创我国最早的物理学本科教育。经饶毓泰、吴大猷、丁西林、朱物华等人的努力,抗战前北大物理系已成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邓稼先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
  
1952年院系调整,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物理精英合并成新的
北京大学物理系,聚集了饶毓泰、周培源、叶企孙、王竹溪、胡宁、黄昆、褚圣麟、虞福春、杨立铭、李宪之、谢义炳等一大批中国物理界的领军人物,使北大物理系成为中国高校中实力最强的物理重镇。解放后的50年,北大物理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百余名在北大物理学科工作学习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两弹元勋中,北大物理学院校友就有8名。
  
  北大物理在学科建设中也屡开全国高校之先河。1955年,从全国各地调入教师学生建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核科学专业--物理教研室,后更名为原子能系,即技术物理系前身,为我国成功研制两弹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1956年,国家集中了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五校师生在北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大力协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物理专业。1959年,从北大物理系分出了地球物理系和无线电系。70年代,北大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分出一部分人员与其他系教师共同新建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
  
  2001年5月,作为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原物理系、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系的大气物理与气象专业、天文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院以教学机构和博士点为基础设置了10个教学科研实体单位:普通物理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系、天文学系、技术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研究所、现代光学研究所、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及电子显微镜专业实验室。物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约281人,其中教师有中科院院士14(其中外聘8名)名、长江特聘教授7名,教授76名,副教授69名。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约200人,硕士生约100人,博士生约80人,博士后约20人。学院有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等科研机构;有一级学科博士受权专业2个,二级学科博士受权专业8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
  
  学院全体师生正在新形势下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物理学科而努力奋斗。
  
  一.理论物理专业简介
  
  理论物理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又与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其它领域很多重大基础和前沿研究密切相关。展望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的发展将会有很好的前景。
  
  北京大学(原)理论物理研究室和(现)理论物理研究所是原高教部确定的全国高校理论物理学科的第一个研究室和研究所。北大理论物理是原国家教委确定的第一批重点学科之一。北大理论物理学科有优良的传统,王竹溪、彭桓武、胡宁、杨立铭等著名老一辈理论物理学家曾在这里长期执教。建国以来,北大理论物理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两弹一星功臣于敏、周光召和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周光召、冼鼎昌、甘子钊、苏肇冰、吴杭生、徐至展、霍裕平、张宗烨、陈难先、杨国桢、雷啸林、夏建白、周又元、赵光达)、3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苏肇冰、冼鼎昌、陈创天),以及许多在我国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者。
  
  本学科点覆盖面广,优势突出。在理论物理的主流前沿方向上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实力。本学科点队伍整齐、实力雄厚,凝聚了一批学术造诣精深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专家学者,其中中科院院士二人,长江学者一人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三人。这一研究集体已作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工作,目前继续招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1) 粒子物理理论: 具体包括强子物理(如粲偶素物理、自旋物理、格点规范等)、标准模型和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如CP破坏、辐射修正、超对称的量子效应等)等。该方向研究集体是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全国唯一一个理论物理方面的“创新研究群体”。
  
  2) 原子核理论: 具体包括如原子核内的夸克自由度、极端条件下的核结构、原子核的代数模型及微观基础、原子核的集体运动模式及其相变、超重核的结构及合成反应、核天体物理、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强相互作用物质的成分、形态、相及相变等。
  
  3) 场论和宇宙学:包括如弦理论、共形场论、非对易几何、宇宙甚早期演化及宇宙结构等。
  
  4) 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包括介观体系输运性质和强关联系统统计模型、高温超导理论、强电磁场等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性质等。
  
  5) 计算物理及其应用:包括多粒子系统的研究方法、对称性理论和方法、模拟计算方法等。
  
  自1996年以来, 本学科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 其中有一批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的工作。按照SCI和SLAC-SPIRES的检索结果,本学科成员的论文被他人引用几千次,这充分说明了这些工作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本学科成员1996年以来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材奖12项(其中一等奖 3项)。承担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本科生主干基础课和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量子规范场论、量子场论专题、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粒子物理、广义相对论、宇宙学、中高能原子核理论、计算物理等十多门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撰写了几十部高水平的专著和教材(其中许多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人次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自2001年以来,有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在原国家教委和现教育部组织的两次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选中,北大理论物理学科均获得全国高校第一。
  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如下:
  
姓名
性别
职称
研究方向1
研究方向2
联系方式
院士否
苏肇冰
教授
密度矩阵重整化方法
强关联电子系统,量子Hall效应
62752901
Y
赵光达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62766612
  yaochao@pku.edu.cn
Y
李定平
教授
高温超导理论
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的性质
62755608
  lidp@pku.edu.cn
N
李重生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62761159
  csli@pku.edu.cn
N
刘 川
教授
格点场论与格点规范场论
非微扰与强关联系统及数值模拟
62753316
  Liuchuan@phy.pku.edu.cn
N
刘玉鑫
教授
原子核物理理论
计算物理
62757177
  liuyx@mail.phy.pku.edu.cn
N
马伯强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计算物理和应用
62765708
  mabq@pku.edu.cn
N
马中水
教授
低维细小电子系统中的关联
超晶格中的电子动力学
62757064
  mazs@phy.pku.edu.cn
N
郑汉青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量子场论
62761143zhenghq@pku.edu.cn
N
朱世琳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62757214
  zhusl@th.phy.pku.edu.cn
N
朱守华
教授
粒子物理理论
LHC/ILC物理
62761156
  huald@th.phy.pku.edu.cn
N
陈斌
教授
弦理论
宇宙学
62753373
  bchen01@pku.edu.cn
N
邓卫真
副教授
中高能核物理
核结构
62761160
  dwz@th.phy.pku.edu.cn
N
张大新
副教授
电弱理论
B物理,CP破坏
62761158
  dxzhang@phy.pku.edu.cn
N
雷亦安
副教授
核结构
计算物理
62751747
  yulei@pku.edu.cn
N
陈晓林
副教授
中高能核物理
核结构
62752990
  xlchen@th.phy.pku.edu.cn
N
 
  二.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简介
  
  北大技术物理系的前身物理研究室,是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在北京大学设立的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核科技人才的高等教育单位,一开始只有核物理学科,第二年增加了放射化学学科,1958年正式建系。当时在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等的带领下,每年培养输送约200名大学本科生,他们成为我国核科技战线的骨干,其中8人后来成为院士。技术物理系目前主要分布在加速器楼和技物楼,两个楼的基础设施和周围环境都十分适宜于从事教学科研。目前有加速器等大型实验设备,还有大量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实验设施,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核物理专业在学科建设上获得巨大发展。1981年第一批建立原子核物理博士点。1985年第一批设立原子核物理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核物理与核技术专业第一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3年,核物理经单独评选进入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理科基地);核物理与核技术共同建立了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7年,原子核物理博士点按新的学科目录改名为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博士点;通过多年的努力,理论队伍取得有国际影响的突破,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实验方向完成重大探测设备建设,进入LHC国际合作物理工作与兰州CSR物理工作,取得阶段成果。应用方向在自己的设备和技术基础上取得创新成果。研究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水平接近国际水准。完成队伍结构和体制的变革,形成一流的学术环境,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具体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 理论核物理:
  理论核物理拥有一支整体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目前的研究工作比较活跃,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放射性核束物理、核天体物理、中高能核物理、强子物质的状态方程、原子核集体运动、量子物理、带电粒子在周期弯曲晶体中的沟道效应及其在γ源和γ射线激光问题中的应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
  实验核物理:
  实验核物理与粒子物理方向主要工作领域包括:重离子核物理、放射性核束物理、核探测技术等。本方向队伍结构好,学术活跃;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最重大的科学工程,密切国际合作;从事最前沿的核物理课题研究,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探测技术。
  2. 应用核物理:
  应用核物理方向主要从事围绕加速器开展的离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团簇物理,特殊的离子束分析技术,离子束材料改性,离子束合成新材料,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结构(如微-纳结构)和物性研究,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以及辐射防护及环境放射性研究等。
  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
  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主要前沿领域之一。我们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高能物理大科学实验计划,来研究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夸克在强子中的囚禁、核子的自旋结构以及CP对称的破缺等基本问题。具体工作将涉及到实验探测器的研制开发、计算机上高能粒子对撞物理模拟与重建软件的开发、高能实验数据的物理分析等多个方面。目前我们实质性地参与了欧洲核子中心的LHC/CMS、中科院高能所BEPCII/BESIII、德国DESY实验室HERA/HERMES、美国BNL实验室RHIC/PHENIX以及日本KEK/BELLE等五个国际合作项目。
  核电子学:
  核电子学近年来抓住虚拟仪器发展的机遇,重点研究基于虚拟技术的快电子应用研究技术,自主开发适用于核物理实验的应用软件,准备系列取代现有的大部分NIM插件。同时从事快前端电子学和多参数获取与处理系统硬件软件的研制开发,以实现核电子学器件的革命性转变。
  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是核科学领域的二级学科之一。它起源于X射线、放射性物质的发现和应用,是随着原子核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性学科,亦是研究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防止和减少这种危害的综合性学科。在科研上主要从事天然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测量、迁移模式以及剂量安全评价的研究工作。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是当代理论物理的前沿之一,也是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及很多应用科学(包括一些社会科学领域与现代经济、金融科学)的理论基础。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各种理论科学及应用科学前沿领域的高级研究人材。主要讲授《平衡态统计力学》、《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及《高等等离子体物理》、《计算物理》等课程,并进行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
  3.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受控核聚变是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等离子体物理是研究聚变反应堆中主要物理过程的基础,在空间科学、航天技术和电脑、通信等高技术产业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受控核聚变及等离子体科学其它前沿领域的高级研究人材。主要讲授《等离子体物理导论》、《高等等离子体物理》、《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实验与诊断》、《聚变研究导论》、《环形约束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等课程。并参与国际聚变实验堆(ITER)和国内聚变研究计划(EAST,HL-2等),开展磁流体力学、等离子体波与不稳定性、等离子体湍流与输运、等离子体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如下:
姓名
性别
职称
研究方向1
研究方向2
联系方式
张焕乔
院士
重离子核反应
晕核及其性质
69357231
  huan@iris.ciae.ac.cn
霍裕平
院士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
 
 
叶沿林
教授
放射性核束物理
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
62761193,62752918
  yeyl@pku.edu.cn
孟 杰
教授
理论核物理与天体核物理
计算物理和量子多体理论
62765620
  mengj@pku.edu.cn
陈金象
研究员
中子物理
中子探测技术与应用
62751878
  chenjx@pku.edu.cn
许甫荣
教授
理论核结构
量子物理
62758994
  frxu@pku.edu.cn
冒亚军
教授
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
62752175
  maoyj@pku.edu.cn
班 勇
教授
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
粒子探测器技术
62755499
  bany@pku.edu.cn
钱思进
教授
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
 
 
樊铁栓
教授
中子物理
裂变物理
62751874
  tsfan@pku.edu.cn
王晓刚
教授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62756383
  xgwang@pku.edu.cn
高春媛
副教授
核理论
 
62758994
  gaocy@pku.edu.cn
郭秋菊
副教授
辐射防护
应用核物理
62755403
  qjguo@pku.edu.cn
张建玮
副教授
量子物理
 
62765492
  james@tpt.pku.edu.cn
郑 涛
副教授
实验核物理
 
 
华 辉
副教授
实验核物理
 
 
张国辉
副教授
中子物理
 
guohuizhang@pku.edu.cn
三.凝聚态物理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的前身是北大物理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建立的固体物理专门化。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成立,原物理系半导体、磁学、低温物理、固体结构、固体能谱专业合并成立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使本学科在组织体系上成为一个整体。本学科依托“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国第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从1988年起成为高等学校第一批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主要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本学科形成了多个具有相当实力和一定规模的学术团队。至2005年底,本学科共有教授24人,副教授19人,高级工程师12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甘子钊、杨应昌、秦国刚等3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24人,5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上述数字均不含双聘和兼职教师)。2004和2005连续两年,本学科的两个研究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
  凝聚态所尽力为所有研究人员创造自由、民主、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吸引优秀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使大家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
  目前凝聚态物理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凝聚态理论
  2.高温超导体及其相关材料、物理与器件
  3.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光电子学
  4.磁性材料和物理
  5.纳米结构和低维物理
  6.薄膜物理、表面物理与扫描探针显微学
  7.非线性物理和生物技术
  凝聚态理论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半导体纳米晶粒的电子态和有限固体中的电子态的理论研究;高温超导机制研究;新器件的物理基础研究;软物质和颗粒物质的理论研究;无序系统中的扩展态的研究;半导体量子阱和超晶格物理的研究及光子晶体物理的研究。
  高温超导体及其相关材料、物理与器件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
  高温超导材料的各种非均匀性的结构及其对超导电性的影响,特别是高温超导体的结物理、晶界物理、非平衡超导电性等;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件(HT
  SQUID)的制备工艺、物理研究及应用的原理;介观超导电性,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超导电性;高温超导体的磁通物理;纳米尺度上的超导电性,
  FET结构超导体、MgB2型超导体及其间的内在联系。
  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光电子学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纳米半导体材料、器件和物理与宽禁带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两个方面,纳米半导体材料、器件和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有硅基纳米材料的物理研究和工艺学,包括多孔硅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及机理、硅基纳米发光材料的物理和制备等。宽禁带半导体物理和器件方面主要开展GaN基材料和GaN基蓝光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开发;GaN基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开发和相应的物理研究;GaN基近紫激光二极管的研制和相应的物理研究、GaN基微波功率电子器件研究、GaN基异质结构二维电子气研究以及氧化物宽禁带半导体的研究。
  磁性物理和材料方向研究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稀土
  铁金属间化合物磁性材料的材料物理和磁性物理;金属间化合物的间隙原子磁性物理效应;新型铁氧体材料的研制和相关的物理;磁性薄膜。坚持自己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开发实用市场。
  纳米结构和低维物理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功能准一维系统的制备工艺和物理性质,包括硅等材料纳米捧、以碳纳米管为代表的管状结构以及用扫描探针制备的一维结构等的制备工艺、生成机理、结构特征以及物理性质;半导体纳米线(Si、GaN、ZnO、ZnSe、Ga2O3)和纳米碳管制备与物理性能研究。
  薄膜物理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氧化物高温材料和薄膜的超导电性;锰氧化物巨磁电阻效应;介电薄膜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高k介质膜系的制备和性质方向研究;氧化物异质界面和异质结;氧化物自旋电子学。
  表面物理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利用各种表面探测和成像方法及理论模拟计算,研究物质表面的结构及性质,特别重点研究纳米结构功能化的物理学基础,纳米结构的物理方法构筑和纳米器件的表征。
  扫描探针显微学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扫描探针显微镜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等,属于当代纳米科技最重要的研究工具。该研究方向主要探索研制适合于各种特殊研究用途的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特别是极端条件下,纳米结构的成像、操纵和表征,生物大分子系统的结构、表征和操纵等。
  非线性物理和生物技术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A. 非线性物理:研究反应
  扩散过程中的螺旋波的产生和斑图动力学,从有序斑图(如螺旋波)到时空混沌的非平衡相变过程,控制时空混沌的有效途径;小尺度的化学反应非线性过程。B. 生物技术及其基础:研究生物分子的自组织行为及应用;新型基因芯片。C. 生物分子“试管”进化:从理论与实验出发定量研究生物进化的动力学问题。D. 复杂系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经济、文化等系统中的复杂性现象。
  材料物理方向的工作主要包括:
  注重研究材料中的物理问题和合成新的功能材料。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有高温超导体及其相关材料的物理研究和新材料的发现,GaN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和物理性能研究。
  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方向、联系方式: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1
研究方向2
联系方式
院士否
甘子钊
教授
凝聚态物理
光学物理
62765017
  zzgan@phy.pku.edu.cn
Y
秦国刚
教授
半导体材料物理
 
52755027
  qingg@pku.edu.cn
Y
杨应昌
教授
磁学
 
62757090
  fuyang@pku.edu.cn
Y
叶恒强
研究员
晶体结构与缺陷
计算材料学
62759474
  yudp@pku.edu.cn
Y
冯庆荣
教授
超导物理
MgB2超导材料
qrfeng@pku.edu.cn
N
高政祥
教授
超导物理
低温物理
62755701
  zxgao@pku.edu.cn
N
胡晓东
教授
半导体光电子学
氮化物材料物理与器件物理
62767621
  huxd@pku.edu.cn
N
欧阳颀
教授
非线性物理
生物物理
62756943
  qi@pku.edu.cn
N
沈 波
教授
宽禁带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
62767809
  bshen@pku.edu.cn
N
史俊杰
教授
理论凝聚态物理
低维半导体物理
62757594
  jjshi@pku.edu.cn
N
田光善
教授
凝聚态理论
 
62754231
  tiangs@phy.pku.edu.cn
N
王福仁
  
教授
超导物理
薄膜器件物理和表面界面分析
62756795
  frwang@pku.edu.cn
N
  
邢启江
教授
半导体光电子学
 
62754699-3
  qixing@pku.edu.cn
N
  
熊光成
教授
氧化物薄膜物理
高温超导电性
62757396
  ssxgc@pku.edu.cn
N
尹澜
教授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
凝聚态理论
62753499
  yinlan@pku.edu.cn
N
  
俞大鹏
教授
纳米结构与低维物理
电子显微学
62759474
  yudp@pku.edu.cn
N
张 酣
教授
固体结构与材料物理
超导物理
62754233
  hzhang@pku.edu.cn
N
张国义
教授
半导体光电子学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
62759726
  gyzhang@pku.edu.cn
N
朱 星
教授
扫描探针显微学
近场光学
62751031 62751445
  zhuxing@pku.edu.cn
N
陈晋平
副教授
纳米尺寸材料输送研究
 
62751751
  cpchen@pku.edu.cn
N
陈志忠
副教授
半导体光电子学
半导体照明
62759726
  zzchen@pku.edu.cn
N
戴伦
副教授
纳米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
 
62751618
  lundai@pku.edu.cn
N
杜红林
  
  
副教授
  
磁性材料
  
晶体结构与磁结构
62754996
  duhonglin@pku.edu.cn
N
  
郭卫
副教授
超导物理
 
62755559
  guow@pku.edu.cn
N
侯玉敏
  
副教授
  
纳米尺度下物性研究
 
  
62754147-15
  ymhou@pku.edu.cn
N
  
李方廷
副教授
生物物理
 
62759699 Li_fangting@ctb.pku.edu.cn
N
吕 劲
副教授
计算凝聚态物理
计算材料学
62754107
  jinglu@pku.edu.cn
N
罗强
副教授
理论物理
 
luoqiang@pku.edu.cn
 
马平
  
副教授
高温超导体材料、物理与器件
 
  
62751752
  maping@pku.edu.cn
N
钱志新
副教授
量子系统多体理论
 
62757388
  zhixinq@pku.edu.cn
N
秦志新
副教授
半导体光电子学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
62759726
  zxqin@pku.edu.cn
N
冉广照
副教授
光电材料及物理
硅基发光
62751618
  rangz@pku.edu.cn
N
童玉珍
副教授
半导体光电子学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
62759726
  Yztong16@pku.edu.cn
N
王常生
  
  
副教授
  
磁学与磁性材料
  
 
62751740
  wangcs@pku.edu.cn
N
王宏利
副教授
非线性物理
生物物理
62759041
  hlwang@pku.edu.cn
N
于彤军
副教授
半导体光电子学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
62759726
  tongjun@pku.edu.cn
N
张朝晖
  
  
副教授
  
纳米科技
  
 
  
62759791
  zhangzh@pku.edu.cn
N
  
光学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光学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内容,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支撑学科。光学所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责任,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全面推进人才队伍、设备和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和教学实力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学科研和教学重要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具有重大科技攻关能力的研究团队,优秀青年人才迅速成长。拥有国家基金委数理学部光学学科唯一的创新群体和首批长江特聘教授岗位。现有中科院院士(兼职)3人,教授6人,其中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全职)加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1人。研究方向: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多年的科研基础上,凝练而形成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介观光学、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和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四个研究方向。这四个研究方向均列为国家“973”项目“介观光学与新一代纳/微光子学器件”(首席科学家:龚旗煌教授)、“超强超短激光与强场超快科学中若干重大挑战性问题” (首席科学家:徐至展院士)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新型分子和受限小量子体系的制备、光电磁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 首席科学家:李焱教授) 的重要内容,并得到国家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项目“飞秒光物理与介观光学”和多项重点项目等的支持,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创新研究和服务国家需求两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人才培养:拥有本科生科研基地,本科生科研取得很好的成果。完善了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多项科研奖励,现在他们活跃在国内外各个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研究平台:建设了500多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建成了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先进激光和光学研究平台,图书文献得以全面保障。交流合作: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地为依托,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涌现新的生长点。与中科院成立联合中心,实质性开展了强强合作和优秀资源共享。积极与国际重要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学科成员已担任Optics Letters、Chemical Physics 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杂志编委、副主编和Nonlinear Optical Phenomena and Applications (SPIE), Asian Conference on Ultrafast Phenomena等学术会议主席。本学科已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最重要中心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介观光学: 围绕具有重要科学前沿和应用背景的介观光学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发展波长和小于波长尺度下光传播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建设新的介观光学制备、表征和研究系统,实现纳/微光子学单元器件及其集成。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研究飞秒强光和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分子超快动力学行为及其飞秒强光调控,阿秒脉冲的产生和应用,以及飞秒激光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研究各种新型有机及无机功能材料中的飞秒时间分辨的动力学过程,非线性光学过程及应用。发展飞秒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三维微/纳加工等技术。
  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有机太阳能和非线性光限幅材料研究;开发研制激光器与Raman光谱探测技术并促进实际应用。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以量子理论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相干原子系综中的量子信息及其调控过程。
  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如下:
  
姓名
性别
职称
研究方向1
研究方向2
联系方式
院士否
徐至展
研究员
博导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65884
qhgong@pku.edu.cn
Y
郭光灿
教授
博导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
 
62765884
qhgong@pku.edu.cn
Y
张杰
教授
博导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65884
qhgong@pku.edu.cn
Y
龚旗煌
教授
博导
介观光学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65884
qhgong@pku.edu.cn
N
王若鹏
教授
博导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
介观光学
62752990
rpwang@cis.pku.edu.cn
N
张家森
教授
博导
介观光学
 
62753932
jszhang@pku.edu.cn
N
蒋红兵
教授
博导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54986
hbjiang@pku.edu.cn
N
李焱
教授
博导
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54990
li@pku.edu.cn
N
陈志坚
副教授
博导
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
介观光学
62754990
zjchen@pku.edu.cn
N
杜为民
副教授
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
 
62757387
Wd00@pku.edu.cn
N
古英
副教授
博导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
介观光学
62752882
ygu@pku.edu.cn
N
刘春玲
副教授
博导
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
 
62754990
clliu@pku.edu.cn
N
肖立新
副教授
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
介观光学
62754990
xiao66@pku.edu.cn
N
王树峰
副教授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54990
wangsf@pku.edu.cn
N
吴成印
副教授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54986
cywu@pku.edu.cn
N
彭良友
副教授
飞秒超快超强光物理
 
62752882
 
N
胡小永
副教授
介观光学
光子学新材料与器件
62752882
xiaoyonghu@pku.edu.cn
N
五.天体物理专业简介
一、基本介绍
天文学及其分支天体物理学以整个宇宙为对象,研究天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行星系统)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运动和演化。它是当今科学最具活力与基础创新力的源泉,其研究水准显示着一个国家在科技发展前沿中的地位,并对一个民族的宇宙观、自然观具有深刻的影响。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以其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基础性,而对自然科学的众多学科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空间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早在1961年北京大学就已建立了天体物理专业,四十年来,北京大学天文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构成了今天我国天文学界的重要学术骨干,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适应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与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于1998年在北京大学共同组建了“北京天体物理中心”,并于2000年6月将天体物理专业正式扩展为天文学系, 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担任系主任。 2001年5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成立后,天文学系即隶属于物理学院。2001年底,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北大天体物理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天文学系的成立得到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双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北京大学与“北京天体物理中心”相结合,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一体,是我国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尝试。联合办学使北京大学与中科院在天文学领域实现了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产生了积极的成效。共建的天文学系拥有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学术空气活跃,并对学科方向作了重要调整,以适应培养国际一流天文学家的需要。
北京大学天文学系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由一批高素质的专家组成了精干的专职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六人(其中院士二人、长江特聘教授一人、六位皆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四人,并已聘请十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和客座教授。为充分发挥与中科院共建的优势,聘请了中科院数名学术带头人担任兼职教授讲授专业基础课并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优秀的研究生、博士生,天文学系和天体物理中心将组成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的联合指导小组予以指导和优先支持,使他们能在国际学术界更快地脱颖而出。热烈欢迎有志于天文事业的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
二、招生方向: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恒星如何从星际介质形成在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认识围绕恒星运动的行星系统的形成对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恒星形成过程同时也是深入了解星系形成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天文观测技术的巨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地面光学、亚毫米波,空间红外观测能力的巨大提高,为研究星际介质、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强大的手段。自1995年首次发现围绕类太阳恒星运动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以来,目前已发现了近140个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包括14个多重行星系统,约160颗行星。这些系外行星系统与太阳系行星系统在很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显示了行星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系外行星系统的发现,为研究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包括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恒星形成和演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取得巨大的进展。当前我们在该方向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光致电离气体星云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系外行星行星系统性质以及气态巨行星形成机制;银河系不同星族成份恒星的分光观测、元素丰度测定和运动学研究;恒星形成区、原恒星、分子外向流的观测研究;恒星内部结构和演化,星族合成。
指导老师:刘晓为教授,赵刚研究员,邓李才研究员,韩金林研究员,张华伟副教授
宇宙学与星系物理
随着观测手段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宇宙学已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跃的分支。不同的宇宙学观测揭示出我们今天的宇宙组成为约70%的暗能量,约30%的暗物质,我们所熟悉的重子物质仅占约5%。暗能量,暗物质的物理本质是什么?这是当今宇宙学和物理学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宇宙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充满了结构:恒星集中于星系中;星系集中形成星系群和星系团;在更大的尺度上,星系呈现长城状分布,中间存在星系空洞等。宇宙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蕴含着丰富的宇宙学信息,而对其透彻的了解无疑具有重要的宇宙学意义。本学科方向的研究包括:利用宇宙学观测探讨暗能量的本质;星系团;引力透镜;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形成及相关问题的数值模拟;宇宙第一代结构形成。
指导老师:陈健生院士,范祖辉教授,景益鹏研究员,武向平研究员
致密天体吸积盘理论、活动星系核、X射线双星
活动星系核(AGNs)是Seyferts星系、类星体、射电星系、BL Lac天体、LINERS 等活动星系中心致密高能辐射区的统称,是由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通过吸积气体释放引力能提供能量。对活动星系核的研究涵盖了从地面到空间、从射电到高能伽玛的整个电磁波段,同时在不远的将来还将扩展到非电磁辐射的引力波。活动星系核中心的几何结构除黑洞、吸积盘、喷流三要素外,还有吸积盘外的宽发射线区以及宽发射线区之外的尘埃厚环。同时,在吸积盘盘面上方存在着温度极高的盘冕以及气体物质外向流。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认为,观测上看到的不同活动星系核子类是因为观测者沿着不同视线方向观测到不同的几何成分导致。研究活动星系核对我们认识星系形成与演化、宇宙再电离与结构形成、黑洞形成与增长、黑洞物理、吸积与喷流、星系核与星系际介质之间物质交换以及活动星系核物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不同类型活动星系核之间的关系,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及其物理起源,黑洞吸积的物理过程以及吸积模式,喷流形成及其与吸积盘和中心黑洞的关系,黑洞的观测证据、黑洞质量和自传测定,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增长的,中心黑洞与寄主星系的大尺度结构的共同演化,普通星系和活动星系之间的关系,活动星系核寿命,星系形成和演化与活动星系核活动的关系,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吸积盘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和观测证认,引力波天体物理,等等。
指导教师: 周又元院士、 吴学兵教授、刘富坤副教授
粒子天体物理
粒子天体物理是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之间的交叉学科,涉及人类所认识的最小(构成物质的原子、核子、夸克等基本砖快)和最大(恒星、星系、宇宙)尺度。从粒子物理角度来看,它是通过天体提供的极端物理环境探索物质的深层次结构;从天体物理角度来看,它利用粒子物理知识探索和理解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环境。该学科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传统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之前沿。本研究方向着眼于从天文学角度进行粒子天体物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如下。1,天体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态(早期宇宙的温度效应为主的夸克物质和致密天体内部的密度效应为主的夸克物质)的研究。2,夸克星的形成及其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作用。3,奇异滴在高能与极高能宇宙线成分中的可能存在。4,脉冲星磁层中粒子加速和辐射过程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势必会加深人们对微观和宇观基本规律的认识。
指导老师:徐仁新教授,韩金林研究员
天体物理技术及应用
课题正在从事与我国空间太阳望远镜有关的天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目前已发展了一种用于空间太阳望远镜高精度定位系统的算法。新算法克服了传统算法在对低对比度稀疏面源定位时产生的困难,同时该算法易于用硬件实现,因此避免了在空间环境中使用高速计算机,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而且用硬件的运算速度约比软件运算快一个数量级,这为高精度定位提供了基础。
指导教师: 南仁东研究员,张坚副教授
三、入学考试科目
硕士生:政治;英语;普物(含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经典物理(含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普通天体物理或电子线路三者选一。
博士生:英语;电动力学C;综合考试(报考“天体物理技术及应用”方向的同学或者选择“数字信号处理”)。
全国各重点高校推荐的天文、物理及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申请免试入学进行硕博连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学制五年)。
四、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大学天文学系, 北京 100871
电话:(010) 62751134
传真:(010)62765031
E—Mail: yao@bac.pku.edu.cn
万维网:http://vega.bac.pku.edu.cn
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如下:
 
姓名
性别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陈建生院士
宇宙学与星系物理
62759696
chen@bac.pku.edu.cn
周又元院士
致密天体吸积盘理论、活动星系核、X射线双星
62758617
yyzhou@ustc.edu.cn
刘晓为教授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62757870
liuxw@bac.pku.edu.cn
赵刚研究员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64888719
gzhao@class1.bao.ac.cn
韩金林研究员
脉冲星与星际介质物理
64877723
hjl@bao.ac.cn
邓李才研究员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64851720
licai@class1.bao.ac.cn
张华伟副教授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62756612
zhw@bac.pku.edu.cn
范祖辉教授
宇宙学与星系物理
62758618
fan@bac.pku.edu.cn
景益鹏研究员
宇宙学与星系物理
021-54900713
ypjing@center.shao.ac.cn
武向平研究员
宇宙学与星系物理
64888795
wxp@class1.bao.ac.cn
吴学兵教授
致密天体吸积盘理论、活动星系核、X射线双星
62758635
wuxb@bac.pku.edu.cn
刘富坤副教授
致密天体吸积盘理论、活动星系核、X射线双星
62751266
fkliu@bac.pku.edu.cn
徐仁新教授
粒子天体物理
62758631
r.x.xu@pku.edu.cn
南仁东研究员
天体物理技术及应用
64877280
nrd@bao.ac.cn
张坚副教授
天体物理技术及应用
62765997
jianzh@bac.pku.edu.cn
 
六.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和气象学
大气科学,一门兼容理论与应用的学科,是地球环境科学领域中重要的一环。研究大气的物理、化学与动力性质,包括大气的状态、现象与变化,并进而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对大气环境进行预测及改造。此外,大气科学还包括大气与地面、海面、及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环境科学、海洋学、人类活动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大气科学系的前身是清华大学气象系;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为气象专业;1958年成为北大地球物理系的大气物理学和天气动力学两个专业,1998年合并为大气科学专业;从2001年5月18日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下辖的大气科学系。本系下设的两个二级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现有2位院士,10位教授,和一批年轻的副教授。大气科学系是我国当前大气科学领域唯一的大气科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设置齐全,兼有中韩大气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气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培育大气科学专业人才的摇篮。
除了数理基础训练和在大气中的应用学习外,本系着重计算机、信息、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向广大同学提供了自由而健全的发展方向,为国内高校大气科学研究中的佼佼者。许多学生因此而到国外继续进修深造。本系毕业学生有5位科学院院士,2位工程院院士。许多学生毕业后担任国家或省市气象局局长,和其他行政、科研部门的负责人等重要职务。目前,因应学科整合调整的需要,本专业的教育远景朝向培养具有宏观视野的人才,除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大气科学专业知识外,并能对整个环境及地球系统有深刻了解,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及未知世界开创新局面。
目前,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开展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有:大气遥感与大气辐射;中尺度大气物理与区域环境;云降水物理学与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大气边界层物理和环境生态;雷达气象学;大气边界层和湍流等。
目前,气象学学科开展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有:大气动力学和非线性波动;季风气候和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高影响天气的观测与机理研究;数值天气预报;气候动力学;海洋环流模拟;气象信息反演方法及其科学视算等。
研究人员及其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如下:
姓名
性别
职称
研究方向1
研究方向2
联系方式
院士否
钱维宏
教授
季风
海气相互作用
62767174
qianwh@pku.edu.cn
N
谭本馗
教授
大气动力学
地球流体力学
62764455
bktan@pku.edu.cn
N
胡永云
教授
气候动力学
气候模拟
62754291
yyhu@pku.edu.cn
N
王洪庆
正教授级高工
气象信息科学视算
气象资料处理与气象信息反演
62751135
hqwang@pku.edu.cn
N
杨海军
副教授
海气相互作用
大洋环流模拟
62767436
qiongyang@yahoo.com
N
傅遵涛
副教授
大气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
62767184
fuzt@pku.edu.cn
N
李晓东
副教授
气候学
 
62767182
lixd@pku.edu.cn
N
朱锦红
副教授
气候学
 
62755121
zjh@pku.edu.cn
N
张庆红
副教授
中尺度气象学
灾害天气机理
数值预报
62767187
qzhang@pku.edu.cn
N
赵强
副教授
大气动力学
 
zhqing@pku.edu.cn
N
赵柏林
教授
大气物理学
大气遥感
62767191
zhaobl@pku.edu.cn
Y
周秀骥
教授
中小尺度大气物理学
区域气候和环境
68406206
cams@pbulic.bta.net.cn
Y
刘树华
教授
大气边界层物理,大气湍流
环境物理学,环境生态学
62754993
lshuhua@pku.edu.cn
N
张宏升
教授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 环境
大气探测与大气边界层
62765690
hsdq@pku.edu.cn
N
郑国光
教授
云降水物理学与人工影响天气
冰雹生长理论与实验研究
68407140
zgg@rays.cma.gov.cn
N
赵春生
教授
云物理
大气化学
62754684
zcs@pku.edu.cn
N
薛惠文
副教授
云物理
 
62767260
hxue@pku.edu.cn
N
李万彪
副教授
大气辐射和遥感
 
62767304
N
辛国君
副教授
大气边界层与湍流
 
62767173
N
刘晓阳
副教授
雷达气象学
 
62762246
N
 
说明:本站提供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简介 》源自权威渠道,为历年考过(被使用过)的真题试卷,除标注有“回忆版”字样的试题外,其余均为原版扫描,权威可靠;回忆版试题由当年参加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回忆,内容完整。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

考博信息网提供的全国高校历年考博真题、考研真题电子扫描版样张展示:

湖南大学2010年环境系统分析考博真题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高等工程数学考博真题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高等工程数学考博真题  

云南大学2012年专业综合理论考研真题

云南大学2012年专业综合理论考研真题  

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自动控制理论考研真题

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自动控制理论考研真题  

更多真题样张如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英语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经济学综合(财政学)考博真题
 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财务管理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河海大学2010年计算数学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云南大学2010年英语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中南大学2012年机械工程综合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四川大学2012年基因工程原理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数字信号处理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010年结构化学考博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英语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现代自然地理学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南京大学2010年考博英语真题点击查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材料力学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中南大学2012年检验综合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和声与曲式作品分析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南开大学2011年管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西北大学201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深圳大学2012年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材料力学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中南大学2012年检验综合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