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 考试性质
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录取。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 考试性质
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录取。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4、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形势与政策组成
5、参考书目:近年教育部和湖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三部分)统编教材。
第二部分 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四)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2.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五)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六)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2.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二) 商品和货币
1.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三)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1.剩余价值的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剩余价值的分割
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②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资本主义商业形式。
③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价格。
④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⑤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的因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四) 资本积累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1.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2.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
(五)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在战后的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二次大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的提高。垄断和竞争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①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实质和根源。危机的周期性。
②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七)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五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方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5.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3.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5.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三、形势与政策(考查2010年国内外大事件)
3、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4、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形势与政策组成
5、参考书目:近年教育部和湖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三部分)统编教材。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实践的基本形式。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1.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四)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2.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五)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六)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2.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二) 商品和货币
1.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
(三)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1.剩余价值的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剩余价值的分割
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②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资本主义商业形式。
③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价格。
④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土地价格。
⑤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的因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四) 资本积累和资本的流通过程
1.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2.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
(五)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及其在战后的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二次大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的提高。垄断和竞争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①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实质和根源。危机的周期性。
②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七)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五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方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4.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5.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3.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5.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三、形势与政策(考查2010年国内外大事件)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