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一、专业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思想史
2、中国宗教史
3、中西文化交流史
二、研究内容:
1、 中国历代积累了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又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流派众多,思想家层出不穷。本学科方向着重研究古代思想的重大成就、流派以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互动状况。通过全面而系统、深入而准确的研究,总结和继承古代中国优秀思想,为提升民族素养,锻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为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提供精神资源,储备专门人才。
2、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宗教是历史文化的特别体现。中国古代,有外来宗教如佛教等,有本土宗教如道教等。佛教来自古代印度,在中国经过长期地与中国文化相吸纳,完成了中国化。其中,中土佛教与藏传佛教成为中国对世界宗教文化贡献地最主要两个方面。研究佛教的中国化过程,研究中土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关系,研究佛教与社会的各种互动关系,是研究中国传统历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供文化资源,培养专门人才。
3、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来文化也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儒教中国化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成果。丝绸之路的存在,也证明中国文化在古代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回顾和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现代开放世界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培养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深入研究中国对世界的历史贡献,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目标:
1、 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思想的各种流派和重要思想家,掌握思想史资料的各种资料形态,时刻注意最新的资料出现。培养识见深刻,视野广阔,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理论及学术素养的专门人才。
2、 对于古代中国各种宗教的总体情况有系统的把握,对于中国佛教包括中土佛教和藏传佛教有专门的识见,对于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有深刻的观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宗教史的核心典籍有正确的理解,对宗教学有较深的认识,对本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有清醒的把握。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素质和资料功夫扎实的学术专门人才。
3、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文献有系统的掌握,对于重大中外交流课题有密切跟踪关注,对于相关研究的海内外动态和学者有系统深入地认识。掌握相关研究的理论,把握相关资料,练成独自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对部分课题形成独特研究。培养具有良好理论与资料的学术专门人才。
四、毕业生就业去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单位、行政机构、企业等等。
五、开设的主要课程: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边疆历史文献研究、中国文化史研究、历史文化典籍研究等。
导师介绍
专门史
黄克剑 教授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黄克剑,1946年1月出生于陕西虢镇。1969年毕业于新疆军区兵团农学院水利系,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教并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撰有学术专著:《两难中的抉择》、《寂寞中的复兴》、《挣扎中的儒学》、《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心蕴——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黄克剑自选集》、《百年新儒林》、《美:眺望虚灵之真际——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读解》、《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西方文艺理论史》(合著)。译有:《政治家》(〔古希腊〕柏拉图)。曾主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等。
尚有一百三十余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其中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类有代表性者如:《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也说“验之出土文物与历史”》、《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生”•“命”•“性”•“道”——对先秦人文意识嬗变的一种阐释》、《<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先秦名家琦辞辨微》、《儒墨之辨》、《返本体仁的玄览之路》、《佛光烛照下的一代儒宗》、《孟荀之辨》等。此外,西方哲学史及其他类有代表性者如:《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命意辨正》、《柏拉图“理念论”辨正》、《康德哲学辨正》、《现象学旨趣辨略》、《人文学论纲》、《价值形而上学引论》等。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先秦思想史、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
开设课程:1、先秦诸子义理辨正;2、《论语》研读
专门史
王炳华教授 博士生导师
简历:
193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新疆,从事考古研究。1987年评研究员。曾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2000年离开新疆考古舞台。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新疆考古学研究、西域古代文明、丝绸之路考古文化
主要论著:
1、《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2、《天山生殖崇拜岩画》
3、《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
4、《新疆历史文物》
5、《乌孙研究》(合著)
6、《吐鲁番古代文明》
7、《新疆史纲》(参预)
8、《沧桑楼兰》
9、《精绝春秋》
专门史
黄朴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诸暨人, 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杭州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入伍,入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的研究。2002年7月退役,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山东孙子兵法研究会学术顾问、苏州孙子兵法国际研究中心顾问、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孙子兵法》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与两汉儒学思潮》、《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刀剑书写的永恒: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散论》、《孙子兵法解读》、《孙子兵法选评》、《大话孙子兵法》、《武经七书全译》、《孙子兵法集注》、《中国兵书十大名典》、《五千年的征战:中国军事史》、《中国古代的皇权与将帅》、《道德经讲解》、《孙子兵法详解》等;主编有:《孙子探胜》、《孙子兵法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叩问历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中国古代官场政治智慧》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文献》、《学术月刊》、《中国军事科学》、《文史哲》、《历史教学》、《人文杂志》、《史学月刊》、《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海内外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人民日报》“强国论坛”、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福建东南电视台,浙江人文大讲堂、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作多场学术性讲座。《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学术月刊》、《辽宁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曾对其学术经历与学术成就作过采访介绍与专题报道。现正主持“汉唐统一政治文化研究”(国家211工程子课题)、“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国家985工程子课题)等项目;筹建“中国人民大学影视史学研究中心”,从事影视史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办委托的“十一五”中国历史学科调研报告的撰写,参与广电总局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审片工作。并先后到韩国、香港、台湾等地访学。
学术成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社会大众的欢迎,多篇论文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历史学年鉴》所转载或摘登;著作《影响中国的一百次战争》获得“中国图书奖一等奖”,《春秋军事史》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导性质与基本特征》获得“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华文明史》、《孙子兵法画册》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白话孙子兵法》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孙子评传》、《孙子校释》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
承担科研项目
2003-2005 汉唐统一政治文化研究 国家“211”工程
子课题主持人
2002-2005 中国军事学术史 国家 第二主持人
2004-2007 “985工程”二期子课题“中国古代的国家统治与社会管理”
2005-2007 中国人民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先秦两汉兵学研究
已完成科研项目
1998-2005 中国古典战略研究丛书 全军 分册主编
“十五”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分卷主编
中国历史“十一五”学科规划调研报告(课题负责人,第一作者), 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公室专项课题
专门史
沈卫荣教授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教育:
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博士
主修:中亚语言文化学
副修:比较宗教学,汉学
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
历任:
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客员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佛教学专业外国人共同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代理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州 Macalester学院历史系代理助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系合作研究员、尼泊尔兰比尼国际[佛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学术领域
西藏学、中亚学、佛学、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明交流史。主要学术兴趣在于中国西域诸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史,特别是藏传佛教于中原、中亚之汉、回鹘、西夏、蒙古、满等民族之间的传播的历史。近年积极倡导以汉藏佛经对勘为主要内容的汉、藏佛学比较研究。
主讲课程
1、西藏文明与藏学研究 2、汉藏佛学比较研究 3、国学与西藏研究方法导论 4、国外藏学名著选读
获奖情况
09/02-09/04 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招聘研究員獎助金。
03/95-12/96 德國華裔學志研究所博士論文獎助金 。
03/92-02/95 德國科學研究協會博士生獎學金 T 。
03/90-02/91 中國國家教委博士生聯合培養獎學金 。
主要学术出版物:
主编《汉藏佛教研究丛书》,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西域译丛》,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科学出版社,北京
1.专著
I.德文
Leben und historische Bedeutung des ersten Dalai Lama dGe ’dun grub pa dpal bzang po (1391-1474)---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r dGe lugs pa-Schule und der Institution der Dalai Lama, 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 XLIX, P. 1-476, ISBN 3-8050-0469-9, Styler Verlag, Institut Monometa Serica, St. Augustin, Germany, 2002.
II.汉文
《<圣入无分别总持经>对勘及研究》,与邵颂雄、谈锡永合作,台北:全佛,2005年。
《幻化网秘密藏续》,宁玛派丛书,修部6,香港:密乘佛学会,2001年,页1-199,ISBN 962-8189-13-1。
《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宁玛派丛书,释部6,香港:密乘佛学会,2001年,页1-323, ISBN 962-8189-14-X。
《一世达赖喇嘛传》,蒙藏学术丛书, 6, 台北:唐山书局,1996年,页 1-276, ISBN 957-8900-44-9。
2.论文
I.English
“Background books and A Book’s Background: Images of Tibet and Tibetan Buddhism in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thematique franco-anglais de l'EFEO : L'IMAGE DU TIBET AUX XIX-XXe SIECLES, Paris (forthcoming, 2006)
“Religious faith and its environmental necessity: a case study of Tibetan Buddhism in Khara Khoto area”, Project Report on an Oasis-Reg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forthcoming, Dez. 2005)
“Study of Chinese manuscripts concerning Tibetan tantric practice found in Khara-khoto of the Tangut empire: Essentials for the Dream Yoga”, Cahiers d’Extrême-Asie, No. 15, 2005, pp. 189-232.
“The first Dalai Lama Gendün drup”, The Dalai Lamas: A Visual History, Edited by Martin Brauen, Chicago: Serindia Publications, 2005, pp. 32-41.
“Tibetan Tantric Buddhism at the Court of the Great Mongol Khans”---Sa skya panita and ’Phags pa’s works in Chinese during the Yuan Period, Qu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Journal of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Ed. By H. Futaki and B. Oyunbilig, Tokyo, 2005, pp. 61-89.
“On the history of the Gling tshang Principality of mDo khams duri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 Dieter Schuh’s Sixtieth Birthday, Ed. by Professor Peter Schwieger, Bonn (Forthcoming October 2005)
"Magic Power, Sorcery and Evil Spirit: The Image of Tibetan Lamas in Chi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1260-1366)". Proceeding of Semina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tate (chos srid zung 'brel) in Traditional Tibet, March 4-7, 2000, Lumbini, Nepal. Lumbin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2003, pp. 151-186.
“Notes on the four Tibetan Si tu conferred by the Ming emperor Yongle in 1413”.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ZAS, forthcoming, October 2005).
“The Thirteen Myriarchs of dBus and gTsang and the Mongol-Yuan Institution in Tibet”, Tibetan Studies, Journal of the Tibet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 2, Lhasa 1989, pp. 46-74.
I.德文
“Der erster Dalai Lama Gendün Drubpa“, Die Dalai Lamas. Tibets Reinkarnationen des 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 Hrsg. Martin Brauen, Völkerkundmuseum der Universität Zürich, Stuttgart: Arnoldsche Art Publishers, 2005, S. 32-41.
“Review of Alice Sarkoezi, Political Prophecies in Mongolia in the 17-20th Centuries”. Monumenta Serica 44 (1996), St. Augustin, pp. 530-537.
II.日文
“11-14世紀における西域佛教史の再構築——????文書を中心に——“, 《東????における國際秩序と交流の歷史的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2006年,No. 4, 頁3-6。
“元、明代????の?????王族史考證——《明實錄》?????史料研究(一)“,《東洋史研究》, 卷 LXI, 第4號, 2003年,頁 76-114。
III.汉文
“重构十一至十四世纪西域佛教史“,《历史研究》,北京,2006年第5期,页23-34。
“元明两代朵甘思灵藏王族历史考证“,《中国藏学》,2006年第2期,页144-159。
“序说有关西夏、元朝所传藏传密法之汉文文献-----以黑水城所见汉译藏传佛教仪轨文书为中心“,《欧亚学刊》,第6期,北京,2006。
“元代汉译卜思端大师造《大菩提塔样尺寸法》之对勘、研究“,《汉藏佛教艺术研究研究——第二届国际西藏艺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页77-108。。
“再论《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卷第4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页 697-727。
“近代西藏宗派融合派大师密彭尊者传略“,《民族学报》,第24期,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系,2005年,页11-45。
“无垢友尊者及其所造《顿入无分别修习义》研究“,《佛学研究中心学报》,台北: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2005年,页81-118。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国际汉学》,第13辑,太原2005年。
“西藏文文献中的和尚摩诃衍及其教法: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新史学》,卷16,第1号,台北,2005年,页1-50。
“西夏黑水城所见藏传佛教仪轨文书研究I: 梦幻身要门“,《当代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3年,页383-473。
“神通、妖术与贼髠:论元代文人笔下的番僧形象“,《汉学研究》,卷21,第2号,台北,2003年,页 219-247。
“幻想与现实:西藏死亡书在西方世界“,《贤者新宴》,第3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寂忿尊密意自解脱:论西藏死书之历史源流“,《贤者新宴》,第2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69-91。
“评宿白先生的《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贤者新宴》,第2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简述西方视野中的西藏形象:以殖民主义话语中的妖魔化形象为中心“,《西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0年,页135-166。
“关于一世达赖喇嘛的三种传记“,《贤者新宴》,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页179-210。
“明封司徒锁巴头目剌昝肖考“,《故宫学术季刊》,卷17,第1号,台北,1999年,页 103-136。
“一世达赖喇嘛传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王尧主编I, II,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页808-878。
“扎什伦布寺建寺施主考“,《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 525-543。
“吐蕃七贤臣事迹考述“,《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页29-43。
“明代乌思藏大慈法王释迦也失事迹考“,《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1995年,页273-314。
“论乌思藏十三万户的建立“,《元史论丛》,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页76-96。
《联邦德国的西藏学研究和教学》,台北:蒙藏委员会,1994年,页1-65。
专门史
乌云毕力格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个人简历
乌云毕力格,男,蒙古族, 1963年2月16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
1984年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7年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8年德国波恩大学中央亚语言文化研究所中央亚语言文化学专业博士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7/09-1994/1, 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在这期间,1987-09至1988-01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藏文;1990-09至1991-07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德语);
1994/01-1998/10,在德国波恩大学中央亚语言文化研究所担任蒙古语讲师,
1998/10-2001/03,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蒙古史研究所担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1/03-2002/11,担任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院长;2002/06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2001/08-2001/10,作为德国技术交流中心(DAAD)访问学者在波恩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2002/11-2004/11,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PSJ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和东京外国语大学合作研究员赴日进行学术研究;2004/11月回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工作;
2005/04至今担任蒙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蒙古学学院蒙古史研究所所长。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1、蒙古史纲要
硕士生课程:1、蒙古通史(清代) 2、蒙古史研究 3、史料学 4、满语文 5、蒙古史史料
博士生课程:1、蒙古史研究 2、蒙古史文献 3、满语文
前沿讲座
三、科研立项
完成: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十七世纪前半期蒙古喀喇沁部与后金(清)》(2004年11月通过鉴定);
2、日本学术振兴会自主项目《17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2004年11月结项)。
在研:1、教育部留学人员基金项目《17-18世纪西藏、卫拉特与清朝关系研究》;
2、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西域同文志>整理》;
3、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清史-议政王大臣表》;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明代卷主编)。
参加:1、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蒙古史史料与满蒙关系研究》(齐木德道尔吉主持),已完成;
2、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至17世纪蒙古史研究》(宝音德力根主持);
3、 国家社科项目《蒙古学百科全书-国际卷》(齐木德道尔吉主持)。
四、获奖情况
从17世纪上半叶的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1)、(2)、(3),内蒙古社科联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
五、社会兼职
•中国历史学会第七届理事;
•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内蒙古史学会会长。
六、学术编年
1、论文
1.庚戌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2.关于绰克图台吉,《内蒙古大学学报》,l987年第3期。
3.关于拜巴噶斯汗的若干问题(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4.略论和硕特汗廷对西藏的统治,《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5.和硕特汗廷的建立过程,《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6.和硕特的起源与名称,《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7.论和硕特汗廷在青海的统治体制,《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
8.拉藏汗与和硕特汗廷的命运,《西北史地》,l989年第2期。
9.和硕特西北游牧地考,《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0.关于尹咱呼图克图(蒙古文),《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93年。关于尹咱呼图克图(汉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1.卫拉特大库仑与五集赛(蒙古文),《丰碑——纪念海希西教授80寿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
12.和硕特南迁青海的原因(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又:特•阿故拉、策•杰日噶拉、那•赛吉日呼编《蒙古学研究论文选》(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康熙皇帝上皇太后的一份秘密奏折及其相关事宜(蒙古文),《硕果——纪念札奇斯钦教授80寿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14.札奇斯钦教授传略(蒙古文),《硕果——纪念札奇斯钦教授80寿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15.从17世纪上半叶的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一(1)昭战(蒙古文),I999年第3期。
16.从17世纪上半叶的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一(2)敖木林之战与喀喇沁-爱新国联盟(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7.著名的蒙古学家海西希及其著作,《国际汉学》,第三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
18.书评: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 (1600-1650),《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9.从17世纪上半叶的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一(3)喀喇沁部的台吉与塔布囊(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0.17世纪20-30年代喀喇沁部的台吉与塔布囊,《蒙古史研究》,第六辑,2000年。
21.怀念二十世纪蒙古学巨匠亦邻真教授(合著),《蒙古史研究》,第六辑,2000年。
22.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义——以所谓的“赵城之战”的相关史料为例,《清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3.从17世纪上半叶的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4)东土默特诸诺颜、塔布囊与爱新国(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4.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满文档案及其流传,《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从17世纪上半叶的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5)东土默特部善巴塔布囊书及其“史料纵观”(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6.东土默特部旧牧地考(基里尔蒙古文),蒙古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阿奥其尔主编《中亚各部族的起源与分布》,乌兰巴托,2002年;又:东土默特部旧牧地考(蒙古文),《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27.The Hoshuud Polity in Khokhnuur (Kokonor),Inner Asia,Vol.4,No.2, Cambridge 2002。
28.元代蒙古语言文字及其文献,《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第七章第一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元代蒙古人的生活习惯,《蒙古民族通史》(第二卷第七章第五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喀尔喀伟征诺颜的奏折及其相关事宜(蒙古文),Mongolica, An International Annual of Mongol Studies, Vol.13(34),Ulaanbaatar,2003。又:《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3年第1期。
31.明朝兵部档中的17世纪前期蒙古史资料(日文),《史资料丛刊》,东京外语大学,2003年第2期。
32.关于朵颜乌良哈人的若干问题,《蒙古史研究》,第七辑,2003年12月。
33.阿苏特的结局,《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Reserching Archival Documents on Mongolian History: Obsevations on the Present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 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21世纪COE项目“史资料地域文化研究据点”丛书,2004年3月。
35.清初“察哈尔国”封地考,《内蒙古大学第四届蒙古学国际研讨会论文纪要》,2004年8月,内蒙古大学。
36.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日本蒙古文化研究协会会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No.I , Executive Editors:Hiroshi FUTAKI and Borjigidai OYUNBILIG,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April 30. 2005, Tokyo.
1、专著
37.《关于和硕特汗廷》,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1987年。
38.《和硕特蒙古史纲要》(蒙古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39.《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合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
40.Ueberlieferungsgeschichte des Berichts ueber den persoenlichen Feldzug des Kangxi-kaisers gegen Galdan (1696-1697),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Deutschland, 1999;
41.《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42.《喀喇沁万户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编著
43.《硕果》(蒙古文),纪念札奇斯钦教授八十寿辰学术文集,乌云毕力格、娜仁高娃编,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44.《亦邻真蒙古学文集》(蒙汉文),齐木德道尔吉、乌云毕力格、宝音德力根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45.《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17世纪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编: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第一辑,200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6.《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17世纪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编: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200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7.《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三辑,教育部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5-17世纪蒙古史研究》成果系列,主编: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200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8.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No.I , Executive Editors:Hiroshi FUTAKI and Borjigidai OYUNBILIG,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April 30. 2005, Tokyo(日本蒙古文化研究协会会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第一期,与二木博史主编,东京,2005年)。
49.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城市文化定位研究,文本、说明书、设计参考图、研究报告、资料汇编,齐木德道尔吉、乌云毕力格、宝音德力根、白拉都格其、白音查干完成,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2002年10月。
专门史
梁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梁涛,男,1965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96年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做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200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为国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儒学思想史、经学思想史、出土简帛等,出版《訄书评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先秦学术思想史编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作者,撰写春秋战国部分),《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思孟学案》(中华书局2009年版)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台大历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任《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主编,现任《国学学刊》编辑部主任。曾为香港中文大学郑裕隆访问学人(2005)、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6—2007)等。入选2009年度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讲课程有《中国思想史研究》、《孟子研读》、《老、庄研读》、《先秦诸子概论》等。
专著:
1、《訄书评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0万字。
2、《先秦学术思想史编年》,第一作者(西周部分由刘宝才教授撰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5万字。
3、《中国经学思想史》一、二卷,姜广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完成其中第十九、二十、二十一章,约8万字。
4、《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4万字。
5、《思孟学案》、中华书局2009年版,35万字。
6、《中国思想史前沿——经典、诠释、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编著,32万字)
发表的论文:
1、《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1万字。
2、《朱熹对慎独的“误读”及其在经学诠释中的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1万字。
3、《郭店竹简“ ”字与孔子仁学》,《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1万字。
4、《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1万字。
5、《论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哲学研究》2008年10期。《新华文摘》2009年3期论点摘编:“义利之辨的政治哲学蕴含”。
6、《<大学>早出新证》,《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1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7、《“德气”与“浩然之气”》,《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8、《思孟学派考述》,《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1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9、《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1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0、《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11、《简帛<五行>新探》,《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1万5千字。*
12、《简帛<五行>经文比较》,《华学》2001年第5辑。1万字。
13、《郭店竹简与<中庸>公案》,(台湾)《台大历史学报》2000年第25期。2万字。
14、《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光明日报》2000年9月15日;全文又见(加拿大)《中国文化》2001年9月号。1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15、《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中国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1万字。
16、《<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国哲学》第23辑,2001年。1万5千字。
17、《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与年代》,“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1、5万字。
18、《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儒林》2005年第1辑。3万字。
19、《定县竹简<论语>与<论语>的成书问题》,《管子学刊》2005年第1期。1万字。
20、《<论语>在汉代的地位及流传》,《史苑》2004第4期。1万5千字。
21、《早期儒学的“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4千字。
22、《孔子学<易>考》,《中国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8千字。
23、《孟子的“仁义内在”说》,《燕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1万字。
24、《荀子与<中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1万字。
25、《荀子行年新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1万字。
26、《荀子“天人之分”辨证》,载《赵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万字。
27、《<唐虞之道>“孝之杀”的思想史意义》,载《儒学评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万字。
28、《子思<缁衣><表记><防记>试探》,《中国儒学》第1辑,2006年。
29、《从简帛<五行>“经”到帛书<五行>“说”》,《中国儒学》第2辑,2007年。
30、《竹简<性自命出>与早期儒家心性论》,载庞朴主编:《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5月版。2万字。
31、《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2001年第1辑。2万字。
32、《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1万字。
33、《试论传统农民的的社会成分与阶层、结构》,《唐都学刊》1997年第3期。1万字。
34、《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农民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1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35、《孔子思想中的矛盾与孔门后学的分化》,《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2期。1万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36、Mencius and the tradition of articulating human nature in terms of growth 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Volume2,2009.
书评、访谈:
1、《疑古、释古与重写思想史——评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香港)《二十一世纪》总87辑,2005年2月号。8千字。
2、《走出“疑古”,重建古史——读李学勤、郭志坤<中国古史寻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千字。
3、《儒家的制度化存在》,《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5日。4千字。
4、《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证明》,《东方论坛》2004年第2期。4千字。
5、《儒家经学的历史作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4日。
6、《庞朴先生的学术贡献》,《邯郸师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在中国思想的世界里——林同奇谈史华慈》,《中国哲学与文化》第4辑,2008年12月。
8、《激进与保守之间——“五四”九十周年回望》,《中华读书报》2009年5月13日。
学术报告:
1、《中国思想史:“回归”与“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18日。
2、《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7月22日。
3、《2006年度国学报告》,载梁枢等主编:《2006年度国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万字。
学术访问:
1、2003年10月30日——11月1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研讨会”。
2、2005年12月16日——2005年12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学郑裕隆访问学人。
3、2006年3月5日——2006年3月12日,台湾辅仁大学主办“第四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
4、2006年7月23日——2007年6月1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5、2007年6月28日——2007年8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6、2008年5月14日——2008年5月18日,台湾大学哲学系“传统中国伦理观的当代省思”国际学术研讨会。
7、2008年6月15日——2008年6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出土简帛资料工作坊。
8、May 21-26 2009,Fulbright Philosophy Institute on Pragmatism and Confucianism in Dialogue.Dao fengshan in Hongkong.
研究领域:
儒学思想史
出土简帛与先秦思想史
经学思想史
专门史
吴莉苇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女,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2003),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2003-2005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9月起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关系史。
2、教授课程:中西文化关系史概论,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海外汉学研究,西方史学名著研读,中国古代学术专题
3、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外来宗教与中国社会,明清时期以传教士为中心的中欧文化关系,西方的中国观,中国对外来文明的态度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5、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A、论文
1.吴莉苇:《18世纪欧洲人眼里的清朝国家性质——从<中华帝国全志>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描述谈起》,《清史研究》(CSSCI),2007年第2期(2007.5),页12—23。
2.吴莉苇:《欧洲人等级制世界地理观下的中国——兼论地图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CSSCI),2007年第2期(2007.3.),页188—203。
3.吴莉苇:《试论文化交流中的误读与创造》,《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2006年第2期(2006.3.),页63—70。
4.吴莉苇:《17—18世纪中国上古编年史与圣经编年史的冲突与调和》,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二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0月,页354—377。
5.吴莉苇:《明清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CSSCI),2005年第3辑(2005.7.),页117-126。
6.吴莉苇:《比较研究中的陷阱——评劳拉•霍斯泰特勒的<清朝殖民地事业>》,刊《史学月刊》(CSSCI)2005年第6期(2005.6.),页83-92。
7.吴莉苇:《从傅圣泽看耶稣会士接受中国经典的特点》,刊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编:《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页145-158。
8.吴莉苇:《明清传教士中国上古史研究探源》,刊《中国史研究》(CSSCI),2004年第3期(2004. 8.),页137-156。
9.吴莉苇:《文化掩盖下的权力——“礼仪之争”中的宗教修会冲突》,刊《世界历史》(CSSCI),2004年第3期(2004.5.),页91-100。
10.张国刚、吴莉苇《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刊《中国社会科学》(CSSCI),2003年第4期(2003.8.),页190-203。
11.吴莉苇:《试析“礼仪之争”背后的权力冲突》,刊《中华文史论丛》第6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页118-138。
12.吴莉苇:《史学理论的变迁与后现代史学的地位: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刊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页595-603。
13.张国刚、吴莉苇:《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几点看待西方理论架构的意见》,刊《史学月刊》(CSSCI),2002年第1期(2002.1.),页98-106。
14.吴莉苇:《从传教士到东方学家——据文献传播看欧洲汉学史上一次重大转变》,刊《华林》第一卷,中华书局2001年4月,页339-355。
15.吴莉苇:《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取向──从几部论著看后现代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利弊》,刊《史学理论研究》(CSSCI),2000年第2期(2000.4.),页120-132。
B.专著
1.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2.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吴莉苇:《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新生代学人文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C.译著
[美]魏若望(John W.Witek)著、吴莉苇译:《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1665-1741)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Controversial Ideas in China and in Europe: A Biography of Jean-Francois Foucquet, S.J.,Rome,1982),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项目,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
D.译文
1、[德]柯拉妮(Claudia von Collani)著、吴莉苇译:《喀巴拉在中国》(‘ Cabbala in China’ , in Roman Malek edit, From Kaifeng … to Shanghai: Jews in China, Nettetal: 2000),刊《清史译丛》,第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页23—51
2、[美]余英时(Yu Ying-Shih)著、吴莉苇译:《中国史学思想反思》(‘Reflection o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in Western Historical Thinking: An Intercultural Debate, ed. by Jorn Rusen, New York 2002.),刊陈恒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3、[美]费正清(John K.Fairbank)著、吴莉苇译:《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刊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九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9月,页119-131。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