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理论与实践兼能的中外音乐研究人才。本专业包含的研究方向有:
1、艺术歌曲创作与研究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国内外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流变和传承,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艺术流派及创作理论、创作方法。
导师赵方 1960年出生于湖北。先后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武汉音乐学院本科小提琴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北京市舞台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评委。创作公演多部大型舞剧、歌曲百余首及大量舞蹈、电视剧、电影音乐。代表作大型舞剧《土里巴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山乡书记》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华表奖”,歌曲《百合》获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著作《20世纪中国名歌名曲赏析》。
2、音乐史论研究方向: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外音乐史的源流与发展,包括各个历史时代的音乐流派、音乐风格、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外音乐思潮和哲学观念变化的研究。
导师齐柏平副教授 1963年生于湖北。1989年武汉音乐学院本科毕业。1994年7月获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9年9月在武汉音乐学院任教。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于中央音乐学院攻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主要课程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中外音乐鉴赏》等。曾于2000年6月6日至6月20日赴香港参加第二届全国旋律学会议。主要论文有《“拿来主义”、“危机论”与“超越派”——对当前音乐界中西之争的思考》、《中国先秦儒家音乐观的本质及特征》、《论先秦礼乐的发展变迁及其思想作用》、《鄂西土家族与荆楚汉族民歌旋律的比较研究》、《唐代古琴概述》、《竹枝研究》、《中国民歌的美学功能刍议》等20多篇。著作有《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20世纪中国音乐表演艺术与作曲技法理论文献综述》、《中国土家族民歌文化专题研究》等。
3、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方向:本方向主攻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比较研究。
导师王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际女音乐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一直从事视唱练耳教学工作,曾先后受聘于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所院校,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基础理论与实践。主要成果有:出版包括我国第一部自主研发的多媒体一体化软件教材“考生听力冲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主持参与包括“视唱练耳与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应用“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近十项;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其中《V字图标节奏同步速记法》有效地解决了视唱练耳教学中听写记谱的问题;获得广播电视部电教节目二等奖(电视讲座:儿童五线谱入门,1989),全国首届奥林匹克音乐能力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奖(1992),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与乐理试题设计大赛(乐理课件和听力课件)分别获得优秀奖(2007),全国艺术高校视唱改编&创作&演唱大赛优秀奖(2008)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