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向研究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的剧场(theatre/theater)艺术研究方向,其特色主要是对戏剧舞台艺术的全面研究,这是一门国际通行学科。中心特色是针对京剧表演体系、戏曲美学、观演关系做复合式、比较式的立体研究,是对传统戏剧艺术研究方法的拓展。
研究现状 戏剧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布景、服装、道具、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欲望,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戏剧对社会生活的广泛真实的反映,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大量的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经验和信息,对人们知识的积累,思想境界的陶冶,性格品质的形成,完美人性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戏剧的各种操作训练及风趣、睿智的语言,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思维方法,启迪智慧;戏剧的娱乐功能还能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剧场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表演艺术、剧本创作艺术、戏剧音乐的结构和伴奏艺术、戏剧舞台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剧场建筑的发展等。
研究侧重 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孙萍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戏剧活动家,她在匈牙利的戏剧艺术创作,被欧洲国际戏剧家协会在德国命名为一个新的戏剧流派——“动作戏剧”。她与匈牙利裴多菲剧院合作的第一部动作戏剧是《圣·拉兹洛国王》。她把中国戏曲的旋律和唱法以及京剧的表演程式、武打技巧引入该剧,大大丰富了角色的表现力。她于1994年执导的《西游记》还荣获了当年度欧洲国际戏剧节最佳导演奖,在海内外艺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学科的另一主要学术带头人是周靖波教授,多年来,他在在中西戏剧比较研究领域卓有贡献,主要著作有《戏剧创作艺术》(学苑出版社1990年)、《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作者之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电视剧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郭沫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电视虚构叙事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电视剧文本特性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曾先后主编《西方剧论选》(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中国现代戏剧论》(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中国现代戏剧序跋集》(上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理论·批评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史料·索引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参与主持翻译的《世界戏剧史》获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
另外,谢江南副教授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为该校学生讲授东西方戏剧戏曲比较。她对于英国戏剧有深刻的见解,其学术成果“萧伯纳创作主题嬗变”(刊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 2期)、“萧伯纳喜剧创作探魅”(刊于《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2年1期)都在业内具有领先地位。赵蕾莲副教授的《论克莱斯特悲剧“彭忒西里亚”的现代危机意识》(2006年9月1日,在韩国首尔“第三届日耳曼语言文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论克莱斯特戏剧的现代性》(2006年10月1日,在德国魏玛参加“中德视角下的典范、标准与模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预计2007年6月出版)都是在境外发表的,目前正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论克莱斯特戏剧的现代性》。范方俊副教授的研究成果《洪深论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在学界也有较大影响。
培养方向 目前国外一流大学的剧场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编剧、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领域。本研究方向重视中西戏剧比较,目前可以与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法国等国家的戏剧艺术进行比较研究。
国剧研究中心剧场艺术研究教师已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合理梯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