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
当代中国史专业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影响较大的学科专业。当代中国史专业属历史学学科门类,历史学一级学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探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演进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与教训;也重视上述三个时期中发生的诸如“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的专题式研究;还包括对最近兴起的新中国“年代史”的研究。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以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当代中国主要问题、重大事件、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扎实的史学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写作科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主要在各级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政治宣传、组织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目前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有张同新教授、陈明显教授、齐鹏飞教授、萧延中教授、朱佳木教授(兼)。
本学科点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日益频繁,接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各类进修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来校学习。同时,本学科点教师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访问和进修。本专业各类学生每年都有受资助赴国外学习和培养的指标。
本学科点除不定期邀请海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外,还与台湾淡江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制度性的学术交流关系。2002年,中共党史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研究员担任主任,提高了本学科的知名度,并进一步推进了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专题研究、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研究等。
萧延中教授 当代中国史专业 博士生导师简介
学位与简况
萧延中,男,1955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分会理事。
讲授课程
政治学导论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导论
现代政治学名著选读
政治心理学导论
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
毛泽东政治思想研究
主要学术作品
著作
1《中华文化通志·政治学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政治思想的“语言”与“言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编著
1《晚年毛泽东》,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2《启蒙的价值与局限:港台“五四”研究文选》,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西方学者评毛泽东》(四卷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
主编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8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与石仲泉共同主编)
1、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Benjamin Schwartz, Chinese Communism & the Rise of Mao)
2、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Stuart R. Schram, The Thought of MaoTse-Tung)
3、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Frederic Jr. Wakeman, History and Will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f MaoTse-Tung Thought)
4、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aurice Meisner, Marxism, Maoism and Utopianism )
5、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John Bryan Starr, Continuing the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ao)
6、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 1917—1935(Brantly Womack, The foundation of Mao Zedong’s political thought 1917-1935)
7、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最新全译版)(Ross Terrill, Mao A Biography)
8、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Benjamin Yang, From Revolution to Politics Chinese Communists on the Long March)
近期主要论文
1《理论生命的溯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28期。
2《贯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的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3期。
3 《试论汉语语境中的政治正当性》,《“转型中的中国政治与政治学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习、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科学系编印,2002年版。
4《中国思想研究的独特视角》,《开放时代》,2003年,第4期。台湾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教学通讯》第59期转载。
5《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A2.2004年第2期转载。
6《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类型、概念与意义》,《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2期。
7《如何解读毛泽东:一个导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台湾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教学通讯》第60-61期转载。日本《大東文化大学国際比較政治研究所所刊》第14号(2005年3月发行)全文翻译,译者:近藤邦康。
8《社会史研究中三个可能被“误读”的等号》,《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3期。《新华文摘》刊载论文要目。
9《中国传统中“崇圣”现象的政治符号学分析》,台湾《政治学报》,第36期。(2004年6月);《文化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10《美国学者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11《“祛魅”时代的英雄》,《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30期。
12《为什么需要对中国政治传统做“知识的拷问”?》,《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DO.2005年第4期转载。
13《中国军阀与政治文化》,《中国书评》,2005年,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身份”的颠覆与重建》,《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A2..2005年第4期转载。
15《在宏观历史与微观思考之间》,《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6《“身体”:中国政治思想建构的认知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DO.2006年第1期转载。
17《论毛泽东“革命牺牲”的政治学》,《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8《中国传统思维中的“身体政治症候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9《毛泽东研究在台湾》,《理论前沿》,2006年,第3期。
20《毛泽东的政治修辞学》,《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8期。
21 “What Mao means today?” in Aljazeera,10 September 2006。
22《解读晚年毛泽东的悖论情境答客问》,台湾大学《中国大陆研究与教学通讯》,第78期。
23《“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台湾中研院《思想》,第5辑。
24《毛泽东,毛泽东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4月期。
25《探索毛泽东晚年的生命焦虑》,《史林》,2007年8期。
26《中国早期社会共同体之政治形式与象征系谱纲要》,《华南师大学报》,2007年5期。
27《“天命”:中国先秦时代的宇宙-社会秩序意涵》,《华东师大学报》,2008年1期。
译文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与杨云若合作)。
田辰山:《中国的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理查德·索罗门:《毛泽东的革命与中国政治文化》,《国外学者评毛泽东》第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
莫里斯 迈斯纳:《寄期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史华慈:《德性统治: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史的宏观透视》,载《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伯特·J·利夫顿:《“道”之永生》,《现代哲学》,2006年,第2期。
田辰山:《毛泽东: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形成与成熟》,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当代中国史专业 张同新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同新,男,汉族,1937年2月生于秦阜岛市。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留校任教。担任“军事理论课”的研究、教学工作。1962年,由学校送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进修半年。参加由教育部、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北京军区组织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教材的编写工作,承担其 中“人民战争”、“人民军队”部分的编写任务。承担学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1969年11月至1971年2月,在人民大学江西省余江县刘家站垦殖场开办的“五·七学校”劳动锻炼。1971年2月至1978年8月,分配在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任教,讲授“中共党史”。1978年8月,人民大学复校,调回人民大学党史系任教,直到现在。
先后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有,讲授“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专题。从事“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中国国民党历史”、“中华民国史”、“中国统一战线”、“中国政党”、“中国政治制度”、“‘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等研究。先后在本系本科生、研究生中讲授“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 “海峡两岸关系与国家统一问题”等课程。在研究生中,先后讲授“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研究”、“中国政党研究”等课程。同时也作为全校研究生的选修课。在全校本科生中,讲授“中华民国史”,作为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先后发表专著:《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陪都风雨·重庆时期的国民政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从南京到台北》(武汉出版社)。《辛亥革命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一国两制’与海峡两岸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民国史二十讲》,与彭明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主编《中国国民党史纲》(与彦奇合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先后在境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如《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战争的历史贡献》、《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思考》、《百年老店——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转折》、《香港回归与邓小平的伟大历史贡献》、《评李登辉的‘求同化异’说》、《未来四年火烤阿扁》、《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太空飞起中国龙》等等。 1986年被评为全校十佳讲课教师。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有两部专著评为全国学术研讨会一等奖。三篇论文评为北京市一等奖,一篇评为二等奖,一篇评为密云县文史资料优秀论文奖。1993年10月1日,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先后应邀到全国17个省(自治区)、市20余所高等院校、党校、解放军院校、学术团体讲学与学术交流。先后参加境内外国际、全国学术研讨会40余次,均提交论文。先后被聘为“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 理事,该会所属“第九课题组”副组长、“全国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统一战线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顾问:苏州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兼职教授、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怀化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湾研究所顾问、浙江省舟山市港澳台侨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港澳台侨研究所特邀学术指导委员。现任社会兼职:北京市涉台教育讲师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特邀评论员。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先后辅导国内外访问学者20余名,研究生10余名,博士生20余名。正在承担“当代中国史”专业的“中国政治制度研究”(含‘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问题’)、“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含台、港、澳地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指导工作。己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社科重点研究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道路”。现在从事的科研项目——“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含台、港、澳地区)、“中国共产党与历史周期律研究”。
当代中国史专业 陈明显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明显,1936年10月出生,上海崇明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留校任教至今。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共党史、当代中国研究室研究的专家。曾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曾被评为我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从20世纪80年代起,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毛泽东思想、文献史料等研究。除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外,主要讲授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现代史料学等研究课程。
在教学核研究中,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有较好的影响。如《新中国四十年研究》、《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现代史料学》等,都被评为优秀教材和优秀著作。
现专门从事研究和培养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生、博士生30余人,不少学生已成为本单位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当代中国史专业 博士生导师 朱佳木研究员简历与学术成果简介
一、教师简介:
朱佳木,男,中共党员,研究员,籍贯江苏省南通市。1946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6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史专业,1970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北保定农业研究所生产队劳动。同年底参军,先后任师宣传科报道员、军宣传处理论干事。1975年11月调入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理论组工作。1977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院长秘书。1980年6月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简报组工作。1981年8月任陈云同志秘书(1982年2月起担任陈云办公室负责人)。1985年7月任天津港务局生产副局长。1987年11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任研究生院临时党委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1990年7月调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先后任综合组组长,室务委员兼秘书长,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1999年7月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2000年12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
目前兼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系列史学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史学理论研究中心理事长,台湾史研究中心理事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及其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名誉博士,及其东亚和平、安全与发展问题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用比较法作决策——学习<陈云文选>(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的体会》一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1988年)优秀科研成果纪念奖。
《陈云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确立》一文,在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五四运动80周年、改革开放20周年、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和第三代领导集体与当代中国等五大系列“卓达杯”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优秀(一类)奖。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一文,获首届(2005年)当代中国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二、教授课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主线和主流问题研究
3、中国工业化问题及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关系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历史地位
5、陈云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
6、陈云的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7、陈云的思想特点与处事风格
三、主要研究方向: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的理论与方法,国史中的工业化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新时期的历史问题)
2、陈云生平与思想。(陈云的历史贡献与主要思想,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品德与作风)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央书记处批准项目,课题主持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以年为卷),中央书记处批准项目,编委会主任。
3、《陈云经济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批准项目,课题第二主持人。(已完成)
4、《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项目,课题第一主持人。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家社科基金批准项目,课题主持人。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重点教材,课题主持人。
7、《特大城市社会治安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课题第一主持人。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主要著作:
1、主持编写《中国革命史上的今天》(31万字),知识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2、主持编辑《老一代革命家论党史与党史研究》(60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3、主持编辑《陈云和他的事业—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4、主持编写《飘扬的党旗——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卷》(10万字),未来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5、自选论文集《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9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6、主持编辑《震撼世界的20天——外国记者笔下的周恩来逝世》(28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
7、主持撰写中华名人丛书《陈云》(15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主持编写《陈云年谱》(上、中、下,127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9、合著(副主编)《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59万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10、主持编辑《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72万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另外,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陈云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文献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一国两制文献选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文件选编》等书中,担任主编或主编之一。
(二)主要论文:
1、《用比较法作决策——学习<陈云文选>(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的体会》,载《红旗》1985年第7期。该文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首届(1988年)优秀科研成果纪念奖。
2、《胡乔木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载《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被《党史博采》1995年第3期、《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3、《陈云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过程中的重大贡献》,载《人民日报》1995年6月29日第9版,被《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转载。
4、《深入理解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载《人民日报》1998年2月17日第10版,被《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1期转载。
5、《陈云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确立》,载《求是》1998年第23期,被《党建研究》1998年第12期转载。
6、《争取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伟大胜利——为共和国光辉的50年而作》,载《光明日报》1999年9月10日第1版。
7、《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连载于《党的文献》1998年第6期和1999年第1期,以及《纵横》1998年第11和第12期。
8、《谈谈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思考》,载《党的文献》2000年第3期。
9、《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6期,被《当代思潮》2002年第6期转载。
10、《陈云从延安时代开始一直倡导的四个主张——纪念陈云诞辰98周年》,载《党的文献》2003年第3期,被《中华魂》2003年第8期、《党员电化教育》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史》2003年第9期转载。
11、《顾颉刚先生治学生涯启示》,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被《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抽印本、《中国史学会通讯》2004年第9期转载,并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
12、《关于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6期,被《当代北京史研究》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史》和《历史学》2004年第2期转载。
13、《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探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载《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社科党建》2003年第12期转载,并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4、《一篇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史学论文——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被《北京党史》2004年第3期、《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2期、《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6月1日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历史学》2004年第7期转载,并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这样告诉我们——甲申三百年祭给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昭示》。
15、《研究陈云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载《党的文献》2005年第3期,被《经济日报》2005年6月10日第14版、《市场报》2005年6月10日第25版、《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当代中国研究所杂志社主办的《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4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毛泽东思想》2005年第5期转载,入选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举办的陈云研究述评研讨会,并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陈云研究述评》及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编辑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第四卷。
1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2期转载,并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卷,获首届(2005年)当代中国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第六届(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17、《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述史学》,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被《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2期、《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转载,并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述历史》第四辑。
18、《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一生——我所了解的晚年陈云》,连载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3、4期,入选由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国社科院、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召开的“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社科党建》2005年第6期、当代中国研究所杂志社主办的《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并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19、《史学理论建设三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历史学》2006年第3期转载。
20、《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节的论述》,载《求是》2006年第19期,并收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关于在国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几点思考》,载《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经济史》2007年第2期转载,并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学员论文选》(六)。
22、《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的《历史学》2007年第6期转载。
23、《如何看待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意义》,载《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2期,被《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3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主办的《社科党建》2006年第12期转载。
2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与中国现代史三者关系的一点思考》,载《光明日报》2007年3月30日第9版。
25、《落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国史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国史研究”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3月15日第3版、《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26、《江泽民宏观调控思想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