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创建于1939年,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之一。建系初期,一批知名地质学家不畏艰险云集于当时因国难而迁居至陕西城固山区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创建了地质学系。他们中有著名地质学家王恭睦、谌亚达、殷伯西、郁士元、李善堂、张伯声、蔡承耘、曾繁礽、白超然、霍世诚、张惠远等教授。1948年,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出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为地质学系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尔后,著名学者谢家荣、王恒升、张更、杨杰、王永炎、袁耀庭等相继来校讲学和任教,促进了地质学系的发展和成长。地质学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2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中,她是全国综合大学中保留的仅有的两个地质学系之一,当时为满足新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克服困难开办了石油地质和矿产地质两个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地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地质学系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系教职员工团结奋斗,依靠前辈们艰苦创业奠定的良好基础,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使地质学系现今发展成为一个师资力量雄厚、条件设备良好、教学和科研体系比较完整、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地质学系。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理、工并重,特色鲜明。现设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察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具有地质学(含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5个二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含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3个二级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 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地质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唯一获奖的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设有四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地质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8年度基地检查评估中,在地质学类基地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一,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三批45个理科基地中期检查评估中并列第一,200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组织的地学基地评估中名列第一,三次评估均被评为“优秀基地”。“中国中西部山盆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是国家批准立项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学系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与地层学),10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大陆动力学实验室1992年成立,1995年成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0年获准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获准成为(陕西)省(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获准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共64人,其中教授43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西北大学特聘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40人,副教授14人,另有双聘院士3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49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5人,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青年专家)8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者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者2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者3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3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1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其环境演化”、“能源盆地油气地质”两个研究团队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地质学系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教学质量作为院系生存的生命线,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教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地质系的开拓性努力和创新性实践使得他们正在成为我校教学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排头兵”和“示范田”。近年来根据学科的发展,根据当代地质科学的研究进展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地质学系的优势与特色,编写出版了一系列的相关教材,目前编写了面向21世纪教材2部,面向21世纪电子教材3部,校内使用教材28部,这些工作弥补了地质学教材普遍陈旧的问题,同时制作多媒体电子讲稿、电子教案、电子教材70部,基本实现了地质系多数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必修以及选项课)的多媒体辅助教学。2001年以来,地质学系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6项,其中教育部项目1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其中一项为第三完成单位),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教育部创建名牌课程4门。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地处西北,南临秦岭造山带,北依黄土高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难得的天然实验室,经过几代人近70年的艰苦创业,已在构造地质、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与盆地、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古植物地理区系、早期生命演化、含油气盆地动力学、油气运移和成藏、储层地质学、油层物理和油藏地质以及黄土研究等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地质学系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特点是:(1)立足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方向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当前,石油等主要能源短缺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也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诸盆地油气、煤等矿产资源丰富;中国西部在全球地质构造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典型性,为地学、矿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校地处西北,对西北盆地和能源矿产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显著的区位优势;从中孕育的研究方向处于学科发展前沿,具有明显中国中西部特色和科研优势。(2)多学科相互促进,有利于进行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我校与地质有关的理、工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两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同在一系;地学各学科密切的科研合作、经常的学术交流和协同培养人才,综合性大学文理工渗透、多学科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从较强的地学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的拓展和转化,从而更好地进行交叉学科研究,产出高层次成果,形成创新科研生长点,培育复合型人才。(3)研究团队科研经费充足、成果突出,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人均科研经费充足,在基础地质和油气、矿产和环境、灾害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成果突出,积累丰厚,形成较强的科研优势和学科特色。研究团队多学科协同配套,专业互补性强、年龄结构合理、发展势头良好,团队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年富力强、活跃在科研前沿和教学第一线,团结协作,富有拼搏和创新精神。
地质学系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是:面向学科前沿,国家重大资源、能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为标志,形成更加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创新研究团队,努力将地质学系建设成为特色明显,国内一流,若干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地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九五”、“十五”期间,地质学系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3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863”、“973”、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从“九五”期间的2809万元,跃升至“十五”期间的1136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占年度经费的40-45%),百万元以上的项目20余项。2006年我系共签订横向技术合同38项,经费总额17969万元,实现了科研项目规模、水平的历史性突破。我系于2003年获得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立项,首席科学家为我系刘池阳教授(国拨经费2700万元),这是国内地质、矿产类高校首次在能源、资源领域独立主持的国家“973”项目。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委托我系张国伟院士主持的重大项目“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研究”(项目总经费1.5亿元),已于2006年11月签署协议,目前已开始实施。这是目前国内由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基础类研究项目。
近10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0余篇,其中包括在学术界具有极大影响的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上发表论文13篇,被SCI、EI、ISTP收录310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数稳步增加,出版专著33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各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1项,教育部、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15项。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现有在校生733人,其中博士生105人,硕士生248人,本专科生380人。地质学系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80-90人,博士生30-35人,其规模已超过了本科生。研究生:本科生工作量间呈“倒金字塔”型结构,具备了“科研型院系”的必要条件。地质学系建立了完整而有特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从本科生抓起,实施导师制和创新基金研究计划,筛选出有培养潜力的苗子;硕士阶段稳定研究方向,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博士阶段发挥整个学科的指导作用,重点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科筛选培养阶段,采取师、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的方式进行。即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特色和研究实际,提出科研小课题(有限时间、有限经费、有限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将导师制与创新基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研究群体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本科生的创新基金多层面的课题组,从而将导师制、创新基金研究计划、实验室开放及本科毕业论文有机的融为一体。这一措施,使部分高年级本科学生实质性地独立承担小课题、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本科学生-研究生-教师共同进行野外工作、同场参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形成了颇具西北大学特色的科研群体模式,真正实现了将科学研究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由综合向研究性的转变。充足的科学研究经费,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针对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环节相对比较粗放的现状,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于近年出台了《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生培养细则》,细化、量化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环节。如规范学位课程教学,严格课程专业的审查;推广实行科学报告制;强化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公开答辩制;学位论文评审已全部实行了“三盲”的匿名、异地评审制;逐步强化“导师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等。截止目前。地质学系已有4篇地质类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于1999、2000、2003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为国家培养了8000多名本专科生和800多名博士、硕士生,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祖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的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就是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走出去的。据统计,曾一度在全国十四个大油田中,有十三个油田的局长或总地质师均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毕业生担任。正如美国《华侨日报》所说“西北大学在石油地质方面,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对中国能源工业有相当大的贡献”。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也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正借着“211工程”建设的东风,依托地质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其长期形成的特色、优势、雄厚实力、良好学风以及团结拼搏精神,在新的世纪中,为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为满足能源、资源、改善环境、减灾防灾等国家重大需求和西部大开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