ŋ ]可出现于音节的头尾外,其他的可以出现于音节中间的不同位置。组合的范围,如汉语中,/ f / 只拼合口呼韵母等(参阅《汉语声韵配合表》)。英语中,[s][i]可以组合,如: see [si: ] 看见;east [i:st ] 东方。
第七节 语流音变
1. 同化
2. 异化
3. 换位
4. 弱化
5. 脱落
6. 加音
第六章 语义系统
第一节 语义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1.语义单位:语素(义素)、词(义位)、短语(义丛)、句子(义句)。
2.语素的确认
① 语素、词、短语的区别。
② 区分语素的方法:语素分割;语素归并(同一);语素分类。
3. 词的确认
① 词是一个相对概念。
② 用扩展法区分词。
③ 词产生的方法。
④ 词的同一。
⑤ 词的分类。分类方法很多,从词汇地位、从音节的、语素的、所指的、义项的、关系的、习用的、语体的……但最主要的是它的语法分类。
4. 短语的识别
① 临时组合。
② 固定组合。
5. 语
有的语等同于短语、词,如熟语中的成语;有的语等同于句子,即习用程度很高的句子:俗语、歇后语、谚语、格言。
第二节 词汇
1. 词的总汇
词汇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系统,叫做总汇。
2. 基本词汇
词汇中,常用的(全民常用性、广泛性)、变化不大的(稳定性)、有很强构词能力的词叫做基本词汇,其中能产性很高的叫做根词。
3. 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
4. 高频词
词汇还可以以其成员的习用频度分为高频词和非高频词(低频词)。区分高低频词,主要是高频词,对信息处理、语文教学很有意义。
第三节 词义
1. 词义的性质
2. 词义的类型
3. 词义的关系
4. 义位和多义词
① 作品义、句群义、义句、义丛、义位、义素,都是不同大小和级别的语义单位。
② 只有一个义位的词是单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位的是多义词。
③ 义征分析。
5. 语义场
① 定义:语义场是含有共同的核心义素的一组义位。对名词来说,指最邻近的类属义素;对动词来说,指表示动作的义素;对形容词来说,指属性所指的方面。所谓语义场,就是以某一概括的语义为核心,同其他与之有联系的语义所形成的语义范围。
② 语义场的性质:体系性;依存性;差异性;层级性。
③ 语义场的类型:分类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反义义场;同义义场。
6. 语义场的文化背景
7. 语境对词义的限制
第四节 句义
1. 定义:
句义,义句,是一定语境下,一定语气、语调下,各个义位、义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意义。是各种要素的综合表现。
2. 义句的内容
① 所指称的事物及其结成的关系。
② 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的态度。
3. 义句的结构
4. 义句的类型
第七章 语法系统
第一节 语法的性质
1. 语法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 语法是什么?
② 语法单位。
③ 语法的内容。分为词法和句法。
④ 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手段、语法范畴。
⑤词法与句法的关系:词总是以确定的语法形式进入句子;组词成句的某些特点决定于词法;词法与句法互为补充,如俄语的句法依赖于词法,汉语的句法又有很大的独立性。
2. 语法的性质
① 概括性。
② 系统性。
③ 民族性。
第二节 语法手段
1. 外部附加
2. 内部屈折
3. 异根
4. 重音
5. 重叠
6. 虚词
7. 语序
8. 语调
9. 零形式
第三节 语法范畴
1. 性
2. 数
3. 格
4. 时
5. 体
6. 态
7. 式
8. 人称
9. 级
第四节 语法结构
1. 语法结构的性质
词内的词法结构(这是历史的),外部的句法结构(这是现实的,是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语法结构通常指短语结构,句子结构。
2. 语法结构的意义
指词在组合中发生的各种结构关系,这些关系形成了语法结构的意义。语法意义分为:
① 显性:主谓、动宾……
② 隐性:施事、受事、动作……
3. 语法结构的形式
① 线条性。
② 层次性。
4. 词构
① 词的结构单位:词根、词缀、词干、词尾……
② 词的结构方式:复合式、派生式。
③ 词的结构关系:主谓……
5. 句构
① 单句。
② 复句。
第五节 语法方法和语法理论
语法方法和语法理论,可以统称为方法。如果再分,把那些专门分析词构句构的方法可以称之为分析方法、操作方法等;而专门研究对各种语法现象的认识、解释的,可以称之为语法理论、理论方法等。可以说,一个只负责操作,一个不仅负责操作而且还负责认知。
1. 操作方法
指对语法结构进行分析的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分布分析(描写)法
层次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
2. 理论方法
在语法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某种语法现象予以解释的方法。通常指以下几种:
历史比较
结构语法
共时描写
生成语法
系统语法
格语法
层次语法
配价语法
功能语法……
第六节 句子分析方法和歧义结构的分化
1. 分布分析法
2. 层次分析方法
3. 变换分析方法
4. 话语歧义的消除方法
① 语体不同可能产生歧义。
② 多义词也可能引起歧义。
③ 语法结构不同,产生歧义。
④ 语义结构不同也可能产生歧义。
第七节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
1. 民族语言语法的共性
2.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第八章 语言的语用平面
第一节 语用和语用学
1. 对语用学的简单解释
2. 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① 语用学源于语言哲学家莫里斯、卡尔纳普等学者对语言的探索。
② 语用学的发展。卡尔纳普的学生巴尔-希勒尔(Bar-Hillel 1911-1960) 1954年提出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指引词语。英国的奥斯汀(John Langxhaw Austin)1955年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美国的格赖斯(H.P.Grice)1967年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适量、质真、相关、方式)。美国的塞尔(John R. Searle)1969 年《言语行为》、1975年《间接言语行为》使之系统化、完善化。奥斯汀和塞尔的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成为语用学的基本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的重要标志。
③ 语用学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语用学得到进一步的系统化、完善化。主要表现为:1983年列文森(Stephen C.Levinson)《语用学》和利奇《语用学原则》。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1987年,列文森提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范叔伦《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1993年梅( Jacob L. Mey ) 《语用学概论》。1995年托马斯(Thomas)《言语交际中的意义:语用学概论》。1996年尤尔(George Yule)《语用学》。21世纪语用学研究成为语言研究的主流。
3. 语用学的学科属性
4. 语用学的定义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包括话语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就是语用学。
5. 研究方法
① 纯语用学。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研究语用学形式化的最适宜的方法。
② 描写语用学。用描写的研究方法,描写人们来自自然语言的经验和运用原则。
③ 应用语用学。与实用结合,研究语言教学、人机对话、人工智能、不同语言的对比研究等。
6.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① 语境。
② 指示词语。
③ 会话含义。
④ 预设。
⑤ 言语行为。
⑥ 会话结构。
7. 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只研究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研究。语用学研究为言语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提出了理论、方法、原则、准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语用能力和语言修养。
第二节 言语行为(直接的、间接的)
1. 表述性行为
2. 施为性行为
3. 成事性行为
第三节 言语过程
1. 直接命题施为意义
2. 间接命题施为意义
第四节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语用推理
1. 合作原则的内容
① 物质的合作原则。
② 精神的合作原则。
2. 会话含义与规约含义
①会话含义。一般含义:在真诚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语用含义。(这是基本的。)特殊含义:在特殊的语境中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推导出来的语用含义。
②规约含义。它不属于语用含义,而是属于语义含义。它与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无关,也不依赖于语境,是句子的词或短语的意义,俗称字面意义,有新旧信息、表义、含义(背景预设、前景蕴含)等,是语义学中所说的句子的符号与现实的关系和意义。
3. 语用推理与逻辑推理
① 逻辑推理。
② 语用推理。
第五节 语境作用
1. 语境因素
主观的、客观的、直接的、间接的、语言的、非语言的等等。
2. 语境的作用
限定作用、调节作用、生成作用、确定作用、补足作用。
第六节 语用技巧与不虞现象
1. 语用技巧
语用技巧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一方为预期的言语效果的产生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语码转换、限制范围、重复补充、换用话题、挠弯子、下结论等方法。
2. 不虞现象
语义层的不虞现象和语用层的不虞现象。语义的,由始料不及的没有及时排除的句子歧义所产生,语用的,由语用失误而产生。
第九章 语言的演变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1. 什么是语言的演变?
① 语言要素的历史变化。
② 在这种历史变化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都会使语言系统发生变化,都体现了语言的发展。
③ 各要素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④ 渐变过程。
2. 语言演变的原因
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外因)。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统一,引起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分化引起语言的分化。分化或统一,都能促使语言系统发生变化。社会间的相互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推动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给语言的发展以推动,以一定影响。
② 语言结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演变,这是语言演变的内因。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子系统内部相关成分的矛盾。口语与书面语的矛盾。方言与共同语的矛盾。
3. 语言演变的特点
① 渐变性。
② 不平衡性。
③ 补偿性。
④ 类推性。
⑤ 效率性。
4. 语言的接触
① 语言成分的借用。
② 双语现象与语言同化。
第二节 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1. 区域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族际共同语,国家共同语,国际共同语。
2. 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节 语言结构诸要素的演变
1. 语音的演变
① 历史音变与非历史音变。
② 语音规律。历史音变呈规律性、系统性,为语音规律;也可以说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内语言中发生的语音演变过程加以概括的公式。它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范围、条件下起作用。
③ 音位系统的发展。合并分化(非音质音位也有合并和分化)。音位关系的改变。
2. 语法的演变
① 聚合规则的变化。
② 组合规则的变化。
③ 类推机制的变化。
3. 词义的演变
① 原因: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认识的深化,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 途径:引申,吞并,组合能力的改变。
③ 结果:义项增加,义项的扩大、缩小、转移。
第四节 语言发展的规律、总趋势
1. 音系简化
2. 词法简化,句法复杂
3.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字
1. 书面语是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视觉符号系统。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口语 / 书面语的视觉形式系统。
2. 字是文字体系中可以进行线性组合的最小的的独立性的书写单位。
3. 文字的分类。
4. 现代汉字是表意体制的语素文字。
5. 音节文字。
6. 音素文字。
四、参考书目
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