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 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707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考研大纲
2021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考研大纲 707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曹操与曹丕;曹植;王粲;刘桢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二)两晋诗坛(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三)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 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四)南北朝民 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五)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 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兴盛;志怪与志人;《世说新语》) 二、隋唐五代文学 (一)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初唐诗坛;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 兴象)(二)盛唐的诗人群体(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 美的诗人;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三)李白(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四)杜甫(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甫的律诗;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地 位与影响)(五)大历诗风(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顾况与李益)(六)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 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文学观念变革; 文体叙述创新;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勃兴); 二、20 年代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五四文学论争;五 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二)20 年代小说(20 年代小说概况;郁达夫;叶绍钧;许地山)(三) 鲁迅(鲁迅的文学道路;《呐喊》;《彷徨》;《野草》)(四)20 年代新诗(20 年代新诗概况; 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五)20 年代散文戏剧(20 年代散文与戏剧概况;周作人;朱自清; 田汉) 三、30 年代文学 (一)30 年代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思潮)(二) 30 年代小说(30 年代小说概况;左翼作家的创作;新感觉派小说;茅盾小说创作概况;《子夜》;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骆驼祥子》;巴金小说创作概况;“激流三部曲”;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边 城》)(三)30 年代新诗(30 年代新诗概况;戴望舒;卞之琳)(四)30 年代散文(30 年代散文 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 年代戏剧(30 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 年代文学 (一)40 年代文学思潮(国统区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思潮)(二)40 年代小说(40 年代小 说概况;钱钟书与《围城》;张爱玲及其创作;现代通俗小说概况;张恨水的创作);(三)40 年 代新诗(40 年代新诗概况;艾青;九叶诗派);(四)40 年代戏剧散文 (40 年代戏剧概况;郭沫 若与夏衍的剧作;40 年代散文概况)(五)解放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概况;赵树理;孙犁)。
707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曹操与曹丕;曹植;王粲;刘桢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二)两晋诗坛(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三)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 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四)南北朝民 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五)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 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二)两晋诗坛(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三)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 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四)南北朝民 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五)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 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孙绰;许询与玄言诗)(三)陶渊明(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陶渊明 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四)南北朝民 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五)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 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的田园诗及其他;陶诗艺术及其渊源;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典型意义)(四)南北朝民 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五)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 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歌(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五)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谢 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及其创新)(六)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沈约;谢朓与永明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体;齐梁诗人集团;从市井到宫廷)(七)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交融;庾信文章老更成)(八)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的衍化;《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九)魏晋南北朝小说(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兴盛;志怪与志人;《世说新语》)
二、隋唐五代文学
(一)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初唐诗坛;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张若虚与唐诗 兴象)(二)盛唐的诗人群体(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 美的诗人;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兴象)(二)盛唐的诗人群体(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 美的诗人;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美的诗人;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三)李白(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四)杜甫(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甫的律诗;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地 位与影响)(五)大历诗风(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顾况与李益)(六)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 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四)杜甫(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杜甫的律诗;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地 位与影响)(五)大历诗风(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顾况与李益)(六)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 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位与影响)(五)大历诗风(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顾况与李益)(六)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 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顾况与李益)(六)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愈;孟郊;李 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七)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八)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九)唐传奇与俗讲变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文(唐传奇;俗讲与变文)(十)晚唐诗歌(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十一)李商隐(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十二)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燕乐的兴起及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中国现代文学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文学观念变革; 文体叙述创新;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勃兴);
文体叙述创新;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勃兴);
二、20 年代文学
(一)五四文学革命(《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五四文学论争;五 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二)20 年代小说(20 年代小说概况;郁达夫;叶绍钧;许地山)(三)
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二)20 年代小说(20 年代小说概况;郁达夫;叶绍钧;许地山)(三)
鲁迅(鲁迅的文学道路;《呐喊》;《彷徨》;《野草》)(四)20 年代新诗(20 年代新诗概况; 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五)20 年代散文戏剧(20 年代散文与戏剧概况;周作人;朱自清; 田汉) 三、30 年代文学 (一)30 年代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思潮)(二) 30 年代小说(30 年代小说概况;左翼作家的创作;新感觉派小说;茅盾小说创作概况;《子夜》;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骆驼祥子》;巴金小说创作概况;“激流三部曲”;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边 城》)(三)30 年代新诗(30 年代新诗概况;戴望舒;卞之琳)(四)30 年代散文(30 年代散文 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 年代戏剧(30 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 年代文学 (一)40 年代文学思潮(国统区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思潮)(二)40 年代小说(40 年代小 说概况;钱钟书与《围城》;张爱玲及其创作;现代通俗小说概况;张恨水的创作);(三)40 年 代新诗(40 年代新诗概况;艾青;九叶诗派);(四)40 年代戏剧散文 (40 年代戏剧概况;郭沫 若与夏衍的剧作;40 年代散文概况)(五)解放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概况;赵树理;孙犁)。
鲁迅(鲁迅的文学道路;《呐喊》;《彷徨》;《野草》)(四)20 年代新诗(20 年代新诗概况; 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五)20 年代散文戏剧(20 年代散文与戏剧概况;周作人;朱自清; 田汉)
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五)20 年代散文戏剧(20 年代散文与戏剧概况;周作人;朱自清; 田汉)
田汉)
三、30 年代文学
(一)30 年代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左翼文学思潮;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思潮)(二) 30 年代小说(30 年代小说概况;左翼作家的创作;新感觉派小说;茅盾小说创作概况;《子夜》;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骆驼祥子》;巴金小说创作概况;“激流三部曲”;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边 城》)(三)30 年代新诗(30 年代新诗概况;戴望舒;卞之琳)(四)30 年代散文(30 年代散文 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 年代戏剧(30 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 年代文学
30 年代小说(30 年代小说概况;左翼作家的创作;新感觉派小说;茅盾小说创作概况;《子夜》;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骆驼祥子》;巴金小说创作概况;“激流三部曲”;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边 城》)(三)30 年代新诗(30 年代新诗概况;戴望舒;卞之琳)(四)30 年代散文(30 年代散文 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 年代戏剧(30 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 年代文学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骆驼祥子》;巴金小说创作概况;“激流三部曲”;沈从文小说创作概况;《边 城》)(三)30 年代新诗(30 年代新诗概况;戴望舒;卞之琳)(四)30 年代散文(30 年代散文 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 年代戏剧(30 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 年代文学
城》)(三)30 年代新诗(30 年代新诗概况;戴望舒;卞之琳)(四)30 年代散文(30 年代散文 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 年代戏剧(30 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 年代文学
概况;鲁迅杂文;林语堂);(五)30 年代戏剧(30 年代戏剧概况;曹禺戏剧创作概况;《雷雨》) 四、40 年代文学
四、40 年代文学
(一)40 年代文学思潮(国统区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思潮)(二)40 年代小说(40 年代小 说概况;钱钟书与《围城》;张爱玲及其创作;现代通俗小说概况;张恨水的创作);(三)40 年 代新诗(40 年代新诗概况;艾青;九叶诗派);(四)40 年代戏剧散文 (40 年代戏剧概况;郭沫
说概况;钱钟书与《围城》;张爱玲及其创作;现代通俗小说概况;张恨水的创作);(三)40 年 代新诗(40 年代新诗概况;艾青;九叶诗派);(四)40 年代戏剧散文 (40 年代戏剧概况;郭沫
代新诗(40 年代新诗概况;艾青;九叶诗派);(四)40 年代戏剧散文 (40 年代戏剧概况;郭沫
若与夏衍的剧作;40 年代散文概况)(五)解放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概况;赵树理;孙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