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教学内容
|
课程思政
元素
|
学生学习
预期成果
|
学时
分配
|
教学方式
|
支撑
课程目标
|
1
|
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的概念、范畴及二者的异同点;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
|
|
认识食品卫生工作和研究的发展趋势;熟悉食品卫生检验、卫生评价方法;掌握食品卫生学的学科特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发展趋势;对各类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物质有初步了解,为今后的具体内容学习打下基础
|
2
|
课前:学生通过教师给予的预习提纲通过查阅网络资源及相关书籍进行预习 教学环节:讲解内容前考查学生预习效果、在传统教学组织的基础上增设学生讲座、案例分析结合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 课后复习: 课后: 绘制思维导图、单元测练巩固知识;布置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让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掌握。
|
目标1、2
|
2
|
食品微生物的来源和途径,食品的细菌污染和细菌学指标,食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食品的腐败变质,人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
|
学习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和途径,食品的细菌学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食品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特点和规律,及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危害和控制措施;简单了解常见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食品污染细菌的划分,食品霉菌产毒条件和特点;掌握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
|
6
|
目标3、4
|
3
|
农药和兽药残留对食品的污染;有毒金属污染及其预防;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及其预防;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杂环胺、氯丙醇和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污染;多氯联苯和二噁英污染;容器用具和包装材料及涂料的卫生问题;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和食品辐照;食品异物等
|
|
了解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Dioxins)及其他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来源、对食品安全的危害;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解析食品容器、用具、设备和包装材料,以及涂料的食品卫生问题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熟悉常用农药的分类、农药污染的途径和卫生学问题;动物性食品抗生素、抗寄生虫、激素等药物危害及预防对策,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种类;有毒金属污染食物的途径;熟悉氯丙醇和丙烯酰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危害及控制措施;熟悉食品辐照及辐照食品的安全性及技术参数;掌握有毒金属概念和种类,有毒金属的毒性及影响因素;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危害和预防控制措施;代表物苯并芘(B (a) P)污染食品的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杂环胺的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不良烹调方法),危害及控制措施。
|
8
|
目标3、4
|
|
粮豆和蔬菜水果、畜禽肉、乳及乳制品、蛋制品蛋卫生、水产品、罐头食品、酒类、酱油、食醋、食用油脂的主要卫生问题
|
|
了解植物性食品的主要食品卫生学问题及其对策; 了解动物性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对策;熟悉几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名称; 掌握畜禽肉的主要食品卫生问题;了解几类加工食品的卫生学特点或问题;理解罐头食品的灭菌方法、保温试验和灭菌公式;熟悉蒸馏酒、发酵酒的卫生学特点和主要卫生问题;掌握油脂的主要卫生问题,油脂的氧化酸败及卫生检验指标。
|
8
|
|
目标3、4
|
|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分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
|
|
了解基因改造品及其风险评估原则;熟悉GMFood安全性评价的“危险性分析原则”、“实质等同原则”和“个案分析原则”;能跟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对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和观点。
|
2
|
|
目标3、4
|
|
各种水资源卫生特点,水质卫生评价指标,饮用水卫生要求
|
|
了解饮用水的卫生要求及水污染的检验方法;熟悉常用的水质卫生评价指
|
2
|
|
目标3
|
|
食源性疾病范畴、特点、引发基本要素等,食品中毒的分类、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
|
|
了解食源性疾病范畴、特点;理解食物中毒概念和界定,掌握食物中毒的各类原因;熟悉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原因细菌及其毒素;掌握食物中毒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
4
|
目标3、4
|
|
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的区别,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食品行业、企业的食品卫生自主管理
|
|
了解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内容;理解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的概念,主体、实施、保障体系。
|
2
|
目标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