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原理2004年考研真题答案考研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4 年招生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共 30 分,每题 6 分) 1.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 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 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例如:原来工作日的长度 是 12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为 6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 6 小时,剩余价值率则是 100%。如 果 6 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把工作日延长 2 小时,达到 14 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 2 小时,变为 8 小时,剩余价值率=8 时/6 时×100%=133%。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 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含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 动和剩余价值量。 2.级差地租Ⅱ: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 地租。因为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和产量不同,投入生产率和产量较高的地块 的等量追加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II。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 II 指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和产量不同,投入生产率和产量较高的地块的等 量追加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 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 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 II。 3.资本原始积累:指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 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 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 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 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 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 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 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4.恩格尔定律:指 1857 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 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 食 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 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 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 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 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5.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一簇曲 线。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 种组合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 U = f(X1、X2)。其中,X1、X2 分别为商品 1 购买历年考研、考博真题,请到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 查询清单、下单、和下载电子版真题 购买历年考研、考博真题,请到考博信息网http://www.kaoboinfo.com 查询清单、下单、和下载电子版真题
上一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原理2005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下一篇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原理2004年(含答案)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