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感受1、2、3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故事 >> 正文 我的考研感受1、2、3

考研试卷库
我的考研感受1、2、3

第一篇 什么样的人考研
大概来说,考研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的应界毕业生,另一类是社会在职人员。至于到底哪种人考研更有利,那就见人见智了。作为在校学生,复习的有利之处在于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周围有很多同道中人,可以互通有无,交流心得,更重要的是使你不会感觉寂寞,但是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校里各种各样的事情的影响。我是毕业以后一个人在家复习的,那几个月的滋味可不是好熬的,要不是有几个朋友在一起考,我一个人很难说能否坚持下来。总的来说,我认为当学生时候去尝试尝试并不是坏事。正如后文所说的,合理安排的话,考研并不会对你上课、找工作等等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你娱乐、休闲的时间可能就很少了,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代价吧。
平时成绩不好可以考研吗?只有成绩好的人才考研,这绝对是一种误解。我的一个朋友就经常跟我说,他有个同学成绩很差,但是不知怎么居然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其实,考研一定程度上考的是你的自学能力,老师教的课程学的好,但是没有人指点你的时候,怎么学更有效,你就必须自己摸索了。也许有的人会说,考研课程不是都学过了么?我认为,一是学过不一定就记住了,现在大学里上课的情况大家也有所了解,特别是象马哲、邓论这种课能有几人去认认真真地听呢?二是以前学的不一定适合考研的需要。比如高数,我考的是数四,许多以前的重点内容现在就不在考试范围以内,政治近年来考试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英语更要靠自己的积累。也有的人认为,去上一些名师辅导班会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我承认,那些辅导班会帮你理清重点,会教你答题技巧,但是绝对不要希望靠它保你及格。他能做到的,头脑清楚的人自己也能做到。但是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复习,或者连书也看不懂,去上上课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今年的政治就是一个例子:很多考前冲刺班(书)都会列出所谓的重中之重,我买的“黑博士”声称的三个重点---三个代表、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一个也没有考到。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水平,找不准重点。只是出题的人不是傻瓜,全世界都在说这个今年会考,他还是往这上面凑,那不要给人笑死?相反,邓小平与毛泽东思想、分配结构这种题目很基本了吧,不用背也能做的,那些老师、辅导班提到没?所以,考研,关键还在自己。

第二篇 怎么准备考研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大家讨论需要花多少时间复习,有些人从刚进大学就开始准备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从大三的那个暑假开始的吧。我无法给出确切的时间,但我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作为参考。我是2001年7月毕业的,2002年1月考的研,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考研。确切的说,我考研是被逼的,如果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我想自己是不会去考研的。“911”的时候我还在上海找工作,到了十月份在朋友的劝说下开始做这方面的打算。我的考研辅导书是十月底买的(需要说明的是我的高数是大一学的,学过以后就丢了,英语水平也很一般),买了一本陈文灯的辅导书,看中它的内容多(书厚),因为我没有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教科书;政治买的是几个辅导学校联合出的一本书,就是红色封面、非常非常厚的那本,原因还是我没有教科书,只有找本内容全一点的。到了十二月又买了三本“黑博士”的背诵版(很亏啊),英语没有买什么书。
我的复习生活应该从十月份开始算,十月和十一月基本上平均每天看三到四个小时的书,进入十二月开始感到形势严峻,每天大概看六个小时左右,一月也差不多吧。因为我很贪睡,每天要睡十到十二个小时,又迷恋足球,冠军杯、意甲、德甲、西甲我都看,一月的中北美金杯赛我都没有放过,而且我每天要上一个小时网,所以大家算一下,留给我看书的时间也就不多了。
关键在于,我的成绩怎么样,否则我的经历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等成绩出来再说以上的话,我觉得是放“马后炮”了)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成绩,但是我大致估计在350左右,单科里只有英语有点难度,不过55分以上希望还是很大的。如果按去年的分数线来看,上线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我考的不是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院校,但也不是无名的“烂校”,怎么说也是“211”院校,在全国排名二十几位吧。即使我今年没考上,我也想对那些有志于考研的朋友说一句“别把考研看得太神秘,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第三篇 如何应付基础课
有一种观点认为,考研其实只有三门课程,就是政治、英语和数学三门基础课。我的感觉是如果你考的是经济、金融类的专业的话,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的考研只是把专业课的书背了三遍就去考了,感觉考的还很好。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同学,数学不好,就特地挑了一个不要考数学的专业---新闻传播学,三门专业课,两门基础课,这种专业课只要你能吹的起来,分数就不会太低,而且没有学过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这种趋利避害的做法大家也可以借鉴一下。

1 政治
首先我要提出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文科政治要比理科政治好考。一般来说文科比理科多一个“世界政治与经济”,怎么会更好考呢?大家可以看看历年的考题,其实这部分离不开几个主题:美国的霸权主义、世界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此外再结合中国的外交政策适当注意近年的世界热点问题,可以说大部分内容已在其中。当然只有这些是不够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几点:(1)政治里考历史的内容已是越来越少,而“世界政治与经济”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叙述战后世界发展历史的,我们其实不用象哲学、毛概、邓论一样地仔细背,稍微地看看,有一点印象就可以了;(2)就算考到,也脱不开某些主题,比如“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是永远不会错的,“美国是霸权主义的当然代表”也是必然的,有了这一点我们就抓住了主动权。
当然我的这一观点也是有前提的----我在世界政治经济这方面的基础较好。不是说我作过深入的研究,只不过我每天必看“扬子晚报”(只是因为我是江苏人,而不是这报纸特别好),而且不是简单翻阅,我几乎大部分文章都要仔细读过去,其中有兴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你想,这种习惯坚持了将近八九年,我对于国际事务的看法、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的了解和其他人比起来还会在一个档次上吗?更何况我经常看《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平时再看一些这方面的书,复习起来就更轻松了。
所以我的一个建议就是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买份报纸看看,既可以放松放松又有助于学习,何乐而不为呢?也许有的人说,这种做法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为了那几分值得吗?我的看法是这么做不是仅仅为了政治,这种积累对于英语和文科的一些专业课也是有益的。不信?举个例子,今年的英语阅读理解有篇文章与“安乐死“有关,要知道”安乐死“这个主题是经常出现在报刊上的。在欧美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呼声很高,但是各国政府的态度则比较保守,整个欧洲好像只有荷兰立法许可。如果带着这样的背景去看文章,是否对你理解文章会有帮助呢?总比一个连安乐死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书呆子要好吧。报纸杂志上的经济报道与评论难道在我们做专业课的论述题时就不能用上吗?当然你要考经济类的专业才行。
回过来再说,文科多了些内容,那么其他的哲学、毛概、邓论的题目就必然减少。如果建立在“世界政治与经济”比较简单的基础上,那么可能其他的题目就会比理科难一点。但是近年来文理科的题目是向趋同的方向发展,而且就实际来看,文理科之间不是类似的题目在难度上有差异,而是题目本身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不觉得在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有什么难度可比性。因为大家的书都是一样的,也许你在这一方面投入的较多,理解的较深刻,恰恰就考到了,也可能没有考到,做的是无用功。在这方面是因人而异的。

下面再来具体谈谈。哲学的后面四分之一是我复习时最头痛的,因为它太抽象了。幸好出题的人也很看的开(他似乎也知道大多数人达不到这个层次,呵呵),他不会出那种抽象的哲学理论,而是将出题的焦点集中在理论的应用上。他也许永远也不会考你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这些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他更愿意考你如何在某件事情上看出哲学来,而且往往是一些大问题来。所以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大的方面比如马哲三大规律、唯物与唯心、认识的本质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是肯定要考的,而有些东西可能会考,但是难以理解,很费时间,我就索性大概地看看定义,把时间更多地投入到重点上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十分喜爱的一科,因为我本身在大学学的就是经济,所以我只是花些时间背背定义、理论。实际上我觉得这一章没有什么难点,主要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能事半功倍。一般来说,在辨析题里,这部分的题目的分是最好拿的,可惜很少出论述,总的比例也只有15%到18%。
毛概和邓论我觉得这两门前者比较注重历史的阐述,后者就注重结合现实了,大概是时代的关系吧。由于原则上来说,考中国革命史的内容应该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实际上并不一定。2001年的文科卷只有一题单选一题多选,而且是考的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我觉得这种题目考理解比考背诵的多。今年呢?我记得单选里有一道是周恩来的反对什么,多选里是毛泽东的反对什么最重要。哎!我想,能够把这个东西都背下来的应该称得上是高手了,反正我那本那么厚的书里提都没提到这些,我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噢!再说说论述题,2001年丁肇中的那段话我觉得出的很好啊,本来以为今年应该出类似的题的,没想到今年出了很平淡的两道题目,邓小平与毛泽东思想、分配结构我想大家基本的分数都拿的到,关键是要能答的全面,方方面面都讲到。反正我就是拼命地些啊,不把空白写满誓不罢休,呵呵。相对去年来说,今年的论述题既不启发考生的思考,又没有结合现实热点考分析能力,可以说是失败!关于材料题我就不想多说了,大家有了材料在手上,怎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从材料里看到什么就吹吧,我就不信你能把环保吹成军控,怎么也得拿点分吧。

有的人会问,照你这么说,政治怎么会这么容易?我说容易是相对的,要拿55分(历年最高就55)很容易,想拿高分才难。我们来算一下,单选我们不能要求再简单了吧,绝大多数人应该拿到12分以上对吧,就算你拿不到十分最起码了吧,那么后面多选运气还蒙对一道也就一样了吧。那么多选要对几道呢?我的看法是一半,也就是7到8题,一般是8题,如果运气好做对9道那就赚到了。做多选的关键是抓一头一尾。开头几题主要是哲学与政经,不会难到哪里去,后面几题是世界政经与时政,这可是拿分的重点。假设你在前5题里对了三到四题,后5题了对三到四题,总的来看是六到八题,再在中间5题里拿到1--2题,扣除失误,总共做对7--8题难道难吗?现在我们再来看分数,12加14(16),应该是26-28,假设你在论述和材料里都只拿一半分,那么就是46--48,还差多少?按55算的话,就是7--9分,但是前面都是按最低目标计算的,而且历年辨析都是得分率较高的,拿一半分很基础啊,这么以来55分还有什么难度吗?实际上,一般来说政治应该在65分偏下这个水平,当然这对于那些以清华、北大为目标的朋友来说就不适用了。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