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斑竹弥二
我是一名考文学的学生,在考研方面,这不算热门。漫长的三天考试以后,我对考研有了新的认识。
试题并没有我预先想象的困难,很多是见过的,可是要得分就不容易。
我在考试的时候有了这样的想法,其实积累最重要。
大概是因为准备得不好的原因,在考试期间,我很拼命的看书,然而收效甚微,拿到题目,还是觉得在“吃老本”。平时熟悉的驾轻就熟,抱佛脚的就还是“雾里看花”。
在看考场的那一天,我碰到一个也考文学的跨专业学生,他本来学的国际经融,并且已经毕业了六年。他已结了婚,工作也很清闲,待遇不错。他来考文学完全是因为热爱。——这样的人很少,因此我很为他感动。——因为报考的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还好方向不同),我们在一起交流复习的心得。他踌躇满志,一路侃侃而谈,鲁迅老舍如数家珍,还对我谈了一些他的看法,比如,他要用解构主义来看鲁迅的作品。相比起来我就是心有惴惴了,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再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一定比他好。
他给我看了一本很厚很工整,也被翻的很旧的笔记。他说是三月开始复习的时候作的,比较起来,还在学校念书的自己,就只有汗颜了。
在每场考试以后,我都在想他考的怎样,我想我做题时的尴尬他一定没有。
我很真心的觉得,他应该考上。
其实考研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然我是对自身的素质而言。没有考上,也只能说明积累还没有达到需要。但是这个积累是要在耐得住寂寞,抵抗得住诱惑的一天一天里慢慢实现的。
一个教育学的在读研究生告诉我,其实导师喜欢一些有生活经验,有人生阅历的学生,换句话说,从校门到校门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不敢说别的专业怎样,但是文学就是。
文学是反映生活的,多一些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自然就能多一些领悟的能力。老师当然希望教学生学问,而不是从怎样生活教起。由此我以为,学会生活也是学会文学的必要。
今年考的的确是不理想,但在坚持了那十五个小时以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厚重了许多,毕竟我能考完就是胜利,虽然中途我无数次想退场。我以为我就是在考场上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积累。从今年的考试开始,慢慢积累。
我曾说过不喜欢王朔,因为他太浮躁(当然这是个人观点),我也想要剔除一些自己身上的浮躁气,安心的积累一些学问,一段人生。
璞玉尚须雕琢,况我一顽石?吸些日月精华,也想多些灵气。朽木要雕也要靠自己,所以我选择积累,为了考研也为了自己的人生。
新年之际作此文,与朋辈互勉,望来年共饮庆功酒,一醉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