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父母是无法选择的,无论他们贫穷或是富有。尽管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困境。当你微笑着面对贫穷的时候,贫穷就成了一笔财富,穷人的孩子更懂得什么是包容与豁达。对我而言,贫穷给了我比别人更多的生活体验,让我更早地懂得了自己的责任: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这种责任让我无法去自悲,去自弃。未来两年,我的求学之路仍然会是艰难的,但我有信心、有决心坚持下去,我一定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吴酬飞
他,曾经参加高考,成绩高出重点线17分,却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去广东打工,成为当地的一个民工;打工三年,他认识到没有知识,自己可能永远不会有出路后,重新参加高考并考上大学;
他,高考150分英语只考了68分,为了突破英语难关,大学时凭着毅力苦攻外语,不仅先后获得英语四、六级证书,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也考出76分的好成绩;
他,大学四年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所有学费生活费全部依靠勤工俭学和奖学金来解决,还要经常寄钱回家,照顾更为贫困的父母;
他,大学期间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并加入共产党,连续两年拿一等奖学金,其中有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奖额1万元;
他,最近接到通知,从160多名报考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食品科学专业,录取为今年唯一的一名硕博连读生。
他叫吴酬飞,26岁,浙江林学院生物技术021班学生,再过几天,他将成为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的硕博连读生。
辍学打工
1999年7月,吴酬飞从江西省玉山一中毕业,他的高考分数高出江西省重点分数线17分。但是当时国家还没有实施助学贷款等政策,而他的家庭经济又极其困难,他最终流着泪作出决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前往广州打工,只要努力,打工也会有出路。
到了广州,他才真正知道什么是民工:整天在工地里流汗,即使每天从早累到晚,也只能混口饭吃,有时候,甚至连温饱问题也很难解决。曾有一次,他的口袋里只剩下2毛钱,连打个电话给朋友的电话费也没有了,只能走10多里路回到住宿的地方;晚上他吃着盐拌饭,一边吃一边心里在流泪:我是带着梦去广州的,可是离梦却越来越远了。
从1999年8月到2001年10月,在广州打工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做过工地小工,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做过保险,在大众眼镜公司做过营销。
近三年的打工生涯,他没有挣到什么大钱,但他却终于知道,没有文化、没有文凭,他永远不可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只有重新读书,考上大学,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2001年秋天,他的一位广州医学院的朋友告诉他:“明年高考制度放宽,社会上的人也可以参加高考了,你有机会重新上大学了,到时钱不够的话,我可以借给你。”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带着打工两年半赚下的6000元钱回到老家,进入了补习班。虽然已经有两年没有碰过书本了,但他依然考上了本科,被浙江林学院录取。
走进大学
2002年的那个秋天。他带着仅剩的1100元钱来到浙江林学院。他知道,只有这点钱,是无论如何上不成大学的,学校了解了他的情况以后,帮助他从“绿色通道”完成了注册手续。开学后,在辅导员的帮助下,他向学校递交了助学贷款申请,申请每年4000元的助学贷款,还在校内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工作,并获得了学校的“育才助学金”,终于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虽然生活上有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学习,他知道,能读书,读好书对于他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事啊!为了节约时间,把逝去的时间夺回来,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之前起床,到学校图书馆旁边的小山坡上读英语;晚自修后同学们躺在寝室的床上看电视,他却会在寝室阳台再看上一个小时的书,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学校山坡上的那块石头,他一坐就是4年,至今仍然是他的“御用专座”。
艰苦的四年,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始终保持班级成绩第一,先后两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一次校三等奖学金、一次国家一等奖学金、一次育才助学金;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与贫困斗争
大一,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并靠着校内勤工助学工资、奖学金和向别人借钱解决生活费。他永远记得,在“育才助学金”发放的前一天,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了2元钱。他感觉到自己必须参加更多的勤工俭学活动,为将来考研究生和保证自己的生活,积累一些经济基础。
从第三个学期开始,在老师同学的介绍下,他除了参加校内的勤工俭学以外,开始带家教,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可以带4个家教,早上一个、中午一个,晚上两个。自从带了家教以后,他更加忙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拿一等奖学金,相反还拿到了全国大学生最高级别的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一等奖——人民币一万元整。
对于吴酬飞的艰苦与坚强,聘请他勤工俭学的学生处史冬辉老师说:“吴酬飞是来帮我处理一些来不及处理的日常事务的,经常需要整理资料文件;虽然是个男生,但是他做事情却十分仔细,而且十分勤奋和踏实。作为一个生活费、学费全部自己解决的学生,成绩却依然优秀,真的很不容易。”
选择考研
“在苦难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积极的帮助我,我有很多的好朋友,我从内心里感激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由于成绩好,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和他在一起,每学期期末,他的课堂笔记总是成为同学们最为抢手的复习资料。吴酬飞也总是十分乐意把自己所有的学习资料拿出来与人共享。不仅如此,如果了解到有同学成绩不好要补考,他也总是义务为他们补习。吴酬飞认为,“患难之情”是友谊的试金石。
吴酬飞在担任学院分团委组织部副部长期间,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为学生服务,尽力为一些困难学生解决燃眉之急。在大三时,他无偿担任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04级两个班的副班主任。在这期间,他为班里的许多困难学生找到了勤工俭学岗位。贫困学生参加勤工俭学以后,他每次去学生寝室时,都不忘提醒他们不要因为做家教而影响学业。
有一次,他在学院老师那里知道一件事:学校里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贫困生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在学院分团委书记苏小菱老师的支持下,倡导并组织同学开展了“新长城”助学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定期到学校各个部门和学生寝室收集废旧纸,将其出售给废品收购站,所得资金成立“新长城”资助基金。在他的努力下,该基金成立2年多来,已经资助了10多名特困生。
感恩回报
“在大三的时候我也曾经犹豫过,是选择工作,赚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就在他左右摇摆的时刻,父亲对他说:“孩子,选择你最想做的事情。”父亲的这句话,使吴酬飞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吴酬飞说,自己不仅仅是在为自己读书,同时也在为父母而奋斗。最后,他慎重决定:选择考研。
要考一定要考公费的、最好的大学。经过了解,他知道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食品科学院今年要招20多名硕士研究生,而且这个项目是德国和江西省教育厅合作的项目,其中第一名可以获得硕博连读的资格。这一消息让他兴奋了很久,一方面南昌离家近;另一方面,这个名额不但不要学费,还有经济补贴,如果读博士期间学习成绩好,还有机会去德国做博士后研究。
锁定目标后,他把所有勤工俭学工作都让给了需要的同学,自己整天在图书馆里努力,开始为理想而奋斗。在考研期间,因为不能赚钱补贴生活费,还要买考研资料,经济负担更加沉重,但为了使自己能进一步深造,实现心中的梦想,他艰难地坚持着考研之路。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今年4月18日成绩揭晓——他以总分390,英语76,政治85的成绩考出了南昌大学微生物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食品科学硕博连读班录取,获得了唯一公费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机会。而这时,他身上已基本没钱了,甚至连买张车票回浙江林学院,把消息告诉给老师的钱也没有了。
拿到了硕博连读的通知书后,吴酬飞又钻进了实验室,接着写毕业论文。本来他的关于森林生态的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得知自己以后将从事食品研究,将运用到分子方面的知识,他又向学院提出申请,请该校另一个教授黄坚钦指导再做一个毕业论文——山核桃成花基因克隆。据了解,这个课题需要研究生水平才能进行研究。
说到明天,吴酬飞充满了希望:“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管理,我更加愿意做一名科研人员,为中国老百姓能吃上健康的食品而不断努力。”他说,自己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奶制品,现在中国奶产品管理上还有一些问题,他希望通过努力,让中国老百姓都能喝上更好的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