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5日下午五点半,随着最后一个字潦草地写在《新闻史论》的试卷上,我的第一次考研生活就正式结束了。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心情十分平静,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我都十分满意自己的成绩。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考研,因为那里通往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还是让他去考研,因为那里本是地狱。”
对于我来说,那里既不是paradise,也不是hell,而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我只是选择了这一时期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在这种生活中,你在沐浴着知识的“浸润”,这是最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高贵的权利,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此悟性和行为能力。
备考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当我静静坐在图书馆的一楼考研自习室的时候,看着周围这一群可爱的学生埋头苦读的情景,似乎身在“小宇宙”的磁场,感受到周围散发出无尽的能量,这就是希望和力量,可以免疫的“兴奋剂”。如此,你便逐渐爱上了这种生活,当然这其中也会有很多莫名的烦恼和身心的疲惫,但正因如此,我才称之为生活——生活本是酸甜苦辣。
临考的前两天,我写了一封600余字左右的研友告别书,贴在门上,每当看到他们驻在门前静静阅读完时,我便有了另外一种感动,至少你的文字引起了别人的共鸣。
我的考研生活,没有告诉父母及亲友,所以前去考试时是孤身一人,每当看到其他考生聚在一起说笑、报怨、难过和骂娘时,真的很羡慕他们,无论考得如何,至少有人同他分享内心的感受,看着他们坐在餐馆里候餐,自己在小雨中不知所措地徘徊。
总结一下四门课程,政治不难,50分的选择题命中37分,但如果检查一下,至少能减少7分的损失,估计总分70;英语很BT,特别是阅读,目前还没有哪一位老师敢称自己的答案是标准的,连外教做题时也是错了不少,说中国人怎么这样思维,这门课估计55分。专业课感觉还好,只是时间分配极不合理,做新闻史的时候,自己太陶醉了,就差没笑出声,那道15分的评析“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及现实意义”,我估计写了1800字,以至于后来用15分钟做了两道各20分的新闻理论分析题,所以专业课很难得到好分数。《新闻业务》这门课,写消息时,仅“创作”标题时就花了20多分钟,结果还是没有弄出什么“冲击力”的题目,后面写评论的时间严重不够,只好龙飞凤舞,还好以前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上看过同样的文章,终究是一气呵成,制作标题的反映过程就一秒钟,自我感觉颇好,就不知评卷老师的口味如何?还是把分数想得乐观一点,估计110至115之间。这样看来,第一次考研的回报总分大约是350,而去年我报考的这所学校的录取线是365,所以,结果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