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考研热气浪惊人,考研人数一路狂飚突进。他们当中既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也有屡败屡战的“老战士”;更有停薪留职甚至辞去公职。他们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为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正式的研究生。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提及考研进修生,这得先从在职进修研究生说起。在职进修研究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在有条件的高校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培养在职进修研究生是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的规定要求,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一般有三种进修方式:一是研究生课程单科进修生;二是研究生课程专业进修生;三是攻读硕士学位进修生。而考研进修生,顾名思义是在进修研究生课的同时又准备考研的人,它是从在职进修研究生中出现的考研一族。就目前情况来看,考研进修生占在职进修生研究生的大多数,且逐年呈上升趋势。是什么原因使得考生对考研进修生颇感兴趣并趋之若鹜呢?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答案就在相关学校的招生简章《研究生课程进修》中:“进修生入学后,随我校正式研究生同堂听课,同卷考试,在进修课程的同时,您还可以参加第二年及以后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成为正式研究生,在其入学报到前三年内所学课程成绩有效。”
撇开这些不说,考研进修生之所以愿冒停薪留职或辞职为考研的风险,且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除了找寻更好的环境集中精力学习,确立更高的人生平台外,还因为他们都免不了有“猫腻”的心态:凭借在校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在独木桥竞争的游戏中取胜。想想看,跟正式研究生同堂听课。很自然地通过跟老师套近乎,以获得考研第一手资料;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从“过来人”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对症下药。有位考生尝试着给他报考的导师写信“投石问路”,那导师居然回信了,信中说:“对于你想报考研进修生,我不表示鼓励。因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考上”。可那位考生还是咬咬牙报了名。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们不禁要问,踏上“考研进修生”之路,是否意味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事实是,对于众说纷纭的“考研进修生”,是其一分子的考生应该最有发言权的,已考取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张同学说:“我是由考研进修生而考上研究生的。我没有发现自己与别的考生有什么不同。如果说不同,那就是我除了每天约7小时的睡眠以外,其他时间都在学习和思考”。中南大学一位姓艾的同学说得更干脆。他说:“考研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就像放大镜一样,凝聚你的精力于一点就会无坚不催”。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考研进修生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他的老乡,也就是他的同门师兄,问怎样“公关”他的导师。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老乡说:“目前你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不要想歪了。只有相信自己,挑战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个女生只身一人到一所重点大学成为一名考研进修生。苦吃了不少,但没想到有门专业课没有符合录取要求而名落孙山。查询出成绩的当天,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坚强的她再也忍不住了,泪水顿作倾盆雨。而她的男友,跟她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奋斗,一样的渴望,却有着不一样的结果,他考上了。望着泪眼婆娑的女友,他一句劝慰的话也说不出来。毕竟考研进修生,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说,他们为考研付出的机会成本太高了。在单位工作时的年薪没了,每年还要交报考学校6000至10000元的进修费,此外生活等诸方面的开支也不是小数目。如此大的经济支付,如此高的拿青春赌明天的期待,没有考上,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不成功,便成仁”是考研进修生的普遍想法。但充分估量自身的条件和实力也是十分必要的。既要清楚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工作条件,又要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走考研进修生这条路,就意味着诱惑与困惑兼并,希望和压力俱在。
当然,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包括考研进修生在内的在职进修研究生,做到不乱办班、不乱发证、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要从根本上改变考研进修生以及其他研究生工作中的尴尬状况,单靠学校和考生自身显然是不够的,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对考研内容、研究生学位和研究生工作诸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势在必行的。(刘瑞明)
《光明日报》
(20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