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中读到的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故事 >> 正文 从考研中读到的

考研试卷库
从考研中读到的


  我是个自考生,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从01年开始艰苦的自学,到06年完成学业进入大学之门经历了5年的时间,在这5年,许许多多已模糊不清,但是翻看当时写下的一些言语,看着当时激动在纸上留下的泪痕,便又生出千般万般的思绪,久久不可平息,遂作下文,以此铭记。
  我想写个东西应该都有一条线的,我的线可能就是:我们要学什么?我们在哪里学?我们怎么学?学完了在哪里发挥自己的所学?
  一、《竺可桢传》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名人自传, 我读了3遍,从他少年的刻苦好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到留美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整个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那个年代有许多困难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那样一个动乱不止,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一直坚持学习并学有所成,不说有多伟大,至少是让人钦佩的!我想,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各种生活条件基本满足或相对满足的条件下,一心一意钻研学问也许就是那个年代读书人的写照吧。试问:在物质条件非常优厚的今天,这些老前辈还能成为我们行动中的榜样吗?也许时代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吧,不过我认为,古今中外,有些东西是一致的。
      在这之后,这个系列的书还读过〈〈吴健雄〉〉,〈〈华罗庚〉〉,〈〈詹天佑〉〉,〈〈陈省生〉〉等等,找规律来看,他们都有非常多的相似点,我想,读者还是自己去看看,关键是要有心,它山之石,要明白大家的路有偶然,也有必然。即使自己不能成为大家,能学到一点点关于做学问的皮毛都是十分珍贵的。
  二、 学习治学的精神固然重要,学习的道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心态都很重要。1999年的一期〈〈人物〉〉杂志可以说决定了我的大概方向。有一篇人物传记是写清华大学的彭林老师的。老师也曾历经众多困苦和磨难,他当时在北师大求学时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在今天来看简直不可想象,甚至连吃一顿像样的饭都很不容易,当看到彭林老师含泪吞下他老师给他包的饺子的时候,我被感动了。我知道大家可能觉得我所叙述的东西无味,如果你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再潜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也许你会有我相同的感受。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潜能。”已经忘记了这句话的出处,不过我可以肯定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熊熊燃烧的斗志中,在前人给我们做出的榜样中,将自己的潜能逼出来,过了这个坎之后,在你眼前的必将是另外一番前景。
  三、写到这里,该是说说学习方法的事了。“具体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关键的还是学习的方法。”(又忘了出处,见谅)其实这是最难写,最难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地方。太窄,可能让不同专业的人觉得作者偏心;太宽,大部分人又看不过瘾。我也读过几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其中,让我觉得能大家接受起来容易一点的只有一本:〈〈考无不胜〉〉。我不想醉心于考试,但是要想在治学之路上走,在今天的社会,还真要学会一点考试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到达你想要的高度,也是在现有体制下证明自己的方法。
     〈〈考无不胜〉〉是陈祥星先生写的,他在大学毕业后的5年当中,通过了CET6,MBA联考,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师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会计学博士入学考试等等。书中,他记叙了他这几年边工作边参加考试的战斗生涯。也许诸多考试的最终实现价值有限,但是却提出了一些相当有益的学习方法。
      “我在近几年的学习中,经常会在脑子里假想,加入要我想别人解释一个问题,我要如何简单地将清除,越简单越好。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疲劳,而且会有意外的收获—通常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这个段落我是最有体会的。记得还是在参加〈〈现代语言学〉〉这门考试中,我在向别人教授语音学中的发音基础的时候就用刀了上述办法,不仅听者得其意,巩固了国际音标,连各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都一次性记下来,那种成就感是做其他事没有的。
     “对企业而言,企业的资产是其资源;对学生而言,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其资源。企业不应当完全以当期或短期的分数为目标分配其资源,学生也不应完全以当期或短期的分数为目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将学习分为1)为考试而学的,这里面又细分为短期提高项目和长期提高项目。例如,我报考的学科要考《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我的基础较好,可以当作短期提高科目来分配时间和精力,而英语和政治则是很长时间没有接触的科目, 也理所当然成为长期提高科目,分配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事后进行统计也发现,如此分配甚为合理,不仅解决了时间精力的分配,而且也注重调节了效率,为取得高分获得了理论基础;2)非考试的学习。在考前3个月前基本上1周就可以看完一本包括小说,文选,杂志等等在内的很多课外书。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天晚上,我在看一本古书,同是考研的室友看到了,说:“你还有心情看这个啊,都什么时候了。”我本来以为我会收敛一点,但是那本书太好看了,一些东西让我爱不释手,没办法,不过考完才发现,我这个科目如果眼界很窄的话,答题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铺展开来,由此看来,不同科目的同学在采取不同学习方法的问题确实很重要。“掌握的方法越多,应用得越熟练,书肯定是越读越快的!当然,方法是一定要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掌握的,否则,我们会犯另一个错误-----就是片面地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我们一旦花时间做了习题,时间就不能让它白花了。总结一下解题方法和解题是的错误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拿英语来说,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追求练习的数量,但之后发现分数并没有因此提高,总是维持在同一水平。后来发现了这个问题,每做一篇就复习一下,把错误之处高清楚,然后花点时间来复习这些错误,充分利用了这些错误。
         “在学习和考试的问题上,老想着学了又没有用,我们会很累,努力学习了却没有理想的回报,我们会很难受,老想着多做试题,结果往往是什么试题也没有认真去做。。。。过分注重结果的学习肯定是不合适的,往往会失去学习的本来意义。”这些话如果总是在说,会有很多朋友会觉得很烦。我不想详述了,我在本科阶段读的二外日语,我虽然没有成为日语专业翻译,但是在工作中,就用那学到的1800个单词,成功解决了一些技术问题。当时学日语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我还能在这里用上,而且还没有想到那种解决问题时候的感觉如此美妙。再例如,很多人认为政治这门课好恶心,但是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哲学这么美,我做人处世方面,在思考问题方面受益匪浅。虽然我不能将具体事例详述出来,但我认为,知识确实存在一个体系得问题,如果这个体系很完善,在今后碰到问题的时候,总有用得着的地方。
          “学习过去的考题,这是我惯用的有效招数,一般有人认为,考过的题目不会再考,但我认为,考过的试题很容易再考。我学习考题还有一个依据-----考题一般能反映出知识体系得重点,即使我不能读到考题,从学习的角度来看,通过学习考题的方式把知识的重点复习一下也是很好的。这里的考题指历年实考得真题,不包括所谓的 “模拟考题”,“模拟真题”。 “学习考题时光看答案的效果不好,如果时间允许,我碰到模糊的问题会反倒教科书相关的地方仔细看看,我往往就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实际上,这种时候是很容易读到考题的,例如命题者过去在书上的某个地方出了题,而这个地方又是全书中重要理论或论证过程的出处,今年的考题很可能还会以不同的形式考察同样的内容。因为,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命题者总是会不厌其烦、执著的,几年如一日的考察我们”这里解释的非常清楚,搞不搞地定真题就看各位的了。
        四、 在写完“学什么”、“怎么学”之后,再来看看“在哪里学”。记得在北大中文论坛上看到一位师姐说:“对读书人来说,做学问无非就是一张书桌,一盏台灯而已。” 如果你还没有体会到这个境界的话,说明你还没有明白读书真正的乐趣,孔老头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非让你做书痴,只是你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自己所读的书的问题。如果不喜欢,折磨自己去看,到头来又到处抱怨,做一个这样的愤青确实没有什么意思。再如选学校的问题,我们都想往34所跑,为什么?因为这些学校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有更好的老师,更强的对手,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是否在34所之外,就不能把学问做好呢?
  后记:全文基本上是书摘,那结尾再来一个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描绘了他当时的心情,其实我考完的那天心情也差不多,借来一用,片刻无语。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