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我的导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这样对我说:“我是择优录取,谁的分高我就要谁!”
当时他跟我打赌说:“你考不上很正常,要是考上了,那才叫不正常呢!”后来我硬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全书都背了下来。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我兴奋地扔下手头的工作,一直跑回到家中,手抖得连门都打不开了,就拼命地砸门,然后扑倒在来开门的丈夫怀里,失声痛哭。我是在用哭声告诉丈夫,在这场决定我命运的考试中,我赢了!
考研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一颗“不甘的心”。
“只要你是真的想上学,那你就一定能考上。”我用这句话激励了不少的同学、朋友以及我的学生。
其实考前你根本不用想那么多。根本不用想以后的书怎么难读,实验怎么难做,以后到哪儿去工作,更不用去想你的对手有多么强大,只要你是真的想上学,那么去想一想你能重新回到教室的那一刻就足够了!
我考的是医学硕士,苦的倒不是那一摞摞厚厚的书,我遇到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感慨了这么多年,终于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告诉所有与我有相同经历的考生--只要你不满足现状,并决心改变它,那你就一定能成功!
当年我的对手有近十名,统招名额只有一个。而这些考生中有三名是优秀学生被留校任教的,从事本专业已二至四年,考取本科内研究生可谓“手拿把掐”了。“外面的人”能考上吗?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困难可想而知。
“你别考了,我们科不会要你!”
“你没有干过皮肤科,专业你考不过我们!”
“专业基础也是我们校出题!”言外之意是不言而喻的。
“你准备校际交流自找出路吧,我们学校不会录取你!”当我的成绩是第一名被公布之后,我的对手还这么“关心”地对我这样说。
幸运的是,我的导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这样对我说:“我是择优录取,谁的分高我就要谁!”恩师的话给了我信心,也是后来鼓励我一直学下去的精神支柱。至今我的心里非常非常感谢他老人家,我把他当成父亲一样尊重。
复习之初,我首先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因素。
不利因素:
一、读大学时,我成绩一般,在所在城市三十九名同学中,我的成绩排在三十四位。所以我一直深信自己不是聪明人;
二、80级的大学生只学了一点点医学英语,而硕士生考的是公共外语,复习之前我用1989年的考研题进行了自测,只得17分;
三、毕业工作已五年,先后从事过内科、耳鼻喉科,而这次要考的是完全陌生的皮肤科专业;
四、毕业后的头两年,因患病一直在服药,深信自己的脑子已麻木了;
五、对手很强大。
有利因素:
德高望众的导师会根据成绩公正录取。
其实当时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是:我对当时的工作不满意,只有考上学,才有可能换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所以我一定要考上!
决定考硕士的时候,离考试只有五个月。我把最初的两个月先给了综合卷,也就是我最害怕的一张卷子!五科共七本书,加在一起已超过一尺高,我准备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它,并要求自己至少看上两遍,这样每天至少要看一百多页!由于大学时的基础未打好,又扔了那么久,每天至少要看十个小时以上。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硬指标,不完成绝不睡觉。结果综合卷的成绩是我五科考卷中的最高分73分。两个月的时间过去后,综合卷的内容再也没有时间翻了。
剩下来的三个月中,最后一个月给了政治及专业基础课,而中间的两个月用来看外语。
我参加了政治课辅导班。记得最初的几天里,我的思想根本无法集中,就连简单的句子都记不下来。没办法,上课的时候,我总是拉上丈夫跟我一同去,回到家里让他帮我补好笔记,再给我重新讲一遍。过了一两个星期之后就觉得顺多了,不用人帮助也能记下来笔记了。这些对于一个应届考研的学生来说,是不能理解的事情,而对于工作了几年的人来说,都会有同感--提笔忘字。
其实考研最大的麻烦还是外语。许多考生考试失败都是因为外语。尽管现在考研题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但道理都是一样的,考的都是基本功。其中词汇量是很重要的。我也许占的就是这个便宜。大学的时候,我们学的是医学英语,考研是公共外语,而我在大学期间有个习惯,总爱买一些英语小册子看,看完就扔掉,然后再买新的,久而久之养成了快速阅读的好习惯,词汇量相对比较大。所以虽然扔了那么多年没看书,还是很快能把遗忘的单词回忆起来。
我认为外语的考前复习最主要的是对考试的形式非常熟悉,按部就班地学习教材恐怕不是一个好办法。我在整个考研过程中,连一套系统的教材都没有看过,别人问我,你学的是哪一套书,我着实答不出。
记得那时候只借到一本顾南华的《初中级英语考试指南》,当时此书虽已再版发行高达一百多万册,书店也很难买到。当我一直看到1990年元旦的时候,我的同学和她的研究生丈夫来家做客,这位研究生发现我看这本书,就告诉我:“硕士研究生考试比此书要难一些,读中高级的那本才可以。”我一下子就害怕了,离考试只有一个多月了,才知道自己看错了书,怎么办?当时他跟我打赌说:“你考不上很正常,要是考上了,那才叫不正常呢!”后来我硬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把全书都背了下来。从考前的自测17分考到了65分!我那位同学的研究生丈夫在这场赌博中失败了,并为此请我们夫妇吃了一顿。
结果我以总分348.5分的成绩获皮肤科专业第一名,单科成绩全部在65分以上,成为皮肤科第一批录取的惟一一名统招生。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我兴奋地扔下手头的工作,一直跑回到家中,手抖得连门都打不开了,就拼命地砸门,然后扑倒在来开门的丈夫怀里,失声痛哭。我是在用哭声告诉丈夫,在这场决定我命运的考试中,我赢了!
考试的成功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我不再认为自己笨,我认为至少自己和其他人一样的聪明。我的体会是脑子越用越聪明,现在我已经四十岁了,但二十几位的数字看上两遍就能脱口背出。这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但是那五个月的复习也带来了副作用,考完试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凡带字的东西我都不敢问津,哪怕是一张报纸。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完全放弃了看小说的习惯,至今连杂志也很少翻了。
考研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一颗“不甘的心”。
记得1985年大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被分配到结核病医院。像这样的医院和外界相对比较封闭,人际关系很好,很少有勾心斗角的事情。科里的老师热心地帮助我,自己工作也很努力。一年后我患了“职业病”,为此我开始对这里的工作环境产生“反感”,于是调到了一家综合性医院,做耳鼻喉科医生。如果在一家大医院,有上级医生指导,手术当然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在小医院则不同,手术是凭当学生时实习的印象,看书摸索着干,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对患者还是术者都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以至于每次术后都是提心吊胆回家,唯恐在梦中被护士唤醒。高度紧张了两年之后,我决心到大的医院去进修。
我选择的是一所卫生部所属的医院,这里的医生都是教师编制,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外,还担负着教学及科研任务。于是我被这一群体的积极向上所吸引,加入其中的强烈愿望便成了考研的动力,正因为这次考研,改变了我现在的生活。这是当初我所没有想到的。
199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论文也被美国的一家杂志社采用。1996年开始被省电台聘为客座主持,先后主持了“寻医问药”及“名医坐堂”节目,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生活看起来很美好。
一次国际会议又一次改变了我的命运。1998年10月,北京,“亚洲皮肤科会议”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世界各国皮肤病专家云集于此,让我亲眼目睹了同行专家的风采,也让我产生了很大的感慨。前面的舞台是大家的,只要你是真的想上去,这个舞台上就有你的一席之地!而且医学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努力,就是台下也没有你的位置。而我,毕竟不到四十岁!从北京回到家里,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的心情一直都不能平静下来。在读书与不读书之间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儿子才四岁,需要妈妈,而我所在的城市又没有博士点,要离开家庭和儿子,放弃工资甚至可能放弃工作单位,这需要很大的勇气。1999年4月3日博士考试,而我在98年12月底才决定下来。
父母是不可以选择的,我庆幸我的父母很伟大。导师是再生父母,我们有选择的权力!“考!一定要考最好的导师!”我对自己这样说。在我下定决心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信给导师--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主任委员、我国皮肤科学界惟一的一位工程院院士陈洪铎教授,告诉他我要做他的学生。我的目的是:先断了自己的退路,将自己逼进考场。我对自己这样说:“只给自己这一次机会,我绝不第二次进考场!”
现在我又一次如愿以偿了。坐在中国医大的教室里读书,心情却异常地平静,因为从这新的群体中,我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我决心在这里好好地充实自己。以后无论在哪里,我都会积极向上,努力工作。我相信,只要不断拼搏进取,每个人都会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