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常说考研是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可是对我而言绝没有这些个闲情逸致。实在的讲,我想要有条看起来比较光明的出路,不考研?得了吧。
我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哲学系三年级学生,学校的牌子不软也不是很硬,那些个大学排名榜从来没进过前十名。一般的学生想找个工作似乎也不难,可是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情况就有点不同了。记得刚进校门,院领导为了安抚军心,说我们院就业率是全校数一数二的。但后来和99级的师兄师姐开交流会才知道,就业率高的前提是,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师兄师姐考上研究生,而本院以往每届只有20几个人。也就是说,每年只有10来个学生找工作,学校提供的工作能解决一大部分,即使有一个两个找不找,就业率也是百分之七八十呢。那时师兄师姐还很不理解的说我大一的学生想这些干什莫,我哭笑不得,工作可没有招生“扩招”的快啊!
果然,正赶上了扩招的年级远没有以前如此幸福、幸运了,学生数量一下子变成了40多人,这多出来的20多个怎麽办?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提供的工作机会优先考虑推荐没保上研的学生干部、关系户,他们还不够分呢,我们没钱没权没关系,更没分了。再说自己出去找工作又谈何容易!2002年11月,我去招聘会遛了一圈,偌大一个展厅,上百家单位,只有5家学校招收哲学专业,3家标明“硕士以上,本科免谈”,1家早早挂起“名额已满”的牌子,还有1家倒是什莫也没写,挤过去一问,那边说:“本科啊,倒不是一个都不要,不过还是硕士以上比较好。”至于别的单位,有的一听你是哲学系,立刻声音提高八度,用看ET的眼神看着你,“哲学,我们不要!”然后除非你是奥黛丽.赫本,否则看一眼都懒的;还有比较和善的,就似笑非笑的看着你,最后蹦出两个字“不要。”唉,我想不考研,行吗?
还有一点,考研是重新规划未来的一条较为现实易行的道路。高考为了大学文凭,很多人不得不读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在哲学系,这种情况根本是一种常态。在我班上,只有一个是第一志愿,还有一个第二志愿,剩下来的四十多个难兄难弟都是从各个非冷门专业调剂过来的。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兴趣,学科的特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历年情况大致如此。可想而知,本系历年来所创下的全校考研率第一,跨专业范围最广的历史纪录是怎麽来的了。再者,哲学作为一种爱好,可能让人心醉神迷,但是作为终生职业,“要忍受精神的孤独,物质的贫乏”,院长如是说。而且就我所了解的情况,使得我对中国未来三十年内的哲学发展持绝望态度,这伟大的事业看来和胸无大志的我是没什莫缘分了。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专业厮守四年已经让我耗尽了耐心,一想到以后还要面对它,简直是不寒而栗。长痛不如短痛,为了摆脱这乏味的专业,为了心中的理想,还是考研吧。
在大二那年,我开始考虑转行,最后决定:跨校跨专业,考名牌热门。我知道这很难很难,我也知道我将为此所已经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也许是数年的光阴和大量的金钱之外的更多的东西。至于值不值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没有人能保证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得到的同时意味着失去,做成一件事情总是需要代价的。
我想,当我年轻还输得起,还可以从头再来的的时候,都没有勇气为自己的梦想拚搏一次,难道要当我老了的时候回想往事,为此后悔,为此遗憾吗?为自己拚搏一次,即使失败,也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