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跨校读研 归属感在哪里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故事 >> 正文 困惑:跨校读研 归属感在哪里

考研试卷库
困惑:跨校读研 归属感在哪里

  经济、就业、情感成“三座大山”

  本报记者 狄多华 实习生 朱海燕

  “没有电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杀杀杀……”王江的电脑鼠标不停地点击,但屏幕上代表自己的人物还是被怪兽所杀,电脑提示游戏结束。“靠,又死了!”狠狠地吸了一口烟,王江说了一句脏话,开始新的游戏。时间指向上午10点。

  王江是兰州某高校经济学专业研一学生。同学向记者介绍王江时说他是“很有想法”的人。而记者眼前的这位研究生蓬头垢面,不仅还没洗漱,而且光着膀子。王江说他们一周只有两节课,其余时间归自己支配,“如果没有电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三学生姜鹏算了一下,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12小时(甚至更多),他的时间多是在网上泡着,有的同学甚至“全天候在网上”。他补充,“有的同学是在查资料。”

  回想起自己刚来的日子,姜鹏用了4个字:“捶胸顿足”。“那个悔啊,空虚、郁闷啊,一直在想读研到底值不值。”姜鹏说。

  兰州大学攻读MBA的罗频宇说,现实的研究生生活把他的希望“击得粉碎”。班里100个同学,出勤率最差时不到五分之一,“一般来上课的也就一半,混文凭的气氛越来越浓”。今年31岁的他已经有7年的工作经历,他坦言自己现在读研就是为了学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跨校读研的学生融入不了新的高校的氛围,缺少学校的文化认同,“像是边缘人”。

  “我们不是烟酒生”

  “研究生以前是指做研究的学生”,兰州大学社会学与哲学系研一学生林连华摇着头苦笑:“我们不是社会上所说的烟酒生,我们也想静下来好好做研究,但社会和现实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提前面对社会。”

  林连华借用某位老师说过的话——“研究生就是社会剩余劳动力的暂时安顿场所”。她认为研究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比如说,论文没有发表就无法取得学位。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累计有130多名研究生因为没有完成在省级刊物发表两篇论文的硬性规定而没有拿到学位证,成了所谓的“延久生”——即延迟毕业的学生。

  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的李程有更深的体会,她觉得自己的就业信心并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本科毕业,我可能觉得1500元的工资差不多。但研究生毕业,2000元的工资我会嫌少。但用人单位呢?他或许更愿意用已有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

  李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学费5000元、住宿费1200元、加上学杂费、书本费等一系列的费用,研究生3年的资金成本应该在3万至4万元左右,“还不包括我们失去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研究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研究生吕文达说,研究生该有自己的定位,但不能自以为是。问他是否有读博的打算,他连连摇头表示已经读了“半辈子书了”,现在的就业形势必须“先找口饭吃”。

  据统计,近几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从1980年的2.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49万人,预计2010年将接近100万人,近3年还有25万人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研究生中有抑郁状态的占6.53%,有焦虑状态的达到5.74%。

  经济、就业和情感问题被王江视为研究生的“三座大山”。他分析首先是经济来源问题,公费名额毕竟有限,大多数研究生还是自费,更多人来自一般家庭。每年一万元左右的费用不是小数目,研究生最小也二十三四岁,也不好总向父母伸手。所以很多的同学出去兼职是很正常的事。“不仅可以赚点,还可以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何乐不为?”

  “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王江分析。“每个人都会和自己本科没考研的同学作比较,想着一定要比别人好”,这使得研究生找工作“甚至更难”。

  说到情感问题,王江挠着头皮,不好意思地笑:“我就是所谓的研究僧。”很多同学都因为考研等一系列原因而没有“另一半”。

  “我三年的生活费都是自己解决的。”兰州交通大学岩土地下工程系研三学生周立波提起自己的“自立”很是自豪。他在外面兼职、代课,“再加上平时做课题,导师给的补助。”周立波表示,自己平时的实验课确实很忙,但还是会抽出时间去做。他认为做社会实践是“一举多得”。既可以缓解经济压力,还是一种锻炼,就业时更是一种经验。

  校园文化吸引不了研究生“我们的兴趣点在社会”

  在兰州大学研究生专用自习室里,林连华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校园生活。“三点一线”: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宿舍,她认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吸引不了她们。学校没有针对研究生的活动,大多还是停留在本科生的层次。她摊开双手,无奈地说:“这个校园太平静了。”

  努力从脑中搜寻自己参加过的校园活动的姜鹏最终选择放弃,和舍友相视一笑,“好像从来没有参加过”,他解释由于年龄、家庭结构、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差距,研究生的交流和本科时有很大的差距。“本科时宿舍的兄弟打完架可以抱着一起哭,但研究生时可以深入内心的很少。”他不无遗憾地说:“研究生社会化程度更高了,社会属性更浓了。”

  正如吕文达所说的“现在更多的是交人而不是交心。”他觉得更多的交往是为了存储社会资源,“中国有句老话: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兰州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杜泽宇认为,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是能力比本科强,参与度不够,更愿意做旁观者。“相对于本科生年龄小对事物充满新鲜感、充满激情相比,研究生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李一认为组织研究生活动的难点在于无法找到共同的兴趣点。“研究生更强调自主性。”李一表示他们无法用一个活动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同时李一也强调这和研究生有很强的功利性有关系,“他们希望付出就有所获得。眼光更高,觉得更多的活动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意义就不会来参加。”

  兰州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杨永健教授在研究生工作方面有自己的认识。他更强调研究生的自主性,学校在研究生方面实行“三自”方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同时兼具研究生导师身份的杨永健教授表示:“在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是学做人多过于做学问。”他认为“老板制”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异化了。针对“课题是联系导师和学生的唯一纽带”这一现象,杨教授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他举例说在某著名高校遇到过“一个导师带132个学生”的情况,这不是导师决定的,“尤其是热门专业,有名气的老师。”

  杨教授认为研究生“走出去”可以多接触社会,可以和社会多交流,但必须规范化。

  兰州商学院研究生郑小强认为:“是现实的问题和压力把我们的兴趣点引向社会。”所以他觉得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应该更多地与社会接轨,不能让研究生“在校园里闷死”。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