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求学·考研》杂志
作者:熊正龙 赵艳 黄晓庆 周博 罗胜利 赵玉亲
“我只是想考上,三年不能就这么浪费了。”小孟毕业于西北大学,本科学习优异,考研却以两分之差落榜。今年他已是第三次考研。
同样毕业于西北大学的小周,大学期间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读研正是他实现理想的重要规划。连考两年,小周终于进入了心仪已久的研究生院。
毋庸置疑,有人欣赏重考的隐忍与坚强,有人珍视重考的拼搏与历练,有人无奈于重考的煎熬与痛苦……在这种种表象的背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考研,究竟应该坚持多久?
近日,《求学·考研》的网络调查显示,421名考研成功者中,一次考上的仅占24.5%,考了两年的占42.3%,而考了三年及三年以上的人数比例高达33.2%。
这些“考了又考”的考研人,有着动机各异的“考研梦”,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种一考再考行为?它到底值不值?也许,只有在对自我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我们才能理性地认识重考。
透 视
每个重考的人都能为自己在考研战场上的“循环往复”找到理由,其中既有现实的困惑,也有心理上的惶恐,以及对自我认识不充分而导致的盲从。事实上,在理性分析之后作出的重考抉择才最值得提倡。
一考再考,转嫁就业压力
自大学扩招以来,本科生陡增,就业竞争白热化。为增强自身竞争力,许多考生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此举等于转嫁了就业压力。所以有人说,今天的“考研热”是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的表现。
小桃报考南京大学已有三年。大四那年短暂而辛苦的实习让内向敏感的小桃对未知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她理所当然地躲进书堆,加入了考研大军。新闻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她三年换了3个专业,始终没能成功。今年她决定再考一次。
小桃越想逃避就越感到恐惧。今年她已经26岁了,心态却并不成熟。十多年的校园生活让她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陌生人说话舌头就会打结。她以为:“读研应该会好些吧?”
前行,没有动力;回头,又没有勇气。每当想起衰老的父母日渐佝偻的脊背和苍凉的眼神时,她都会痛恨自己的懦弱和自私,但她没办法回头。“我觉得自己只能在象牙塔里生活,害怕外面的一切,就像一个习惯了黑夜的幽灵惧怕阳光。”
心理学专家认为,多次考研的考生心里已经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这个“心理高度”常常暗示他们的潜意识:考不上研究生,就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就没有希望。这样的潜意识使他们不仅意识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产生了对就业的恐惧感。
对此,已从事多年社会学调查和辅导工作的卢老师指出,社会大环境是考生一考再考、不想放弃的根本原因,为了获得求职的优势而考研是如今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选择。但卢老师并不赞成盲目考研,“其实求职市场上还是有很多人才缺口的,只是考生都涌向了同一个地方,都市里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使得他们浮躁功利,很多考生的目标发生了错位。一考再考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我绝不提倡。”
缺乏规划,一根筋考到底
考研不能同时兼顾求职和复习。因为考研复习得“能坐”,像和尚坐禅;而找工作得“能跑”,像陀螺旋转,两种状态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很多考研的人一旦开始备考,就发现要“跑起来”找工作很难,以至于不得不一条路走到黑。心理学专家认为,考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缺乏设计和规划。
今年28岁的小吴报考重庆大学,执著考研的他已经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坚持了三年。三年来,他的宿舍变成了民房,食堂变成了街边小摊,而自己也不再属于学校,每天早出晚归,步履匆忙,形只影单。那些堆积如山的考研复习资料、那个方方正正的大书包就是他三年生活的惟一“伴侣”。
与小吴相比,今年己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小雅其考研历程更让人唏嘘感慨。小雅考了五年,直到今年才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既然已经坚持了四年,第五年怎么样也得熬下去。”小雅长舒了一口气。
最近,《求学·考研》就“一根筋考到底”的现象作了网络调查,发现有将近七成考生是“为考研而考研”,而这样反复重考大多是“因为不知道除了考研之外能干些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孙大强分析认为,心理学里有“固结”这个词——fixation,是指人生在过去某个阶段没有按照理想状态走过,留下遗憾,这种遗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当事人走到现在,这个人现在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完成当年的缺憾。“固结”也是人们常说的“情结”的一种形式。而很多考研人都是有“情结”的。上了大学,一些人没有学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抱憾四年甚至更久,这时他们就会心生一个情结:过去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失败的,要通过考研来证实自己,来实现理想的自我。
事实上,是否需要选择多次考研来证实自己,应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考研并不是成功的惟一出路。考生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合理的规划和安排,盲目从众只会使自己更加茫然而无所适从。
为高学历茫然坚持
小同已经考了两年湖南大学,前年初试差五分,去年复试差两分,今年他毅然决然地再考——很幸运,总分高出了一点点,他终于被录取。“高学历一直是我向往和期盼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天的社会立足,所以不管考几年,我都要考上。”
毫无疑问,高学历是吸引考生反复考研的一大原因。不少考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素质再优秀,但没有高学历,也很难找到好工作。北京印刷学院的魏老师认为,这种心理直接导致了考生“沉浸”在“考了又考”的泥淖里出不来,或者不想出来,“这是一种对自己相当不负责任的心理。幸运考上了固然非常好,可如果考不上呢?
北京师范大学的孙教授认为,存在这种心理的考生应该学会舍得,要拿得起放得下。应该扪心自问:我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高学历吗?人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自证的,如果多年考研仅仅是为了拥有一份高学历,那么这种选择的性价比是需要重新思考的。
记者曾到北京市人才市场询问几家大的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标准,一家外企人事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其实只有某些高端的职位才对学历有比较苛刻的要求,一般的职位并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当然,高学历会为他们的求职加分,但是,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如果一个素质不够高的硕士与一个素质较高的本科生同时应聘,他们更愿意考虑后者。而所谓素质,指的是学历以外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细节的谨慎、责任心和性格等等。而那些一头扎进书堆里不问也不敢问世事的人,即使有再高的学历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追求理想,理性选择
不得不说,有一些人坚持考研是经过了理性选择的,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是他们一考再考的重要原因。
阿麦的第二次考研是在毕业之后的十月,之前她曾一度犹豫是否要换一所学校,因为上海交通大学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不过大学时就立志要考取上海交大研究生的阿麦最终没有放弃,决定再冲刺一次。“理想这东西很怪,曾经为了更容易考取而多少次选择放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也许只有曾经思考过放弃,才能更清楚前行会得到什么。
沾染了“理想色彩”的考研很多时候成了一个人的战争,只要自己战胜自己,即使无人喝彩,也会有所收获。
对此,北京大学的朱教授表示:“在考了多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为了学术理想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而考研的。不过,这样的学生还是太少。”他认为,并不是每一次考研的失败都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理想有时候是个虚幻的梦,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如果多年考不上,真的可以换个理想。“这不丢人,更不会因此前途渺茫,说不准会‘柳暗花明’呢,不必在‘考研’这一棵树上吊死。”
的确如此。为学术理想或兴趣而考研的人很少,这些人往往也是考研成功后最坦然自若的。如果你为理想而考研,你会发现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后,目标在细化,变成一个个现实可行的步骤,而前面的失败仅仅是为这些步骤作铺垫,你知道该干什么,该坚持什么。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原有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细化,这已经离成功不远了。这样的状态并非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要有极强的自律能力和耐力,还要掌握科学的自我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