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前后——我的考研流水账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心路 >> 考研故事 >> 正文 复试前后——我的考研流水账

考研试卷库
复试前后——我的考研流水账


  3月6日,得知初试成绩;3月14日,确认复试资格;3月21日,领取复试通知;3月29日,英语口语测试;3月31日,专业面试;4月2日,体检;4月4日,得知复试成绩;6月20日,领取录取通知。

  一等待3/7

  如果将来有一天,研究生考试也能改为机考,做完试题再做完深呼吸,然后按键,只需数秒即可看到成绩,那该省去多少麻烦,拯救多少脑细胞!

  考研初试结束后,成绩什么时候出来就成了众多考生关注的焦点。据说校方公布的时间是3月7日。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3/7只是最保守的估计,在这个日期之前肯定能设法查到成绩。最早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说也说不准。可能是3月6日晚11点59分开通差分电话,也可能3月1日时教务处已经把分数贴在大门上了。这一点小小的不确定性充分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人们开始搜寻依据或毫无依据地作出种种猜测,然后用肯定的语气把猜测结果公诸于众。进入3月份,离神秘的3 / 7越来越进,几家动作较快的高校已经早早把成绩挂在了网上。考生们的焦虑与日俱增,BBS上也谣言四起,“某某院老师说成绩已经到教务了”、“某某系分数贴在某处”、“某人已通过电话查得成绩”诸如此类的帖子满天飞,搞得人心惶惶;也有帖子像是安慰大家更像是自我安慰:别着急,已经等了那么长时间,还差这么几天吗?是啊,已经等了那么长时间,再多等一天分数不会减少,少等一天分数也不会增加,但不得不承认,这几天的分量就是不一样。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不管考试后自我感觉是好是坏,能在6号知道成绩,就不愿等到7号。在北大校园里,我看到过有偿查TOEFL成绩的广告,GRE该为笔考后,宿舍楼下很快又贴出了查GRE成绩的广告,某些人利用某些证件、渠道上的便利可以提前查得成绩,用这个时间差来获利。局外人看来,这样赚钱似乎黑了点,但偏偏周瑜愿打黄盖就愿挨,还真有不少人会去购买这项看起来不值的服务。经济学中有边际效用递减定理,等待中也有边际忍耐力递减规律吧,随着已等待时间的一点点增加,边际忍耐力就一点点减少,要将等待的时间再延长哪怕一天都成了一种煎熬。如果将来有一天,研究生考试也能改为机考,做完试题再做完深呼吸,然后按键,只需数秒即可看到成绩,那该省去多少麻烦,拯救多少脑细胞!

  我对考研初试的感觉不太好,尤其专业课考试,简直是一塌糊涂。但是,研究生考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像高考那样在正式考试之前考生已历经无数次的模拟、测验,对自己的水平已经心中有数,根据学校教学水平和历次考试排名可以大致估计出自己在众多考生中的位置;研究生考试完全由考生个人安排复习,预先只知道某专业往年的录取比例和录取分数线,而对个人相对水平的衡量则缺乏可资比较的对象。公共课还可以通过做往年考题来检测复习情况,专业课考试则变化不定,凭借往年考题难以评估自己的水平。即使考试已经结束,也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对照着估分,——其实,考前两个月就已经填好了报考志愿,估分除了心理安慰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总之,与高考相比,考研从选择学校和专业,到具体复习、正式考试,再到最后查得成绩,整个过程中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获取这些信息更是费时费力。信息越重要,获得信息的成本越高,说明游戏规则越不透明,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不确定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希望。于我而言更是如此,我考研基本上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对其他研友的情况一无所知,对自己在众多考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更是无法判断。等成绩的过程是希望和失望交织的过程,有时候觉得自己考得太糟了,有时候又觉得说不定其他人考得更糟。对这样一个毫无把握的考试,下了考场还去想结果,只能是徒增忧虑妄添烦恼,但要不想或少想这件事情也不可能,因为几乎每个同学见面后都必然要问:“考研感觉怎么样?”、“分数下来了吗?”从1月19日晚到现在我已被问了无数遍,类似的问题目前仍在进行中。

  二初试成绩

  看着这些分数,仿佛在细细打量自己做的一件简陋的玩具,我拿不定主意,是该无所谓呢,还是该情绪低落。

  忐忑不安中,时间进行到了3月5日晚,蓝田日暖告诉我:G院的成绩已经贴在教务处门外了。虽然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完她的话仍是心里一沉,3 / 7,这个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日子终于提前来到了。是好是坏,就在明天见分晓。

  3月6日,该去看成绩了。七十二小时一向善解人意,唯独那天是例外,她坚持要跟我一起去。没办法,我只好决定不直接去G院教务,先到图书馆随便看会儿书,一方面安稳一下心神,一方面可以把七十二小时留在图书馆!

  在路线、时间、心理上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后,终于踏进了G院的大楼。一进大门就看见楼道里站着一大群人,团团围住了几块公告牌。上面贴的必是成绩无疑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曾经陪一位人大的同学来这儿,帮她一位朋友的朋友看考研分数,就是这样贴在公告牌上。走进了细看,贴出的果然是成绩,不过只有MBA的成绩。到研究生教务处询问,被告之:考研成绩还没出来。——白跑一趟,大失所望!可惜了我的一番苦心。教务处门外还有两三个学生在那里晃悠,大约也是像我一样缺乏耐心的考生。看来,还是安心等3/7吧,3/7不行,那就等3/8、3/9.

  实际上只等了几个小时。3月6日晚,蓝田日暖告诉我:已经可以通过手机查成绩了。有了白天的经历,这次没抱什么希望,以便按键一边准备着听“对不起,查分电话尚未开通”之类的话。等到身份证号码、准考证号等一大串数字都准确无误地输入后,先是短暂的悄无声息,接着轰的一声一个又冲又硬的声音震得耳膜嗡嗡直响:“您的姓名是——您的准考证号是——”,然后依次是单科分数、总分、排名,重复一遍,结束。折合成百分制,公共课都是75分左右,专业课刚刚及格,总分358,排名65.这样的成绩,要想上公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上自费还得保证复试成绩不是很差。看着这些分数,仿佛在细细打量自己做的一件简陋的玩具,我拿不定主意,是该无所谓呢,还是该情绪低落。真是没想到,等了那么长时间,等来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分数后,居然会如此平静。似乎在看别人的分数,没有什么明确的感觉,唯一明确的感觉是,以后不用再惴惴不安地等待了。

  三复试时间

  初试成绩公布得越早,复试安排得越早,对考生就越有利。俗话说,夜长梦多,拖的时间长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不测呢?

  随着考研改革的进行,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3年北大各院系的这一比例为20%到30%.对考生而言,这种变化利弊兼有: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多一次机会更充分地展示自我,初试成绩稍有欠缺者在复试中有可能得到弥补;不利的一面是,复试仍要花去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做准备,实际上相当于拉长了考研的战线。若因为准备复试耽误了找工作,或因对复试抱有希望而对找工作有所懈怠,最终又在复试中被刷下来,那么随着学校保存档案的最后期限一天天临近,自己会处于很被动的状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决定报考哪所学校时就应把复试考虑在内。初试成绩公布得越早,复试安排得越早,对考生就越有利。俗话说,夜长梦多,拖的时间长了,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不测呢?比如,2003年许多把复试安排在4月份的高校,刚好碰上了SARS蔓延,只好把复试的时间一拖再拖,直到5月底才通过电话等方式完成了复试工作。复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和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如果高校招生仅从自身方便的角度安排时间,而不考虑考生的需要,那么这种高校仍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僚机构,习惯于采取一种上级对待下级、支配者对待被支配者的态度来对待考生。高校仍是研究生教育的垄断性提供者,考生在这场博弈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难以对招生工作产生影响。高校和考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这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亟待改革的地方。

  北大在这方面做得算是比较好的,有关复试的各种信息公布得比较及时、充分,复试时间也比较早。2003年北大硕士研究生复试在3月28-31日进行,刚好避开了SARS的干扰。

  四调剂

  调剂是不应被忽视而往往被忽视的一环。调剂不能一味等待,等来的信息一般质量不高,只能靠考生本人多方打听、积极联系。

  2003年北大各院系一般在3月7号左右公布初试成绩,某几个院系在3月5日左右即可直接去教务处或通过电话查询。根据初试成绩可大致推测能否进入复试,一般要求各科及格、排名在拟录取人数的120%或130%以内。学校会根据初试成绩画出各大类学科(包括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九大类)的校方基本复试线,各院系再以此为依据稍作调整。

  如果达不到所报考专业的复试要求,就应积极准备调剂。调剂是不应被忽视而往往被忽视的一环。就北大来讲,有些专业可能在师资、发展前景上都不错,但由于缺乏宣传而不为考生所了解,导致报考人数偏少,从而给调剂留下了空间。比如,2003年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所属的“区域经济学”专业,考生都没能达到学校的复试线,对于报考北大经济类和管理类其他专业而没能进入复试的考生就是一个很好的调剂机会。研究生院和部分院系会为考生提供一些调剂信息,但质量一般不高,这方面的信息主要靠考生本人积极打听才能获得。调剂的目的首先是能够进入其他专业的复试,所以在初试成绩出来后就应该开始联系。如果已经进入A专业的复试,但由于种种原因想要调剂到B专业,那么必须首先放弃A专业的复试资格,这样才能把初试的成绩单调出来,即只能参加一个专业的复试。如果没有把握通过B专业的复试,那么在做调剂的决定时就需慎重考虑了。比如我本人,初试排名靠后,不能上公费,曾想调剂到“区域经济学”专业,但该专业接收调剂的消息直到3月下旬才在BBS上公布(没有在研究生院主页公布,考生难以及时得到这类信息),离复试只剩下一周时间,而我对区域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没有什么积累,有可能调剂后复试通不过,只好作罢。总之,调剂不能一味等待,只能靠考生本人多方打听、积极联系才可以。

  五复试全过程

  从总成绩核算方法可以看出,复试要占30%,而政治、英语每科不过占14%,复试的十几分钟比在考场上奋斗两个180分钟所起的作用还要大,所以对于复试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初试成绩很好,也不能掉以轻心。

  初试成绩公布一周后,也就是3月中旬可以到各院系教务查询是否进入复试,并了解有关复试时间等信息,而复试内容和形式等具体信息要到一周后即3月21日左右领取复试通知时才能知道。

  复试一般包括英语口语测试和专业考试。北大复试规则是,英语口语测试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专业考试形式由各院系自主决定,可以采取笔试、面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复试具体占多大比重也由各院系决定,一般在20%-30%之间。G院的复试规则是:英语口语成绩只作为参考,不计入总分;专业考试采取面试方式,总成绩核算方法为:总成绩=(初试四门总成绩/ 5)×70% +复试成绩×30%.如果复试不及格,那么就如同初试单科不过线一样,没有录取资格。2003年就有初试排名很靠前的考生因为复试不及格而没被录取,这是很可惜的事情。从总成绩核算方法可以看出,复试要占30%,而政治、英语每科不过占14%,复试的十几分钟比在考场上奋斗两个180分钟所起的作用还要大,所以对于复试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初试成绩很好,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英语口语测试

  考试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本来就是一个双方交流的过程。考生若能主动通过某一个话题表现自己,考官往往也会感兴趣。

  2003年口试采取一个考官对一个考生的形式,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是5分钟。要求考生首先做简要的自我介绍,时间不超过2分钟,如超过,考官可以打断并进行下一项内容。自我介绍后,考官就兴趣、爱好、学习、生活、人物、事件、地方、交流等7类话题向考生提一个问题,考生可以在3分钟内就此问题回答或与考官展开对话。考生在进考场前没有准备时间,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提示,而往年的考试形式是考生在上一个人测试时抽签确定一个topic,上面写明发言大纲,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英语口试评分采取5分制,评分标准为流利度:2分;表达清楚、准确:1分;发音正确:1分;交流能力:1分。

  我参加口试的时间是3月29日上午,在北大三教(第三教学楼)。考官面前放一张纸,上面打印好了几个备用题目。自我介绍结束后,老师会从这些题目中选择一个或根据自我介绍内容提问来展开对话。问我的题目是:Do you think your parents and their beliefs influence you?答:Yes.接着就问:In what way?根据我的回答继续问到了“your family,your hometown”等问题。这个话题结束后又问:Do you take some part-time jobs in your spare time?继续展开对话。整个过程比较随意,就像双方在聊天,遇到卡壳的地方老师会适当提醒或换一个话题。英语口语测试比较简单,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提前写好自我介绍,想想几个常用话题的素材即可。考试时可以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本来就是一个双方交流的过程。考生若能主动通过某一个话题表现自己,考官往往也会感兴趣。

  (二)专业面试

  从2002年开始,G院复试要求提交“攻读研究生研究计划、大学成绩单原件以及能证明个人研究潜能的科研成果或论文”。应届考生在11月中旬报名时已经提交过成绩单,复试时不用再交。本科成绩虽然和研究生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但一份糟糕的成绩单肯定不会给面试老师留下好印象,说不定这会成为面试问题之一。至于“能证明个人研究潜能的科研成果或论文”,如果本科时有质量较高的论文发表,那就正好拿来用;如果没有,那就选择一篇以前写的跟报考专业联系较紧的文章,大多数考生是这样做的;时间充裕的话也可以重新写一篇。不管怎样,考生对所提交的论文一定要非常熟悉,因为交论文相当于向面试老师传递了一个信号,即通过这篇论文可以更好地了解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老师很可能会提一些与论文有关的问题,如果考生一问三不知,那无异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如什么都不交。研究计划会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3月6日,得知初试成绩;3月14日,确认复试资格;3月21日,领取复试通知;3月29日,英语口语测试;3月31日,专业面试;4月2日,体检;4月4日,得知复试成绩;6月20日,领取录取通知。

  研究计划并不真就是一份严格的计划书,只不过是考官了解考生的一种方式。

  凭本科或考研复习时学的一点知识,要制订出硕士阶段的研究计划,那对大多数人是不现实的。研究计划并不真就是一份严格的计划书,(若真能交出一份能让面试老师感兴趣的计划书,那也是一个好办法)只不过是考官了解考生的一种方式。考生要借助这份计划表达自己对专业的兴趣所在和研究潜力。写研究计划时只要有助于表现自我即可,不一定要遵循某个固定的框架。一般来讲,研究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以往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对上研有何帮助、硕士阶段的研究兴趣等。语言应平实严谨,不宜太煽情。总之,要有助于考官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下是一位报考北京大学金融学专业考生的研究计划,大体上包括了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内容(仅供参考):

  硕士生阶段学习和研究计划

  ——姓名、学校、专业等个人基本情况——,在本科几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了进行初步经济研究的基本技能;并积极参加各种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我在学术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我在本科期间学过的金融学类课程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投资银行学和国际信贷。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投资银行学课,这门课实务性很强,系统介绍了投资银行的业务种类和操作流程,使我对这一行业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以后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时,我又自学了公司财务和证券投资学,这两门课里我学到了关于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和几种资产定价模型(现金流折现法、CAPM、APT和B-S期权定价公式),这为我以后继续学习证券投资做了理论准备。先前投资银行课中的实务性内容又加深了对于理论的理解。而在国际信贷和选修课“国际经济制度比较”中,老师组织了大量金融学方面的小组讨论,这些开放性的讨论使我认识到金融学是一门贴近现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正是通过这多门课程的学习,我渐渐地对金融学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并对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

  本科期间,我基本上是以学习为主,所作论文主要是对现有理论的理解和尝试性应用,虽然缺乏创新,却也为我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上研以后,我想应该转为学习和研究并重。在学习方面,除了继续通过认真听课、作业、看书以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外,我会有意识地经常阅读金融类报纸、期刊,以增强自己对金融业的熟悉和敏感程度,了解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且会有意识地阅读一些高质量的外文期刊,增强专业方面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了解国际上金融理论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做准备。我认为,学习与研究,是一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我会随时记录自己迷惑和感兴趣的地方,从中发掘可以深入研究的素材。在学习中明确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进一步学习,争取在读研期间能够在金融类核心期刊上有论文发表,并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硕士毕业论文。

  我初步打算以金融工程作为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总共只有20多年历史。我在图书馆借到的几本关于金融工程的书,在体系上大都参照美国John Marshall与Vipul Bansal所著的《金融工程》一书,即分为金融工程学概论、金融工程工具(理论性工具和实体性工具)、金融策略三大部分,在内容叙述上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这门学科因为历史很短故尚不成熟,因而会有许多可以深入挖掘的地方,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我希望能够成为这一新兴学科研究者中的一员。本科时打下的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在计量经济学中学到的对计量经济软件的使用和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应该会对我的学习有所帮助。

  回顾本科的学习,从对金融学一知半解到逐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个过程给了我很大的正效用;而小组讨论和论文写作,则使我体验到了研究的乐趣。从个人性格和兴趣出发,我打算将来从事研究性工作,所以读博士就是必要的;不过我初步打算在硕士毕业后,先工作几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实践经验后再读博。

  本科四年,虽然自己一直算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但仍免不了有“我本来应该做得更好”的遗憾。本科的种种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更有效地利用读研的时间。***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完备的教学科研设施和高效的管理机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良好环境。在这里读研,只有加倍勤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才算是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专业课复试如何准备也是因人而异、看情况而定。

  专业复试如何准备也是因人而异、看情况而定。我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看专业书。领到复试通知是在3月21号,之后又因为调剂的事情耽搁了几天,等到复试前三、四天时才集中精力突击,同时准备论文、研究计划等,手忙脚乱,很是狼狈。为了保险起见,复试还是应该早准备。

  复试通知上只写明了时间、地点,没有写具体会涉及哪些内容。于是只好上网看去年的面经。我在决定考研时曾看过这一专业的几位02年考生写的复试经验,有一位考生写道复试时老师问“Black and Scholes是如何推导B-S期权定价公式的”,该考生答了一大串推导过程。我当时还没接触过公司财务和证券投资,看得一头雾水。这个深刻印象使我在准备复试时仍对这一问题念念不忘,推而广之,对其他几个重要理论推导时所用的方法也倍加关注。从图书馆借回几本书后,就开始反复看几个重要理论的推导方法、涵义等部分。每本书的侧重点都不同,几本书相互对照、比较,对于加深理解很有帮助。之后又把本科相关课程的笔记尤其是期末考试前老师的串讲部分浏览一遍。最后,想好如何回答一些常规问题,如:自我介绍,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一学院这一专业,本科时对什么课程比较感兴趣,研究生毕业后有何打算等等。其中一些问题在研究计划中已经写出。

  总之,专业问题主要是基本理论,大家都学过,差别就在于谁回答得更流利、更深入、更能抓住重点。在准备面试时,一定要注意关键是能够把所学的东西顺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

  复试是在3月31日,地点就在G院大楼内。到教务处报到后,领到一张小卡,上面写明考生的复试次序号。金融学专业参加复试的考生共70人,分为四组,四组同时开始,每个考生面试时间为15-20分钟。面试在四楼进行,其他考生就在一楼教室里等。面试结束的同学回到教室后,马上就被大家围住,现场传授经验。后来,有同学干脆到四楼的楼梯口去守株待兔,只要有学生模样的人出来就截住问都有哪些问题。没过多长时间就知道了,我们这一组的主考老师研究方向是金融数学,性格随和,不会刁难学生;专业问题大致有CAPM、MM、期权应用这几个方面。

  前一个考生去面试时,后一个考生就直接上四楼大厅里等。轮到我时是十点半左右,刚好碰上“主考官最狠”的那一组老师暂停休息,我便想当然地以为我所在组的老师也需要休息,就一直在大厅的沙发上坐着没动,直到有老师出来大喊我的名字才匆忙跑进面试的房间。面试房间很小,大约十平米,主要摆设就是一桌一柜三椅和一条沙发。一共四位老师,其中一位负责记录。三名负责面试的老师按年龄划分正好一老一中一轻,以下就简称为O、

  M、Y.Y老师西装革履,端坐在椅子上;M老师虽也是西装,但因为天热,松开了领带,斜靠在沙发一角;O老师是便装,头发略显花白,坐在沙发正中,手里拿的一叠大概是复试材料。这位O老师可能就是主考官了。先前取经时,有同学告诉说,她直到面试结束才交了论文和研究计划,老师也没在意,可见这两项并不是非常重要。但一进面试房间,我还是先主动交上论文、计划,这样做似乎可以缓解一下情绪。面试正式开始,先由O老师一字一句地念欢迎词,并要求作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我舍去了姓名、院系等基本情况,直接答为何要报考该专业,说了不到一分钟。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从J院转考G院。如同学们所言,O老师确实很随和,但很认真,回答中稍有漏洞他便会语气温和地继续追问。接下来就是专业问题,主要由M老师提问。问题跟前面同学说的差不多,先是解释CAPM模型、MM理论,接着用英语问Black-Scholes公式。幸运的是,这几个问题刚好是我复习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个题目是老师举例说明某人将来需要使用一笔外汇,问如何利用期权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总之,专业问题主要是基本理论,大家都学过,差别就在于谁回答得更流利、更深入、更能抓住重点。在准备面试时,一定要注意关键是能够把所学的东西顺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之后,Y老师问了唯一的问题,是关于论文的,问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我交的是大三时计量经济学课的期中论文,具体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好回答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熟悉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也就是拷贝了计量经济学老师布置作业时的说法。幸好M老师打断了回答,问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学的发展有何贡献,我才算从论文的问题中解放出来。最后是研究生毕业后的计划。可能是我太罗嗦,到后几个问题时,M老师总要强调“三四句话说完”。整个面试过程,气氛比我想象的要轻松得多,尤其M老师说话很幽默,有点拉家常的味道。

  走出面试房间,向后面的同学详细介绍了问题和注意事项,面试就算结束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真的真理。

  4月2日体检,这时复试结果还没出来。故所有参加复试的同学,无论能否被录取,都需要参加体检。学生太多,大部分时间是在排队。所以,建议体检的同学,或者赶早去,在其他人到来之前完成所有体检项目;或者一去就先抽血,然后到附近食堂吃饭,接着再一项一项地排队。

  据其他考生讲,有些院系在复试刚结束或第二天即可知道能否被录取。我到4月4日去G院问最终成绩,教务老师简短回答“排名26,计划外自筹”。跟预料中的结果一样,初试成绩太差,复试虽然不错,也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小小量变而已。读研提前步入了自费时代。这个结果跟期望值差了一截,但与我的付出和实际水平也算相符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真的真理。

  事先说明是差额复试,差额比例为120%-130%.照这个比例计算,如果参加复试的人数为70,则最终录取人数应为53-59.我报考的专业拟录取69人,参加复试70人,最终录取仍是69人,实际上相当于等额复试。

  结语:4月4日知道最终成绩后,我的考研生活就算结束了。第二天正好是清明节,02年的清明节也是在4月5日,而且一整天都在下雨,我和几个同学冒雨去玉渊潭看樱花。记得那时心里很烦,多半是因为决定考研的事情,出去只是为散散心。一年的时间,其中有半年被考研这条大狼狗完整地吞去了,另外半年也被它咬得支离破碎。犬吠声声,从一个清明响到另一个清明。前几天去教材科装订论文,看见门外黑板上赫然写着“已到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英语大纲”。04的考生应该已经开始准备了吧,不知对他们而言,考研是一只凶猛的恶狗呢,还是一只温驯的宠物。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