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15日在江苏省科协等单位举办的高端科技报告会上,这位机械专家向大家诠释了如何把人文与机械糅合在一起。1997年起,他就开始要求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前七章,不选不背不接受论文答辩。(《现代快报》11月16日报道)
这个新闻,在一些论坛被热议。有人对杨先生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教育的悲哀”。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搬出了美国的教育模式:“难道西方大学要背《圣经》?”“美国人没有论语也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书读多了的人总是离现实太远。”另外一种声音认为,“熟读论语这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做人不要忘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了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
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个性,导师培养研究生总是依据个人的理想模式来安排具体的学习内容。如果不能否认导师的这个权利,我想,就不要轻易对杨先生的这个做法口诛笔伐。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教育方法更忌讳千篇一律。真正的博导,除了是一流的学者外,还应是个合格的教育家。工科出身的杨先生要求工科的博士生背诵中国的典籍,未必像某些人担忧的那样给学生灌输思想毒素和没落的东西,而是本着以人文化治学子的初衷,让工科博士的骨髓里有基本的人文的因子,以免博士变成“窄士”,在学术的小圈子里坐井观天。
现在的博士不缺专业知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知识没文化,不是大学生的专利,同样是包括博士生在内的普遍现象。推崇知识没有错,忽视文化却大不该。有些人误将知识等同于文化,拔高了知识,矮化了文化,这是特殊“知识文盲”的典型表征。这种“文盲”,将形而下的知识混同于形而上的文化,这种主张如变成真理,知识很快将成为骨瘦如柴的一个病态儿童。道理很简单,离开的文化的滋养,知识的功用将大打折扣。譬如,有人声称“俺看会背宪法才是正路子”。宪法是当下的实用知识之一,会背宪法当然很好,问题在于,一个只会背诵宪法而不懂本民族文化的人,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吗?美国人对圣经的敬畏和尊重,是当代美国继承欧洲文化的例证,也是美国继往开来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的博士生教育,既要立足科学前沿,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润。知识无国界,文化有疆域。没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怕也行之不远。给博士生补文化课,乃至以强迫的手段补这个课,可以看作一种无奈的选择。对这些博士生来说,辛苦一个月,受益几十年,应该非常划算。
鄙视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视作粪土,如今很是时髦。大学的责任在于“拨乱反正”,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地位。本学期,笔者要求自己带的大一新生集体背诵《千字文》,有学生反对,也有人跃跃欲试。老师背上“古板”和“苛刻”的罪名不要紧,能够以此换来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码是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罪”也无悔!
文化环境的好坏,首先要靠大学教育来净化。“言必称希腊”和“言必李宇春”(娱乐文化),不是不可以,但首先要言必别忘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什么时候博士生真正认识到中国文化典籍的含金量,将典籍当作文化维生素去汲取之时,中国的文化才能避免被文化殖民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