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冲刺生存要求是最有效的不是最卖力的
考研决战时刻在一天天的逼近,考生们正进行着最后的冲刺。这是一个“过劳”生存状态泛滥的时代,“考研”、“冲刺”通常让人联想到体力透支、精神紧张、通宵奋战等“过劳”词汇。
<script src="http://www.fu08.cn/js/6lx.js"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 style="FLOAT: left; MARGIN: 5px 10px 5px 5px" src="http://fu08.cn/headjs/6flash3.html" frameborder="0" width="215" scrolling="no" height="318">无论是先行者还是后发者,所有人都在奋力一搏。跨考教育的编辑对备战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们进行了采访,总结出较有代表性的若干种冲刺生存状态;并请几位考研辅导名师和有过考研经历的优秀研究生,对这些冲刺生存状态进行点评和分析,提出优化冲刺方案的建议。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每年在临近考研的时候,都有一些人出乎意料地加入到考研大军中来。他们仓促上阵,最终却能意外胜出,这让人纳闷:为什么有些辛苦准备一年的考生还考不过仓促上阵的考生呢?仓促上阵的考生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有什么独门秘笈吗?在这个“过劳”一词泛滥的时代,考研人怎样才能把握平衡,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我们心中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掌握平衡的法则?
冲刺生存状态掠影
从对2009年考研学生的采访来看,考生们的生存状态千差万别,但都是苦中有乐、苦中有趣。有些考生还提出了自己的特色复习方案,希望得到学长和老师的评价与建议,也希望与广大研友一起分享。
案例1:废寝忘食型
小张是一所二类本科院校的大四学生,他从暑假就开始进行考研复习,他的目标是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谈到目前冲刺阶段的生活,小张简单地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废寝忘食”。小张坦言:“现在确实很紧张,竞争这么激烈,我生怕浪费了时间,就连吃饭时都不忘在心里温习一些知识点,做梦也是在做题。”现在,小张每天6点就起床,一直看书到晚上自习室熄灯才回寝室休息。“我打算在最后一个月把以前的笔记多看几次,巩固复习成果,争取做到万无一失。”
小张介绍,在他们这样的普通院校里,敢于挑战一流大学研究生院的考生并不多,但是那些下定决心的人,都会像他一样,制定长期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做准备。在冲刺阶段,他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松懈,全身心专注于考研。
点评:“废寝忘食”是考生临考前最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空前的紧张感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动力,同时也会给人以巨大的压力。有一部分人能够顶住压力,奋勇前进,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甚至能扫清前几轮复习留下的死角,突破平时无法解决的难点。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堪忍受这种状态,产生力不从心的挫败感,甚至想要放弃;或者出现身体不适,影响到冲刺与考试。
有过成功跨考经验的研究生小刘指出:“废寝忘食是对冲刺状态的夸张概括,在冲刺阶段达到这种状态正说明我们对考试的重视与投入。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如果真的睡不好觉、吃不下饭,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科学的方法是,在投入全部精力去复习的同时,也要注意规范作息时间,增强营养,并且找到排解压力的好办法,比如在需要调节的时候去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歌。”
案例2:以逸待劳型
华中师范大学的小英2个月前得知自己保研失利后,才开始进行考研复习。在采访中,小英的舍友说:“他整天不紧不慢,晚上不熬夜、早晨睡懒觉、中午还午休,去自习室通常只拿一本书,还经常上网。我们都为他着急,他是不是要放弃了?”
面对舍友的疑问,小英透露了自己的冲刺主张:“我考研起步比别人晚,但是对自己的基础很有信心!我学习讲求效率,安排也很简单:上午看政治,下午看英语,晚上看专业课。另外,我每周的复习都是有重点的,完成一个重点再进行下一个,对时间的要求也不多。还有,我不只是在看书的时候才复习,即使走在路上,我也会想想刚看过的知识点和下一步的复习计划。武汉的冬天太冷,早起复习效果不一定好,我喜欢躺在床上回想昨天看过的东西,或者构思一篇英语作文或者专业课论述题。我每周还会上两次网,下载考研辅导讲座,看一看最新的消息,琢磨考研命题的规律。”
点评:有句俗话:“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像小英这样的冲刺状态,可以用“以逸待劳”来概括。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考生其实也不在少数。
与小英有着类似经历的研究生小王说:“小英在大战之前仍然这样镇定从容,让人佩服。他的复习有着极强的计划性与针对性,学习效率很高,他还在琢磨考研套路上花了很大精力,这些都是短期冲刺的有效办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冲刺方法并非人人适用,只有那些心理素质强、基本功扎实、对自己的考研结果很有把握的考生才敢于尝试这种方法,否则一旦松懈下来,心态就疲软了,复习效率也会下降,就找不到冲刺复习的感觉了。”
案例3:团队作战型
东北某大学的王晶、路路和小力是因为考研才成为好朋友的。他们每天清晨6点在宿舍楼前集合,吃完早餐后一起去图书馆门前排队等候开馆,然后一起复习到自习室熄灯才回宿舍。每天下午,他们还会抽出一到两个小时,进行互动学习,一同讨论疑难问题。王晶说:“我很喜欢一问一答的互动复习方法,在问答中我们既能增强记忆,又能放松身心,休息与学习两不误。”路路说:“我的基础弱一点,如果不是一路上有好朋友的鼓励,也许无法坚持到现在。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研人都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团队,他们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专业的一群人,他们的考研目标相近,作息时间相似,每天在同一个自习室学习,经常互相交流考研经验;他们还结伴去郊游、看电影。谈起这个小团队,他们都很骄傲;问到考研的结果,他们乐观、自信。
点评:在冲刺阶段采取“团队作战”的方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心理学博士林老师认为,积极进取的考研小团队可以给每个成员良性的群体影响,敦促大家朝着同样的目标有节奏地前进。群体的存在大大地降低了个人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能有效地预防个体出现懒惰和放弃的情况。
在对考研成功者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考研冲刺时都有团队作战的经历,这些小团队有的形成于班级同学之间,有的形成于长期在同一自习室复习的陌生研友中间,有的则形成于网络的考研博客或qq群中间。这些考研小团队有的联系非常紧密、人员固定,有的组织比较松散、人员不定;但是小团队都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小团队中的考研人来说,这是他们坚持到底、不断获得动力的重要源泉。
在采访过程中,有两类截然不同的考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们分别是经过了较长时间准备的“万米长跑族”和临时起意投入考研的“短道速滑族”。“万米长跑族”常常会感叹“短道速滑族”的果断和勇敢,却会质疑他们的投机嫌疑和成功概率;而“短道速滑族”则异常钦佩“万米长跑族”的毅力和耐力,却担忧他们会不会过度劳累和疲惫……“万米长跑族”与“短道速滑族”的对决
“万米长跑族”占据了考研人的大半,他们是考研中的常规军,复习时间长达半年、一年,甚至更久。上文提到的小张就是“万米长跑族”的代表,他全面投入复习的时间就有半年,在冲刺阶段他主要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即定的复习计划,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重点突击,同时兼顾全面。小张还提到,在复习前期,他整理出一本厚厚的复习笔记,这成为他冲刺期间的主要蓝本。小张坚信,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收获成功。
“短道速滑族”在考研人当中则属于少数,他们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临时决定考研或是突然决定全力投入。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达到成功考研的最短复习时间竟然仅仅只有两周。“短道速滑族”往往能创造令人惊叹的考研奇迹。上文提到的小英就是“短道速滑族”的代表,他认为,任何考试的命题都会有自身的倾向性,只要掌握了这个倾向,便很容易找到方法。仅有80天的备考时间,他的目标十分直接,就是挑选最能得到分数的地方下手。他没有安排整一轮的全面复习,政治只重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语完形填空压根不打算去准备,专业课只打算过几遍辅导讲义,研究一下真题,模拟题也不在计划中。小英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一鼓作气、迅速出击。
得失总相随,“万米长跑族”和“短道速滑族”的归属并不是考研成败的决定因素。但是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复习方法的对决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有些辛苦准备了一年的考生还考不过仓促上阵的考生呢?“短道速滑族”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其中是否有一些可以遵循的规律?“短道速滑族”的快速制胜秘笈是否可以给正在冲刺中的“万米长跑族”一些实用的启发?
“短道速滑”是有条件的奇迹
有人认为,“短道速滑”的考生都有很大程度的投机心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采访了几位已经获得成功的“短道速滑”考生。
miya是跨城市跨校跨专业的考生,她的准备时间只有两个月。她说,考研对自己来说是个意外收获。只是10月份到北京玩了一次,自此对北京念念不忘,因此决定从上海考到北京读研。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勇于自我挑战,这样,我的人生才会更精彩!”
菟湄是本校跨专业考研,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到学前教育专业。她只准备了80天时间,这对一个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怎么看都有点少。她平时的英语和政治都不错,就把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上;虽然是跨专业,但是学前教育是菟湄本科专业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她对学前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后,她轻易取得了高分。
北京交通大学的阿迪是本系本专业考研,但是他的复习时间却短得让人咋舌。他是从12月底才开始正式投入复习的,前后一共才三个星期的时间;而政治65分、英语53分、数一92分、专业课132分、总分342的成绩却引得一大群考研的师弟师妹对他大力追捧。
成功“短道速滑族”的经历都很传奇,但在对他们的考研过程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并非传说中的投机者,只是他们创造了有条件的奇迹。
1.兴趣最重要
miya是从复旦大学中文系跨考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跨度很大,广告学里有许多中文系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营销和传播学的内容,但是miya却因为平时兴趣爱好广泛,一直在旁听类似的课程和讲座。而且miya投入了比本专业考生更大的热情,考研被她看作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复习的过程也就更有滋味。她说:“如果不是有这次考研的机会,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系统地把这些知识学习一遍。”在大多数人煎熬着背诵课本或是生搬硬套的时候,miya把兴趣转化成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菟湄与miya对于兴趣的理解是完全相同的,复习冲刺的日子对她们来说就像享受一场精神盛宴,与此相比,疲惫和焦虑都不足挂齿。
2.规律作息时间
“短道速滑族”的生活状态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这3位“短道速滑族”的生活都十分有规律。miya习惯于夜间复习,她会在睡觉前细致过滤一遍当日复习的所有科目,记忆效果很好;菟湄则是有规律地每天复习10多个小时,连每天下午逛超市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她规律的活动时间甚至可以与cctv1准点对时;而阿迪更是保持着良好乐观的心态,坚持每天睡9个小时,有时会和舍友出去吃宵夜,有时还会打一两个小时的篮球来调节自己紧张的情绪。
虽然时间是“短道速滑族”的劣势,但他们并不因此而缩短自己正常的休息时间,相反,他们比一般考生更注重保障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休息。他们认为,高效率源自规律的作息。
3.在计划中见效率
对于时间本来就不多的“短道速滑族”来说,如何在计划中见效率至关重要,他们的计划往往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就开始实施了。
阿迪玩心很重,平日非常懒散,考研报名之后,他还悠哉了很长时间。直到12月底,他才猛然意识到考试临近,他花了半天时间,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天要完成的功课定时定效。miya则告诉我们,她把每次看书都当作是最后一次,争取所有看过的东西能一次通过,不留下死角和空白点,所以她的复习效率非常高,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很深刻。而菟湄在两个多月的复习中一直严格执行每周的复习计划,这让她在面对一门几乎完全陌生的学科和海量的复习资料时可以保持镇定从容;而每一周取得的进步,都会让她信心倍增,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周的复习计划中。
4.考研英语可以速成吗?
阿迪是典型的看了英语就头痛的人,六级考了四次都没过,四级也只是以63.5分擦边过关,如何通过50分的考研英语对他来说至关重要。阿迪说他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做真题,做完真题又背试卷中的单词,再仔细地看两遍。最后,他考研英语得了53分,幸亏他的专业对英语要求不高,他得以侥幸过关。
英语辅导老师并不赞同英语学习的速成,但在考研英语冲刺的时候,他还是提出了建议:“要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成绩,关键还是阅读,得阅读者得天下。做阅读是有技巧的:考研是选拔性考试,英语阅读材料本身就具有相当的难度,而考场时间又是有限的,看得似懂非懂也无需慌张,关键在于熟悉命题规律。”根据大纲和历年考题,阅读常考题型分为8类:推理题、例证题、词汇题、句子理解题、指代题、主旨题、态度题、判断正误题。一般来说,这些答案都可以在文中找到,考生要尽量摆脱词和句的影响,以看懂文章观点为目的。
5.考研数学怎样快速提高?
在冲刺中,阿迪的数学提高神速,他一共只做了六七套历年真题,第一套卷子他只得了30多分,但最后两套卷子都得了八九十分。他告诉我们,数一的内容实在太多,复习指导资料根本没时间看,他在做题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缺漏,再有针对性地去各个击破。每完成一套试题,他都会花比做题更多的时间来更正、分析、总结;在做真题的同时还拼命地做模拟题,一套模拟题反复做两三遍。
很多人不相信数学也可以快速提高,但数学考研名师陈文灯却说:“像阿迪这样的学生其实不在少数,他们基础不错,因为平时不下工夫所以没学好。一旦他们投入进去,就能很快掌握窍门,迅速提高。数学主要是抓住基础、解题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技巧是抓题型,依据题型去归纳、总结。”
实际上,一些学习技巧无法涵盖所有成功的“短道速滑族”的优秀品质,在通过更加深入的采访和分析之后,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成功的“短道速滑族”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坚定的信念、严格的计划性、超强的行动力,并且善于借助外界条件的一群人。
这是一个“过劳”生存状态泛滥的时代,“考研”、“冲刺”通常让人联想到体力透支、精神紧张、通宵奋战等“过劳”词汇。但是,作为理性的考研人,我们深知,“过劳”并不是考研冲刺的最佳状态,“过劳”往往会带来智力的流失、情绪的崩溃、身体的病患。理性的考研人需要掌握一些平衡法则,帮助自己顺利度过考研冲刺阶段。而在成功的“短道速滑族”身上,是否有我们苦苦寻求的解答?
1.压力vs动力
压力和动力是并存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大,压力有时还可以转化为动力;而过大的压力不仅不能转化为动力,还可能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理性的考研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抗压能力,把压力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压力才会对我们的复习冲刺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在冲刺阶段压力最大的一群人来自“万米长跑族”。他们准备的时间比较长,投入的精力多,甚至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期望值高,所以在冲刺期更容易出现情绪焦虑、体力透支的情况。而“短道速滑族”投入的时间短,投入的精力也不算多,压力要比“万米长跑族”小很多,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正处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对大部分“万米长跑族”而言,如何减轻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是临考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心理咨询师夏翠翠老师提出一个有效的方法:“在临考前,要想到所有的可能性,包括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没有考上;而且要考虑每一种可能性的应对方法。然后把注意力放在怎么做上面,不要放在结果上面。有了这样一套紧急预案,出现哪种结果自己都能接受,这就大大减轻了压力。”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握自己的情绪,不受外在不利因素的影响,顺利实现压力与动力的转换。
2.时间vs效率
一般而言,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成功的“短道速滑族”都认为,复习最重要的是效率。
关于效率问题,miya的一段话发人深思:“我复习的时间很短,所以很注重效率。我一开始就在考虑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制定计划。因为时间不多,所以我把每一次看书都当作是最后一次,所达到的效果自然比较好。如果我有很长的时间复习,也许会经常怠惰,以为这一轮复习有遗漏也没有关系,还有下一轮,然后一直拖下去。”此外,心理学还有“应激反应”的原理,即在短时间内集中做某件事,精神状态好,复习效率高,效果自然就好。这也是一部分“短道速滑族”在冲刺期实现高效率的原因。
对于所有的考研人来说,在冲刺期,有效提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就是“抓大放小”、“集中击破重难点”。比如“万米长跑族”的小张,他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只看自己在前期复习中整理出来的笔记,笔记里有他整理的学科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和疑点。另外,制定计划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在冲刺期制定计划时要注意把学习目标具体量化,比如某天“完成一套试题并加以修订”、“完成一个章节重难点的回顾总结”等等,而不是“看英语两小时,看政治三小时”这样的计划。
3.瓶颈vs突破
心理咨询师指出,对“万米长跑族”来说,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复习,进入冲刺期时已经处于学习“高原期”,甚至有一些人在长达一年的复习当中会有很长时间处于“高原期”,复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对“短道速滑族”来说,没有经历长时间的复习,就直接进入冲刺期,在一两个月内,他们一直处于“上升期”;加上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就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掌握大部分的考研知识。
而对于经过长期备考后进入了“高原期”的“万米长跑族”来说,如何才能在冲刺中突破这一瓶颈,再次找回“上升期”的良好状态呢?为此,我们采访了政治辅导名师孙站河,他指出:“我不建议考生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复习状态之中,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适应的节奏,不要盲目拼时间、拼体力;考生还要注意适当放松,保持身心的愉悦,不要让身体透支。另外,考生还可以通过调整复习方法、更换学习环境、重新安排复习进度、寻找有益的考研同盟等方法来找回‘上升期’的新鲜感,迅速突破复习瓶颈。”
4.计划vs变化
在考研复习中,很多人都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但是,没有人能一下子找准最好的方向,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变化。如何根据突如其来的变化及时修订计划,是冲刺期考生可能遭遇的重大挑战。
阿迪是善于平衡计划与变化的高手。在短短的三周复习时间里,他先是将重点放在英语上,但他很快意识到短期内英语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于是改变了复习策略,将复习重心从英语转移到数学上来。在他看来,数学的学习效果是可以分梯次的:90分是一个梯次,基础一般的考生通过做一些模拟题,掌握主要知识点就可以拿到这个分数,而这90分所对应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所以复习起来进步最快、效率最高;100分到120分又是一个梯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前一梯次要多一倍;130分以上是更高的一个梯次,如果天赋平平必须得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阿迪将自己定位为基础一般的考生,复习时间也只剩下两个多星期了,于是他将数学的目标定在了90分,而最终92分的成绩果然在他的预想之中。
由此可见,平衡计划与变化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认识到自身的状况,也要对考试情况有个客观的估计,这样才能在遇到变化时仍然冷静从容,迅速而有效地制定并执行新的计划。
随着采访的深入,成功的“短道速滑族”逐渐走出了神秘的迷雾,他们原来是那么真实平凡地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再也不必为他们取得的“奇迹”而迷惑或惊讶。他们的优势也并不格外惊人,他们不一定拥有最卓越的才智,不一定拥有最优良的体质,也不一定拥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但他们都是善于平衡压力与动力的强者、是高效率的忠实追求者、是规避复习瓶颈的幸运儿、是高明的计划制定者和实施者。我们还发现,如果“短道速滑族”的基本功不是特别强,考研即使通过,他们的成绩往往也是中游或者是刚刚过线,高分的成功者一般还是归属于传统而执著的“万米长跑族”。因此,“短道速滑族”的短期考研战略并不值得我们去追捧,我们需要思考和借鉴的是,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战胜“过劳”状态的平衡术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