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是一部分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另外一种追求……
很早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考研的文章,却没有机会。作为曾经是考研大军的一员,经历了其中的甘与苦、得与失,今天,回过头来,再说考研,有机会与今天与我当年一样年轻的学子们交流,感慨系之。
考研前的故事……
我就读于一所地方性的重点综合大学,学的是理科,是那种最长线的专业,听说师兄师姐他们毕业后绝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我当时还年轻,认为教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也不满足于当一个中学教师,如果可以留在大学教书,那我们的起点(本科文凭)就决定我们在高校中的“凤尾”位置,所以还是不甘心。
可是没有什么其他的途径改变这一切。我知道我暂时没有力量改变这一切,但我还年轻。我开始默默地学习系里给我们开的基础专业课程,我的专业课基础还算好,不像我的那些室友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拼命地玩游戏、打牌、看片,喝酒……,进入大三上的时候,才发现大学时光竟然将过其半,我亲眼见过我的同学哭过,当他的CET-4成绩再一次不过线的时候,他说出:“我恨这个大学!”
偶然的机会,我选修了一门叫《管理心理学》的课,主讲老师是一位外校的心理学教授。我不知道这门课对纯理科的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吸引力和新鲜劲儿,我当时是控制不住自己,一头就扎进去了,再也回不了头!那是绝对的耳目一新,我被它迷住了,也被授课的教授的专业风采和授课迷住了。我盼望着听他的下一节课。
我开始去久违的图书馆,阅读一些管理和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很快就发现,我的基础实在是不适合读这些书,时常吃些夹生饭。曾经,我有幸聆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的演讲,才懂得我那时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不知不觉地应用杨振宁先生倡导的“渗透法”,学习新知识。那个时候的阅读更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之所以说些琐事,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段经历实际上隐藏着我更换专业和学校的因子。
至于考研,那是后来才有的事。大一、大二的学生还鲜于“考研”这个词汇(不像今天的学子幸运,一进大学,就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考研信息和资料),不过我们还是明白考研很难,它是属于少数人的事,与绝大多数人无关(今天这个比例正好相反)。
直到大三上初始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基本上分成两派,学习的和不学习的。玩的继续玩,学的继续学。后来,毕业时回想起这段日子,发现大三上是大学里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差不多是一个大学学习的分水岭。
前面说过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理科的比例相对比较均匀,我知道有些大学的本科教育实行的并不是学分制。在这些大学里,如果学生想选修系里没有开的课程,如果时间不够用,只有逃这边的课去旁听他感兴趣的课。他随时都会两边的危险——系里的老师会查他,外院的老师会纳闷教室里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多了一个旁听生,也没听过院里的哪位老师介绍过。
不过大班上课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碰到小班,你可小心,有一次,我一不小心跑到研究生教室里面去了,闹了个笑话。研究生课程虽然没有听成,但我还是亲眼目睹研究生教室里面只有两三个人听课,感觉心情比较舒畅!
就这么走马观花旁听了一段时间,我渐渐明白我可能不太适合学习纯文科的东西。我偶然走进一个大教室,听一位老师主讲《微观经济学》,我发现经济学可能是我最想要那种,它与我本身的专业联系较紧,但经济学很注重思想和实用,学过的理论可以分析和指导我们周围的世界,况且有些问题奇怪的连老师也没有想过。
我正奇怪以前为什么没有人说起它。
大四的时候,大家还是以考英语为主,四级过的考六级,四级没过的继续考四级。教授凭着良心教书,学生凭着对教授的好感学习。有一次碰到一位年轻的讲师,演说之后,他总结说:“上大学并意味着什么,上大学不能代表任何东西,它只代表你上过大学!”
等我们从玩得天昏地暗的大三寒假回来,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系里的师兄师姐们就业比较糟。有关系的早就找好了,一些没有关系的一狠心把自己卖了,还有些观望。不过有一点,那段时间学校周围的饭馆生意特别好。一年后的时间,我们就经历了这段历史,才知道当初笑谈请客的是把自己贱卖的,那些陪喝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活受煎熬。
大三下,考研之风正式登陆,辅导员看到教室里的人多了,很高兴。
考研
从大三下开始,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一年的经历用考研界最经典的话来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让他去考研,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那就让他去考研,因为那是地狱。
上次说到考研之风正式登陆,辅导员看了很高兴,但也没说什么。
要考。不考研,那干什么?
考,考什么?不知道。
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我没有专门调查和统计过,我应该是我们系最早去外系旁听的学生。但同室的“大侠”不久就发现我老是单溜,不久,我就拉他下水。我们已暗暗约定不考本系的,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孤单,谁说过,考研人最怕孤单来着?我们在发掘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形势还不明朗,我们是不能公开的。
其实在这个时候,谁考什么学校,考什么专业,考什么,都是秘密的。
考外校就可以出省工作了,最好是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由于高考的原因,许多人一直没有跨出自己出生的省份,所以,当考研成为再一次圆这个梦的机会时,很多人就想通过考研出省去。每年有许多的外地考生报考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殊不知这些城市的人才早已饱和,博士教授满天飞,夹着驼鸟与海龟。每年都有一大批外地人才像潮水一样涌入,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漂着,过着快乐或不快乐、幸福或不幸福的日子。
废话少说,言归考研。
第一阶段:3月份-7月份暑假之前:攻取专业课,通览公共课
第二阶段:7月份-8月份暑假结束:辅导班上发生的故事
第三阶段:9月份开学-11月份报名结束:应该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
第四阶段:11月份-12月份的上旬:冲刺
第五阶段:被压缩的三天:考试
第一阶段:3月份-7月份暑假之前:攻取专业课,通览公共课
班上的考研信息有一部分开始公开了,局势仍然不是很明朗,大体上,班上考研的初步分成三个派别,报本专业的位居首位,都是些平时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尤以女生居多;第二派,软件与网络方向,数量不多但很精,基本上全属自学;第三派,经济管理方向,多是些离经叛道的,有旁听的,也有自学的。
有些话我首先要声明,如果你是第一派,下面的文字可能不太适合你!如果是后面的两派,恭喜你,你读对了!
对于一些地方性大学的学生,考研信息不对称是最大的不公平,另外,专业课是考研路上的“拦路虎”,谁知道那些本校的学生有多少专业课的信息和资料。对于那些跨校跨专业的考研来说,这些问题是困扰问题。上网似乎成为有效的手段,但网上信息仍然不够我们用。我们只有在有限的信息中来比较,经过一番痛苦的比较,我们发现自己的劣势:天时、地利、人和一项也没有。
那段时间真痛苦,你突然发现考研不再是嘴上说,而是活生生的,而且还在不平等、不公平的状态下进行。
经过综合比较之后,我还是觉得报本校的好。企业管理,这是个很吃香的专业,方向是市场营销。当时的想法很单纯,考研就是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报本校的总比报外校的把握大些,况且本校的专业课我还可以到导师那儿听听,另外,复试的时候吃亏的可能性较小,差额面试那是针对外校学生的。当时,我觉得自己这步棋走对了,颇有点沾沾自喜。
本校企管专业课考经济学基础,含微观、宏观部分,对于我们这样没有接触过这些课的学生来说,除了通过旁听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它们外,只有自学了。跨专业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面临的危险在于,他对他所跨的专业的理解很可能与这门学科要求的完全不一样,有许多理科学生跨入文科或者偏文科学习时,思想上会有一段特别混乱的时期,我当时就有这样的感觉,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和热情大为减低,甚至连最起码的自信心都没有了。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来说,这个适应期是检验他在这个专业生存下去的试金石!
我决定到经济学院去参加大一、大二学生的课,基本上就是重修的过程,经过这段时间的潜心学习,我渐渐克服了跨专业考试的恐惧心理,多多少少知道这些课的味道,语言和思维的方式都会有些不一样。但那个时候是没有时间阅读最新的专业资料和管理著作。
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来说,争取在大三上的时候,把专业课攻下来,不能再拖。因为,后面的时间留给专业课的不会太多,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英语和数学多很一般的学生。在考研的整个复习阶段,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考研复习一定要有战略性。考研是准研究生的考试,除了要求要有逆向思维外,还要求考生具有战略眼光。一旦在战略上失败了,就会失去整个战争,而不管你是多么的努力!
在第一阶段,我主要是去经济学院听课。讲经济学的老师口才棒级了,我们旁听了整整一个学期,从微观一直听到宏观,这还不算事,我们买来复旦编的那两本经济学习题集,瞎头瞎脑地也做了一遍,一遍下来,发现经济学的概念和体系逐渐饱和起来。我们总习惯通过做题来掌握一些知识,明明知道这本身可能有些问题,但多年的教育模式已经训练我们的思维模式习惯做题,我们做了大量的题,可以这样说,不光是经济学,而且在数学和英语的复习的过程,我们也做了大量的题。
在我旁听完经济学的最后一节课后,6月底,我去学校的研招办报名参加暑期考研辅导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研招班公布出各系各专业考试的科目,我看了一下,God Save Me!专业课由原来的经济学基础换成换成管理学原理,其中有一本参考书竟然是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上、下)。在考研的路上,命运与我开了一个国际性的玩笑!
跨专业考研的,千万要注意这类动辄变换专业课的学校。不过那时我真得对母校很失望。我这次面临绝境了!时至今日,专业课的复习耗费我最多的时间,我已不可能再换一门专业了!
由于在第一阶段在复习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公共课的复习就显的格外的不扎实。在考研的过程中,真的会有许多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有些事情你根本无力承担,这个时候,及时评估整体战略并理性审视自己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还需要罕见的智慧。
考研没有回头路!
上网查查,看看还有那些大学考同样的专业课,这么多大学,总会有相同的。这真是大海捞针,我一边找,一边诅咒。
天不绝我!社科院有类似的专业,专业课是经济学原理,参考书完全一样。
就是它了。如果在这之前,我还在犹豫什么,觉得报本校实在没有新鲜劲儿,实在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那么现在我已没有任何其他念头了,我的心情在短暂的气愤之后,竟出奇地平静。
人生还是需要挑战的。要报就报个有挑战性的。
第二阶段:7月份-8月份暑假结束:辅导班上发生的故事
上面提到我报了考研辅导班的事情,我报了政治和英语两门。
暑假很热。英语考研辅导班7月10号开课,上午每天9:00-12:00,下午休息,晚上是政治,7:00-10:00,数学班安排在8月份,我没报。
英语老师是学校里一位已退休的教授,听说很厉害,在学校的四级、六级考试辅导中很有名气。事实也是这样,老教授对英语应试的一套研究很透。他先是讲语法。语法的东西讲了很长一段时间,非常细致,对于我们这样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从语法补起简直是太有效了,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感觉到自己的英语在提高。
在这里,我要奉劝那些英语基础不怎么好的同学,选一个好的英语辅导班,起码可以保证你30-40分,再下点苦功,再争个20分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果没有前面这30-40分,后面20分很难保障。借取别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乃是一切聪明中最为高明的做法!
政治不太一样,哲学和政经一定要听一下,它会教会你提纲挈领的本领,分析问题是所具有的深度。
在英语考研辅导班上,我认识了一位很漂亮的mm,你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相识的机会总是在有意无意中产生。
都是很俗套的招数,先是坐位子,后是借笔记,再后来就认识了,先谈学习,接着谈学校生活,谈着谈着就谈到了彼此的过去和家庭情况。她是外地来的,住在她姑姑家,准备报我们校的中文系。对于学中文的,我一向很佩服,并一直相信非才子才女是不能学这个专业的。可能是我在理科里面呆的时间太长了,距离产生美,我的暑假感觉好极了。她写的一手好字,潇洒的不得了。
好在两个人的学习效果大不一样。我们几乎每天把老师讲的东西重新复习一遍。我这个人学英语一向很马虎,属于那种“高中语法”+“四级词汇”型,似曾相识的太多,我想这种对英语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当初死啃CET-4时留下的。人生就是一场梦。
夏日的夜是很凉爽了,大家穿的很随便,晚上的政治虽然老师教的不怎么样,但晚上来复习的人却不少。气氛好,这很重要。在这种环境下,复习的效果很快就可以造成差别,有的人充分利用老师的讲义,把书从薄变厚,有的人,由于欠缺第一阶段的博览,这一阶段抱怨速度太快。
报一个辅导班是好的,但不要把什么都交给辅导班。最有效的辅导班是建立在学员自主完成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的,考研辅导班的老师不是帮你复习整本书的内容,时间有限!老师为了提高讲课的效果,会对一些重、难点特别强调,而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概念性的知识,老师是不会把大学的教材重新教一遍。他所能做的只是把整本书用几个大章串起来,可以帮助你理解和记忆,但细致的工夫得靠自己做了。这一环,是省不得的,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这是奠定一切的基石,有了这个基石,应试化的东西才会有寄托!
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段时间精力真的很旺,晚上上完辅导班后,我们在自习教室里学到11:00,回去的路上,买点小吃,一元两份。真是香——啊!
回去冲完澡,开始复习数学,我已习惯把数学安排在夜里,这个时候,思维最清晰,往往想的东西会达到白天达不到的境界。一般情况下,我会做到夜里两点钟。由于不打算报数学班,所以我自己做了大量的题。我考的是数学四,我的理科底子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这要感谢大一、大二时打下的基础,不然的话,数学复习肯定会排挤专业课的时间,那么跨专业就成为空想了。这里我对那些今天还准备跨专业考研的人说一句,数学和英语你一定要有一项强项,(除非你从大一、大二复习专业课)否则专业课的复习时间与公共课交织在一起,你会心力交瘁的。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经验,每个人或许有些不一样。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考研到底考的是什么,考生拼的又是什么?考研更多意义上是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拼智力、拼毅力、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晚上12:00寝室熄灯之后,我开始点蜡烛。在静静的烛光下,我为自己的努力感到流泪!我是如此的了不起,我一定会成功!
7月份辅导班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我感到时间从来没有这样短暂过。假日的缘分随辅导班的结束终于划上了句号。她必须回家看望家人,同时也需要休息和调养。只剩下我一人,但是这里的天气太热了,继续呆下去的可能性很小,不如回家看看,顺便补补身体。
8月中旬回家的滋味可不好受,烈日炎炎,踏上归途,万分疲倦,但心情还是快乐的。在回家的路上,我蒙生好想有个家的想法,一个自己的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的家。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致我在后来的研究生学习阶段一毕业就投入工作了,没有任何想继续深造的念头。家是一种比血还浓的亲情,一部就其一生的力量也无法改写的历史!
第三阶段:9月份开学-11月份报名结束:应该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
9月份开学了,学校恢复了往日的喧哗。大四了,大学生活在还未达到高潮,尾声就快到了,这学期不仅面临高强度的考研强化训练,而且还得面临就业的压力,这真是应届考研的尴尬境地。最保险的做法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这学期系里安排的课程不多,但是由于在大三的时候,荒于学习本系的课程,因此,这学期开课的时候,感觉很吃力,因此,做了最坏的打算,期末干脆申请缓考,反正系里也知道每年大四上的时候,有一大批人缓考,系里睁只眼,闭之眼。所以,系里的一些专业课基本上就干脆不听了。这样做后来我有点后悔,因为我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聆听这些非常专业的课程,客观地讲,我并不是不喜欢我的本身的专业,只是它的就业面太窄了,窄到毕业去向非常单一。
但是,等我后来上了研究生之后,我才发现当时的目光确实很肤浅,这些知识、理论虽然不能完全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但是这些知识和理论所代表的思想和方法,以及研究问题的角度都是后来在研究生学习和工作之中经常碰到的,而缺乏这些训练,在很多时候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把这些补回来。
很多时候,我们是过多的抱怨自己的专业怎么不好,怎么差,但是,从来就没有好好想过自己专业的还有什么厉害之处,就连自己专业里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精华的部分更别提了。其实,这对教育本身的一种伤害。专业似乎总是热门的好,学校总是名牌的好。但是,有时候真是你身边的就是你最好的。就算是真的不如意,学好这个,再学起别的来就容易多了。
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网页上有一些导师的简介。我主要是想查一下我报的专业往年录取比例,还想搞到最近三年的真题以及导师的联系方式。机会来了,“十一”长假,我来到北京,住在亲戚家。其实我大二寒假的时候就来过北京,当时只是玩玩,今天我是为了求学而来。
我拿着亲戚给我的地图,跑到社科院研究生院,院办公室外面的墙壁上贴满了与今年考研相关的信息和招生规模,只是没有导师的信息。但是,院宣传栏中有该院系的知名教授的简介,其中不少都是博导。我当初的感觉我选择是正确的,有这么好的师资队伍,环境又这么好,如果能考上这个学院,在这样一个学术和研究气氛浓厚的高等学府,我相信自己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后来在填写志愿的时候,我在第一专业填写服从,没有填第二专业。但我不赞成你这样做,起码还有调剂的希望。
我只看那些主攻方向和我所报的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信息,其中,有一个年轻的老师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他比起那些博导确实是年轻了些,但他的简历上表明这位老师在产业经济研究和企业理论领域具有相当的能量和较高的理论创新水平。另外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原因,这位老师竟然是我的同乡,太好了,有点希望。
我当时就有一个直觉,这位老乡很有可能就是我未来的导师,意识到这一点,我马上去研究生宿舍打听,结果神了。
研究生公寓里面,我打听到同专业研一的宿舍,一听说我是想报他们专业,他们很高兴,告诉我很好考,不要当心,我问了专业课,他们说,当初他们考研的时候,也是那两本书,内容也没有超纲的。他们还提议,可以到本科生那儿弄到笔记。真是太好了!这些师兄们还仔细说出导师的姓名,但告戒说,导师是个做学问的人,不喜欢社会上那一套。
他们问了我复习的进展,后来在临走的时候,他们说,英语最好多抓些紧,专业课基本上不会太吃亏,英语争取达到60分(实际国家规定的分数线是55分),这样在复试的时候机会会更大些,另外,进校后,所有的新生还要进行英语摸底考试,说完,他们举了他们班上一位胖哥,研究生入学摸底的时候英语考了90分,免修英语,害得这位胖哥天天玩游戏,现在是系里公认的高手。
我晚上回到亲戚家,上网搜查导师的信息和近几年发表过的论文,其中有一篇我非常感兴趣,觉得可以在这方面问问导师,至少我对他这一领域的东西不会太陌生。我打听导师给本科生开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程表,决定延长在京时间,争取一个见面的机会。
10月10号,当我第二次出现在教室里面的时候,导师注意到了,导师就问:“你来听课的?”
我就回答:“我是外地来的,我想报你的研究生,想听听你的课。”我随即请教他一个问题。
其实问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要给导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要让他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生想报他的研究生。目的达到了,手段可能有些狡猾,但我观察导师的脸色,他开始很严肃,搞的我很紧张。
他听到我学的专业很诧异,说:“你为什么想换专业啊?”
这个问题难不倒我,我早有准备,我说对市场研究比较感兴趣,我在学校图书馆看了一些书,发现关于市场营销研究这个偏文科学科里面竟然有很多的模型和实证研究,非常有意思,我相信自己的理科基础还不错,自己对这一块知识也挺感兴趣的,并表示自己愿意尝试从市场研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产业竞争和产业结构变迁。
听完我的介绍之后,导师微微点了头,缓缓说到:“市场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理论和方法研究上都需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啊?”
我知道在这些老师面前根本玩不得什么小花样,赶快交代:“我的口语和听力不怎么样,不过阅读还可以。”
我估计导师听出了我的口音,临走的时候他告诉我:“回去好好复习,不要想太多,竞争是公平的。”
我离开的时候,心情平静极了,觉得后面的问题主要就是自己个人的问题,其中英语很关键。导师这边的事情总算有个着落。当天乘火车离开北京,临走的时候,我暗暗发誓,北京,我一定会重回的!
回校后,很快就投入紧张的复习之中。11月份,考研报名考试了,由于我们是应届生,报名是班级统一管理的。到这个时候,什么人报什么学校才清楚,报本系的最多,还有两个是保研的,几乎平时学习前几名的都报本系,出现扎堆现象。跨专业的有两个报本校,一个是政治经济学,一个是计算机。
其余的有报外校同专业的,也有的像我这样跨校跨专业。
填好志愿,应该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
第四阶段:11月份-12月份的上旬:冲刺
12月下旬,离考研还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冲刺的时间到来了。
数学:做了三套,主要是训练解题速度和找题感。但是问题出现了,解题速度太慢,有些题,则根本无法下手,这样不行,我把原先复习时用的《考研数学历年真题解析》(拿出来,挑选近三年的真题重新做了一遍,因为我发现太早年份的题目太容易了,出题的方式很常规,但是最近三年的题目,我发现越来越回归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我赶紧找书本看了看。这个时候许多人可能早就把课本忘记了,陷入题海而不知方向。千万要不得,数学复习后来还是要回归到书本上。厚积而薄发。
英语没有做模拟题,全部做历年真题,当时的成绩不怎么理想,就50、60分这样的水平。不过,我还是多做了一些阅读理解,真是的,我总结自己做英语试题的经验,那真是“得阅读理解者得天下”,每次要是阅读理解得分高,整个试卷的分数就会超过60分。
政治,我买本刚刚上市的人大版时政,通读一遍,老师押的那些题,我也能猜的出来。后来,干脆自己拎出20个知识点,重点复习,恶补一顿。一阵恶补之后,发现在9月份之前看的政治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政治辅导班老师讲的东西已所剩无几了,现在剩下来的就是这20道题。真的,如果时间紧张,把政治复习安排在9月份之后,这完全是可行的。
专业课,我没有弄到去年的试卷,但是前年的试卷弄到一份,挺满意的。由于我及早复习专业课,我估计在120分以上没有太大的问题。
第五阶段:被压缩的三天:考试
我从来也没有感到考试是那样的累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研是我们迄今为止最艰难的一场考试!
第一天上午的政治答题,有两道大题是属于我自己压的20道题目之内的,最后交卷的时候,我把试卷写的满满的,比较放心地交上去。下午的英语做的晕晕乎乎。晚上,我去了教室,哪里看的进去,只看了真题的线代和概率部分。压力这么大,休息就是工作。9:00未到我就回去休息了。
第二天数学,题目难度不大,但感觉时间很紧张,来不及演算。真感谢在冲刺阶段训练的快速解题,我把所有的题目都做了,有一道高数题可能答案有点错,估计能得到一半分。最后一道概率题的概念被我猜中了。下午的专业课轻松搞定,我提前半个小时完成。
后记:
时间过得真快。
考研成绩出来之后,总分379,我挺满意的。值得一提的,“大侠”没有考上上海的名牌,调剂到南方的一所大学去了,我的另外一位室友在考前一个星期放弃了,他找到一份工资不错的IT工作,我在考研辅导班认识的MM考上厦门大学的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