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许多知名高校里,每天都活跃着这样一群“边缘人”:他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匆忙洗漱完毕,在校门口买个面包就奔向教室;他们行装简单,行色匆匆――清早,比别的同学早到半小时,晚上,熄灯的最后一刻才离开教室。这些数以千计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旁听生”。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院校的课堂上,常常活跃着旁听生,甚至旁听生的数量还多于本校的学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说,在他上的课里,大约有1/3之多的学生是旁听生,而旁听生中的大部分人都准备要报考他的研究生。
的确,旁听能够让跨专业或跨校的考生接受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课教学,也有更有利于考生熟悉将来的导师和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时考生们还能从旁听中获得与考研相关的第一手资讯,甚至能与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旁听不难,但有效率地旁听却不容易做到。只有把握好旁听的门道,旁听才能真正有助于考研,旁听大有学问。
旁听榜样
旁听时积极主动,让老师记住你
小祝,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后考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7年考研成绩排名第一。
旁听时间:半年
漫步在燕园中,小祝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别人说:“我是北大人。”提起一年前那段在“别人学校”旁听的经历,他感慨万千:“尽管旁听要忍受巨大的压力,比如经济压力、孤独感和被排斥感,但是半年的旁听生涯也磨练了自己,教会了我很多,比如我学会了更好地安排学习和生活,个性也变得更加坚韧,其中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把‘别人的学校’变成了‘自己的学校’”。
小祝是跨专业、跨学校、跨城市的旁听生,他曾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旁听半年。祝同学选择了与研究生一起小班上课,参加讨论。北大的老师一般都很欢迎旁听生,但是有些老师也很有要求:“旁听可以,但不能参加讨论,如不做作业,就不能旁听!”
祝同学认为旁听生并不只是听听课,抄抄笔记这么简单,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记得一次课堂上,老师组织了一次很有难度的课题讨论,为了完成发言提纲,小祝四处查找资料,多次向研究生同学讨教,还给老师发邮件请教,忙得焦头烂额。尽管最后小祝完成的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但是一个月下来,老师却记住了这个活跃而努力的旁听生。
辛劳的付出总有好的回报。在参加2007年研究生考试时,祝同学发现专业考试题目中就有他参加过讨论的课题,因此答题时轻车熟路,甚至在参加面试时,学校的老师都能认出他来。最终,他顺利被北大录取。
榜样经验:旁听专业课时,态度一定要积极,学习一定要主动、勤奋、踏实。旁听生大都觉得自己是在“蹭课”,生怕被老师认出自己是旁听生的身份。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因为在老师看来,只要进了教室的大门,都是平等相待的学生,都得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当然,专业基础也很重要,因为旁听生只有在课堂上适时展示出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潜力,老师才会对你另眼相看。此外,旁听课程一般选择大一、大二的基础课比较好,外加研究生的讨论课,这对于“双跨”的同学来说,既缩短了新课程学习和复习的周期,也大大提高了旁听的效率,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