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中山大学中文堂内,古词古曲响彻国际报告厅,吟诵者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22所知名院校,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部分社会人士。
这是2009年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的结业典礼现场。记者在结业典礼暨学员诗词创作成果报告(主题同乐)会上看到,77名学员有的用方言朗读,有人用古曲配唱,或深情款款,或慷慨激昂,所演出的作品均是学生自己创作,包括七绝、慢词、小令等多种类型的古体诗词。
据了解,纯学术地举办诗词创作学校,推广中国古体诗词,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为了办好这次活动,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来粤学习的学员不需缴纳任何学杂费,同时学校为每名学员提供伙食费、住宿、学习资料、网络、外出采风实践的费用。作为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一个项目,今年广东省开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只有两个,中山大学是其中之一。
暑期学校的倡导者、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徐晋如老师介绍,这期的学员是从全国184个报名者中选出来的,既有高校名师推荐的弟子,也有通过网络自愿报名的诗词爱好者,主体是研究生。尽管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对诗词有兴趣是最基本的要求。
学校邀请陆、港、澳、台6所大学12位诗人学者为大家授课,旨在研习旧体诗词,研究诗词理论,提高学员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在为期20天的学习中,学员们在课堂学习之余,还开展了爬山采风、珠江夜游、同乐会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但让不少局外人困惑的是,推广古诗词虽然重要,但像暑期学校这样短时间小范围地培养诗词写作人才,究竟能有多大成效呢?
来自中山大学的谢敏玉学员是中文系的在读博士,同时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当记者问她在诗词学校中学到什么时,她脸上浮现出欣慰和感动:“诗词是可以让一个人变美的,它不会过去就忘,它将是持久的。”
徐晋如则认为,我们的“国学”和西方的“西学”是一样的,它们的目标都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使人达到人格方面的完善。“从儒家立场来说,诗、礼、乐,诗教是最受重视的。所以,开办这样一个暑期学校,希望能对传承国学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认为文人“酸腐”,使得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太深的人在社会上显得有些孤立,真正的传统文化因此难以普及。“不读书的人才‘酸腐’,书读得足够多的人,是会通达的。”徐晋如很坚定。
6月申报,7月招生,8月结业,暑期学校办得尽管仓促,但得到了所有学员和教师的肯定。本次暑期学校没有“前人”,而能否有“来者”仍是一个未知数。“省教育厅这个项目申办过一次就不能再申办了。”徐晋如告诉记者,他们打算明年尝试申办国家教育部的“暑期学校”项目。“我们更希望能获得商家和社会人士的认可,比如以‘冠名’的形式,把这样的学校办下去,让中国诗词得到更好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