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捆绑销售 高校亟需导师负责制
“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早就收于《三字经》上的古语,在如今的高校俨然有了升级版。细究今年被揭发的数起影响恶劣的学术造假事件,其背后无一不隐含“惰师”:博士生论文被指抄袭,位居学校行政要职的博导却惊呼“不知情”;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除了致谢词为亲自撰写以外,其余内容均是在电脑上以“复制+粘贴”搞定,而论文的指导教师除了挂名外,连基本的论文审查职责都没有履行;还有一些博导、教授,自个儿都因为抄袭论文东窗事发成了被“炮轰”的对象……
“打击学术不端行为”、“还学术本应有的尊严和体面”……诸如此类学术口号近来年被高密度提及时,人们更多地是对教育界发出呼吁:革除学术“潜规则”,打破师生间利益捆绑的局面。
高校学术“潜规则”,首要一条就是“学生发论文,主要靠‘老板’”。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尊敬地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时,越来越多的“老板”也开始一一套用那些“简便省事”的规则来带教学生,师生关系由此走向异化。
导师当课题“批发商” 论文署名成了“当然”
青年教师邵波(化名)就职于沪上某高校化学系教学实验室。对理科生来说,实验室是除却课堂之外最重要的学习“阵地”,学生的论文写作都要在实验的基础上撰写。然而,就是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实验室里,邵波闻到的,却是学生和教授之间充满“人情味”的值得商榷的“合作”关系。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进实验室前根本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迫于论文发表的压力,只能从导师那里讨一个实验题目。等实验结束了,他们就很自然地把导师的名字作为论文的第二作者署上,有些学生甚至把导师挂为第一作者。还有的学生连实验室专职老师的名字也都一并署上。”
邵波讲述的这一情况,几乎在沪上高校很多实验室上演,甚至已经被不少师生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从实验到论文”的生产流程。
但邵波由此发出的疑问是:老师的署名权能够如此轻易地下放给学生么?因为按照学术惯例,导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如果对学生的论文确有贡献,那么在论文上署名天经地义;但如今的很多情况则是,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课题,但是在做实验期间,指导老师或许根本没有过问。实验进展如何,论文究竟是抄袭还是原创,概不知晓。那么,老师就因为是课题“批发商”,便能够公然地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吗?
论文“捆绑销售” 惰师助长抄袭风
邵波常常自嘲,连他自己都觉得上述问题问得很天真。因为在实验室里,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刻意地回避了这个事关论文署名的严肃的学术问题。
就读于沪上某理工类院校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小黎,上个月刚将论文投递给国内一家核心期刊。尽管该论文是否录用尚不得而知,但小黎认为刊发的机会很大,因为论文实行的是“捆绑销售”,小黎的导师是论文的第二作者。
小黎和很多正在就读硕士、博士的学子一样,深谙实验室里的“行为心理学”:导师对学生来说堪比衣食父母,不仅给研究课题,待到论文发表时,导师的名字几乎就是一张可率先发文的“通行证”。因此,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上给老师署名,其实已经与尊师和尊重学术规范无关,纯粹是出于学术利益的考量。
“导师本来的角色是学生论文的指导者,等论文产生后,其身份竟然变成了作者。很多老师默认自己身份的演变,和他本人承担的科研压力有关。”执教于沪上某名牌大学物理系的一位老教师在谈到发生在实验室的论文署名操作模式时说,这是一种“惰师”放任学生的典型行为。正是因为部分教师放任自己的署名权,试图从学生的科研成果中抽取“提成”,对学生指导不够,管教不严,才给学生们在论文上“做手脚”预留了空间。“很多学生的论文后来被指抄袭,那时候老师往往称不知情,觉得自己很无辜,为什么?老师早在实验室里‘放羊’的时候,就埋下了隐患!”
“上梁不正”败坏学风 高校亟需导师负责制
今年以来频频被媒体曝光的高校学术丑闻,不仅让舆论哗然,也使不少高校开始在治理学风腐败上动了真格。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启用防止论文抄袭的软件,“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也横空出世,被数所国内高校引进。
然而,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早前所指出的,端正学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核心的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种规定,而是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质量要真正负责,改变“学生有导师,但导师不负责”的情况。
“每年我带教新的硕士生,总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告诫他们,写论文发论文千万要早准备,但万万不可抄袭。”徐教授执教于沪上某高校人文学院,他告诉记者,迫于在学院担任行政职务,外加自己承担了不少课题,所以每届基本只带教两名研究生。为了确保研究生最后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他要求学生在入学第一年的下半学期就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然后在他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完成学业以及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要拿去发表的论文,和他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完全不符,或者并不是他擅长的领域,那么我有必要怀疑论文的来源;论文中的学术观点如果明显超越了学生的水平,或者有似曾相识之感,我也会询问。”
尽管徐教授在学生们看来已经是一位负责的老师,但他也直言,教师在审查论文时确有难处,“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不可能个个球都扑到。”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范围就有限,印象深刻的也只是一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如果有意东拼西凑,在二流甚至三流的论文里倒来倒去,别说躲过防抄袭软件不是难事,老师更是防不胜防。
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师生表示,抄袭之风之所以在大学屡禁不止,与如今的大学教师“上梁不正”也脱不了关系。“现在被揭发论文抄袭的更多是些大学的名教授、名学者以及高校官员,这将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啊。”
邵波由此认为,端正高校学风,维护象牙塔的荣誉和学术纯洁度,高校必须建立一整套论文打假的机制,“必须要设立针对学术不端的惩罚机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旦被查证论文抄袭,绝不姑息。”
相关链接 触目惊心的论文造假事件
2009年8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的一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论文集中的论文被曝抄袭,将国外一位同行的论文删节加工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2009年7月,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被查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事实成立。黄庆被取消博士学位,并被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
2009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博士论文抄袭,以及因为抄袭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引发的学位作弊问题。
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上发表的文章《何谓“理论”?》,被确认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
2009年5月,网友曝光东北财经大学一硕士生论文抄袭。在这起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案中,抄袭者直接用替换键搞定,两篇论文除了省份地名不同外,其余章节结构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