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收费的议论不时见诸报端。尽管有关权威部门已经出面加以澄清,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目前暂不收费的明确态度,但是,这一广泛讨论,还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背后,实质上关涉到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围绕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这些热点问题,本报记者日前对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研究生教育的院领导童世骏教授做了专访。
一、研究生教育要有应用型和研究型之分
文汇报:我们注意到,最近有关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否收费的问题,社会各界讨论很多。对此热点问题,您究竟怎么看?
答:我想,教育部有关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大发展时期,国家在这方面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但相对于社会和个人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来说,资源有限的问题,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的问题,仍十分紧迫。生活确实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各个学校,包括上海社科院,也都有一些奖优和帮困的措施。
文汇报:去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年,今年我们庆祝新中国60年,都曾经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到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考恢复的巨大成就之上。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强调得不那么够?
答:的确,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研究生教育带来的是大量专业性更强、学术水平更高的高级人才,特别是本科教育中不足的地方,在研究生教育中得到了弥补。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而且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来完成的。
文汇报: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批评非常多。在您看来,主要问题在哪里?
答: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由于研究生的扩招,暴露出我们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师资质量和数量的不足,在有些学校有些专业上,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力量不足。另外,研究生培养在教育方法、教学内容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
文汇报:对研究生教育的理解,我们当然不能顾名思义地就是以为纯粹地做研究。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厘清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所在?
答:研究生教育应该分不同层次和类型。众所周知,就不同层次而言,有博士生和硕士生两个层面。同国外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在博士生层面,研究有待加强;而在硕士生层面,知识的针对性则有待提高。在硕士生层面,又分学术性和专业性两类硕士学位,从教育部的指导思想来说,今后是想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比例,这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科学应用型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两头不着地”的局面有待扭转
文汇报:刚才您已经提到国外研究生教育模式与国内的差别。在您看来,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具体有哪些做法可供我们借鉴?
答:在国外,如果培养专门研究人才,那么培养硕士基本上是同培养博士挂钩的,学术性的硕士学位大都同博士研究方向相衔接。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很清楚:通常只有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才会去读相应的硕士学位,因此攻读硕士学位的时间也比较短,主要的研究型学习则是放在博士阶段。而除此之外的硕士教育大多都是专业学位的,也就是说,是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同博士教育衔接的。
文汇报:我们看到,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一些硕博联读的项目,同单纯的硕士培养相比,报考比例相对较低,这和您提到的国外情况有所类似。
答:我们这里的情况是,选择硕博联读项目的学生,差不多是提前选定了今后要走的科研道路了。但是对其他更多的学生而言,他们也许还不想那么早就选定自己将来究竟是走学术道路、还是走一般的非学术性的职业道路。
文汇报: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进入研究生教育以后,他们是否就能够顺利实现自己对未来的选择?
答: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大量的硕士专业“两头不着地”:一方面是还没有对应的博士点,即使有对应的博士点,对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也不是太明确自己是否要进入某一学科的博士生培养这一层面;另一方面,我们的硕士教育,既不重视应用导向,也不通往专业学位。大量的硕士生教育的确是“两头不着地”。
文汇报:面对这一现实,有没有什么积极的措施或者对策?
答:对于这些问题,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不断寻求对策。我们上海社科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也做过一些尝试,我们是地方社科院中唯一拥有博士授予权的单位,有8个博士点,包括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除此之外我们的15个研究所共设立48个硕士点,也使我们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刚才说了,眼下研究生教育中的很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但与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的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情形不同,我们这里几个导师轮几年才带一个学生,师资力量得到充分保证。
社会科学院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大量硕士点不往博士培养方向上靠,而是以应用型为主;以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例,社科院这些学科的硕士点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基础理论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比如收入分配问题,在我们这里,既是理论问题,更同发展规划、决策咨询等密切相关。整个社科院是一个学府型的智库,而我们的研究生部则可以说是一个智库型的学府。
应用型研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有利之处在于,导师经常处于活跃的科研状态,手中有很多课题,而研究团队中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就能够保证学生有很多直接参与研究项目的机会。在一个应用型研究团队中,做调查,设计问卷,进行访谈,查找资料,不同的层面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在这样一种研究氛围中开展研究生教育,很容易把科研实践同研究型教育结合起来,对于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文汇报: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的需求似乎在不断扩大。那么,我们究竟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呢?
答:整个社会的发展,确实越来越需要懂得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来参与管理了,因为社会管理是高度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的工作。我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面临大量全新的专业问题,特别需要专业人才来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其解决固然离不开自然科学知识,但人文社会科学在解决方案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来完成,更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有针对性的研究生教育来满足。
文汇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对研究生教育是否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在其中,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又应该做出哪些区别呢?
答:同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政治导向、社会责任感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等方面,要求更高。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然有自己的成熟的知识和经典的文本,但是与自然科学相比,它的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培养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学风、研究方法和学术道德,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而言是同等重要的,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问题似乎更为严重。具体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可能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有时甚至关涉我们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性。其次,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不一定具有可测定性,对其学术质量的把握以及学者之间学术能力的评价,可能更要求我们克服片面性、主观性,克服种种非学术因素带来的影响。
当然,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在中国,广义的“社会科学”也包括人文学科在内。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对学生比较有内在的吸引力,许多人从小就喜欢文史哲,长大了也可能成为终身的文史哲业余爱好者,这是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的很好条件。但是,这一特点又会使不少学生可能并不清晰自己到底是否适合从事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尽管兴趣是提高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但是兴趣并不代表能力。而选择政经法社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生,可能兴趣因素在其中并不那么重要,其考虑的实际问题往往比较多。这样一来,内在的动力可能稍微少了一些,但是却比较务实,符合社会需求,这样,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也有比较清晰的估计。
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本身来讲,人文学科特别注重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注重对一些长久甚至永恒问题的思考,注重研读文本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社会科学则要求学生具备比较多的运用数理工具的能力,有比较多的田野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处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对现实有高度的敏感性,等等。
四、研究生考核需要综合的评估体系
文汇报:如此看来,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水平考核,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
答:研究生能力的衡量标准,从研究生教育整个过程来看,其实有不同的方面,有课程学习、科研活动、社会实践,还有学位论文水准等等。这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考核体系,其中最具有可度量性的,是发表的论文和学位论文,后者更为重要。学习阶段的论文发表对于博士阶段的研究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撰写这些论文,博士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创新的含义,更有效地锻炼创新的能力。相对来说,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发表论文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则是在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中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形成独立研究的能力。
文汇报:概括而言,在您看来,研究生究竟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答:对于人文科学的学生来说,一是对基本文献、文本的掌握;在学术著作数量激增的今天,特别要强调多读、细读经典文献。二是阅读的语言工具,要尽早使自己的外语或古汉语水平达到真正能使用这些语言的水平。社会科学领域,必需的数理工具要尽快过关,还要有研究方法上的训练,培养关注社会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等。